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牧野之战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朝代更易过程中最大的战役之一
1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名称主要指挥者双方兵力结果先秦时期一、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名称:牧野之战地点: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时间:说法不一,从前1130年到前1018年都有参战方:周联军:周、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商朝结果:商朝战败,纣王自杀,商朝灭亡参战方兵力: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伤亡情况:现代估计约两万人主要指挥官:周武王、吕尚,帝辛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2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此战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名称:柏举之战地点: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时间:公元前506年参战方:吴国,楚国结果:吴国胜利参战方兵力:吴国30,000人楚国200,000人主要指挥官:孙武,沈尹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对比最悬殊的战役“(吕思勉《先秦史》)。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强敌楚国,给楚国以巨大的创伤,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三、阴晋之战3指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占领的河西地区,而动用50万大军攻魏,而魏军在名将吴起率领下以在阴晋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名称:阴晋之战地点:阴晋(今陕西华阴东)时间: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参战方:魏国,秦国结果:魏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参战方兵力:秦国50万魏国5万余主要指挥官:吴起,秦惠公此战,虽面对强大的秦军,但吴起通过激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士气,显著地增强了战斗力。并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这场战役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四、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西元前293年),秦国战神白起率秦军在洛龙门伊阙大破魏国、韩国联军,歼敌24万,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名称:伊阙之战地点:伊阙〔今河南洛阳市龙门)时间:前294年–前293年参战方:秦国,魏国、韩国结果:秦国战胜参战方兵力:秦军约100,000人魏韩联军240,000人主要指挥官:白起此战,白起共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占伊阙等5城,是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的,且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战后韩、魏两国精4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擢升国尉,开始了其辉煌的军事历程。秦国也因此战的胜利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白起: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更为前进一步。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五、即墨之战是中国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名称:即墨之战地点: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时间:前284年-前279年参战方:燕国,齐国结果:齐国胜利主要指挥官:此战,田单智谋超群,在国破城围、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坚守孤城,麻痹燕军,积极创造反攻条件。在时机成熟时,充分运用机动性、突然性、杀伤力和心理威慑诸因素,以“火牛阵”进行夜间突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战胜燕军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即墨有一定的防御条件;燕军分兵多路攻齐,发展过快,攻城克坚的准5备和力量不充分;田单巧施反间计,借敌之手除去最难对付的乐毅,也是原因之一。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六、鄗代之战鄗代之战是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赵军在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击败燕军的战争。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十五年,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刺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之战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国名将乐毅之子乐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战车2000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庆秦率一部攻代,自率主力攻鄗。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25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助,自率军20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鄗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失去战斗力。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6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7秦汉时期一、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20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名称:巨鹿之战地点: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时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参战方:以楚军为首的各诸侯义军,秦军结果:义军歼灭秦军主力,秦军余部投降参战方兵力:秦军:约40万,诸侯义军:约20万主要指挥官:秦:章邯、王离;楚:项羽战争起因:秦末农民起义导火线:秦军攻赵,诸侯救援战争性质:秦军主力与各路救赵起义军总决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8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以较少兵力破秦将王离边防军二十万,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本文标题:牧野之战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朝代更易过程中最大的战役之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6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