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爱的观念(中央民大讲座)
1爱的观念:儒学的奠基性观念——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黄玉顺(《求是学刊》2008年第4期)摘要:爱、即仁的观念,乃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既为形而下学(知识论及科学、伦理学及道德)奠基,也为形而上学奠基。这是因为:爱作为生活情感,是生活—存在的显现。因此,爱的观念乃是本源性观念:爱作为生活情感,归属于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源。关键词:儒学;现象学;爱;奠基性;生活儒学我今天要讲的是这么一个话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我希望通过对这个观念的解释,能给大家提供一个20世纪思想所达到的最前沿的观念平台。一所以,我的题目是“爱的观念”。而我的副标题叫做“儒学的奠基性观念”,因此,我先把“奠基性”这个概念解释一下。什么叫“奠基性”呢?从字面上来看,这是一个比喻。比如今天,到处都在破土,在盖房子。盖房子就要打基础,就要奠基,还要举行奠基仪式什么的。“奠基性”就是这么一个比喻,意思是说,假定有一个思想学术的系统,或者说一个观念的体系,我们把它比喻为一座建筑物,那么,它的基础如何?地基如何?这在表面上看似一个很浅显的问题,其实,在20世纪的思想中,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课题。奠基问题最早是康德提出来的。康德有一段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他说:人类的理性有一种爱好,总喜欢不断地把自己建造的房子拆掉,去看看地基是否牢靠。①在这个比方里,这个房子就是形而上学。当然,这个“形而上学”不是马克思主义教科书里面的用法,而是哲学界更常见的一个用法,是指的纯哲学,主要是指的存在论这个部分。康德的意思是说:理性建构了形而上学的大厦,然后不断地把它拆毁,来看看这个形而上学的大厦建立在什么样的地基上。这就叫做“奠基”。这意味着:在这个形而上学大厦的下面,在这个大厦的主体建筑之外,还有一个更要紧的东西。我们知道,康德提出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后来影响了哲学这么多年,一直到今天。他问: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第二个问题是: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第三个问题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这就是著名的康德问题。②头两个问题,数学、自然科学何以可能,20世纪的思想把它*这是笔者于2006年4月26日在中央民族大学所做的一个讲座。那是事先没有书面准备的即席讲演,这个文本是由我的研究生张晖、朱宁根据当时的录音记录整理而成的,特此致谢。笔者在最后审定时,按照学术规范,进行了分节,加上了若干注释,列出了参考文献。①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页。原文汉译:“当人们看到一门科学经过长期努力之后得到长足发展而惊叹不已时,有人竟想到要提出这样的一门科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以及是怎样可能的这样的问题,这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不只一次地把一座塔建成了以后又拆掉,以便察看一下地基情况如何。”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41-42页。2们叫做“科学奠基”问题,是说:纯哲学以外的整个知识领域、包括科学,是建筑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而第三个问题,叫做“形而上学奠基”问题,它是20世纪思想中最核心的课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所以,康德的三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类问题:一类是科学何以可能,一类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这样的问题,在康德的解决方案中,科学作为形而下学,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是形而上学为形而下学奠基。当然,“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是我们对西方哲学概念的一种翻译,这种翻译是根据中国的言说方式。《周易》里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传》①)如果说“形而上学”是翻译的metaphysics,那么“形而下学”就是翻译的physics,也就是物理学,这里是科学的代名词。科学这样的东西,也包括伦理学这样的东西,叫做形而下学,它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的。康德的第三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呢?他的回答是:理性。这是康德的基本答案:是理性为形而上学奠基。但是,康德这个解决方式,到了20世纪,却受到了一种批判,主要是受到现象学的批判。而现象学,我们知道是由胡塞尔创立的。胡塞尔提出现象学,实际上也是想解决“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因为,“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从来就解决了的:就西方的情况来看,从古希腊开始,从雅典哲学开始,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他们就建构了西方的形而上学的纯哲学体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西方的知识论和科学才得以展开。但问题是:形而上学本身又是何以可能的?但对于胡塞尔来讲,“形而上学奠基”问题的解决是与康德的解决方式截然不同的。比如,康德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框架,就是“现象与物自身”,这实质上就是“现象与本质”的二元架构,那是一种“前现象学”的观念,而不是现象学的观念。现象学的观念是:现象背后没有本质,现象背后一无所有。②那么,胡塞尔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他是从这样一种问题开始的,就是所谓“认识论困境”问题。比如,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矿泉水瓶子,你们说它是不是客观实在的?是。然后我继续问,这才是我的真问题:大家想想,你们凭什么说它是客观实在的?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我听到有个同学悄悄地说:“看得见。”又有同学说:“摸得着。”我告诉大家: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大家从中学就开始学习哲学,我们给“客观实在”下一个定义,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大家想想,你“看得见”、或“摸得着”,都是一种意识现象,就是感知嘛,那是一种经验直观。你说你看得见、摸得着它,就表明它已经在你的意识之中,怎么能说它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呢?这就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叫做“认识论困境”。用佛教的话来说,这就叫做“不可思议”: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当你思之、议之的时候,它就在你的意识之中。近代整个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导致了这样一个“认识论困境”问题。因为,认识论的前提就是“主体-客体”的二分:我作为一个认识的主体,设定了一个不以我的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对象;这个客观对象在我的意识之外,然后我的意识去认识它、反映它。这就是认识论的基本框架:“主-客”二元架构。但胡塞尔会说:你是怎么知道你的意识之外的那个玩艺儿的呢?你凭什么这样讲呢?胡塞尔的解决方式,就是很著名的“悬搁”,他还有一种说法是“放入括弧”,意思是说:这个所谓客观实在,我不知道它有、还是没有,我就把它搁置起来。这有点象庄子的说法:“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③)胡塞尔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回到事情本身”吧。这是现象学的一句著名口号,在胡塞尔看来,那就是回到纯粹先验的内在意识本身。这就是胡塞尔的解决方式。①《周易》:《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1版。②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见海氏自选文集《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版,第80页。③《庄子》:王先谦《庄子集解》本,《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7年版。3二因此,我们对康德的哲学可以有一个基本的批判:康德的基本架构就是“现象”和“物自身”,他莫名其妙地设置了一个藏在“现象”背后的“物自身”,他所谓“现象”还是前现象学的“现象”观念。这个前现象学的“现象”概念是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这个词语隐藏着西方哲学两千年来的全部秘密。我们来看一个图示:本体论--→←--认识论S1——————--→A=O——————--→S2(substance)(appearance=object)(subject)这里的“现象”具有双重意义:对于本质、本体、实体S1(substance)来说,它是现象A(appearance),这就是传统本体论的“本质-现象”架构;对于主体S2(subject)来说,它是对象、客体O(object),这就是传统认识论的“主-客”架构。中间的那个“A=O”是最关键的:现象即是对象。西方哲学从古代的本体论到现代的认识论转向,只不过是这个总体结构的展开,其实就是“现象”概念固有的预设蕴涵的展开。就本体论来看,什么是现象呢?“现象”就是“呈现”,那么显然,现象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东西在呈现出来。那么,是什么东西在呈现呢?这个东西叫做实体,substance,或者叫做本质。于是就出现了传统的“现象与本质”、或者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那样的观念架构。在近代发生“认识论转向”之前,西方哲学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这样的本体论、或者存在论上面的。这原因很简单,有一句话大家肯定特别熟悉,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意思是说:我们的五官感觉只能认识到现象,可是现象背后有一种东西隐藏着,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在;我们的理性思维,就致力于通过归纳什么的把它抽绎出来。这就是传统哲学上的一个基本设定:如果说,每一个现象,它背后必定有一个本质,那么,世界上的所有现象,它们必定有一个终极的本质,哲学上就叫做“本体”。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中世纪神学,不外乎两种本体:一种是哲学上讲的本体;另一种是宗教上讲的本体,比如上帝。它们都是终极的本质,终极的实体,终极的实在。由此可见,认识论转向之前的全部西方哲学,早就蕴涵在了“现象”这个观念之中。所以,整个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建构的开端,就是古希腊哲学中的“拯救现象运动”。“拯救现象”的意思是说:对于整个经验世界,我们没法理解,没法解释,那么怎么办呢?怎么“拯救”它呢?你就必须设定它是被什么东西给出来的,这才能解释它。这就是所谓“本体论”的由来,也就是我那个图示当中的“S1→A”部分的由来。例如,柏拉图认为,这个经验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摹本,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关系,就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但是,我们今天用现象学的观点来看,当时的所谓“拯救现象”,其实恰恰就是“谋杀现象”。就认识论来看,现象之所以被称做“现象”,就是因为它是“呈现”,而呈现总是向某一种东西的呈现。那么,是向谁呈现呢?向我、向你、向他呈现,就是向人呈现,也就是向主体subject呈现。现象向人呈现,人是主体,现象就是客体、对象。这就是所谓“认识论”的由来,也就是我那个图示当中的“O→S2”部分的由来。这就是说,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不过是“现象”概念的另外一个固有的预设蕴涵的展开。这是到了近代,人们问:人、主体如何有这个能力,可以通过现象看出本质?于是,近代哲学开始着力研究这个问题,研究人的主体性、理性能力,这就是所谓“认识论转向”。这就是全部西方哲学由“现象”概念展开的基本架构。20世纪的思想就致力于“解构”这个架构,要把它破除掉。一方面是对“S1→A”的解构,即对传统本体论的解构。现象学的观念是:现象背后没有什么4东西,现象即是本质。胡塞尔讲“本质直观”,就是这个意思:“直观”本来只是经验的行为,只能通达现象;但是,本质直观能够直接把握“本质”。海德格尔曾经引用歌德的诗句,用以说明现象学的这个观念:“现象背后一无所有,现象就是最好的指南。”①大家记住了这句诗、并且理解了它,也就理解了现象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对“O→S2”的解构,即对传统认识论的解构。在胡塞尔看来,从“认识论困境”的角度来看,既然主体意识之外的所谓客观对象、客观实在,那个“O”,我是无法通达的,因为它已经超出了我的意识的边界,是“超越物”,那么,我就不考虑它,我就把它悬搁掉,我只考虑主体意识本身的事情,只考虑“S2”的问题。胡塞尔讲,哲学其实就是研究这个主体意识的,所以,胡塞尔的现象学叫做“意识现象学”。胡塞尔破除了前现象学的“现象”观念,实质上是把“S1→A=O→S2”压缩了:S2就是S1,主体即是本体。因为:悬搁了“客观现象”之后,主体即是现象;并且,通过“本质直观”之后,现象即是本质;所以:主体即是本质。其实,这种压缩,黑格尔已经尝试过,他说“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②,意思也就是说:S1即是S2。不过,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主体”不是认识论层面上的相对主体,而是本体论层面上的绝对主体,亦即所谓“绝对观念”,那其实是传统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体观念。而胡塞尔的意思尽管也是“S1即是S2”,但这个合并起来的S却不是传统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体,而是主体的内在意识。这也就是“现象”——意识现
本文标题:爱的观念(中央民大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46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