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绝对君主制形成的要素:封建势力的衰落,英国玫瑰战争和法国胡格诺战争使得封建贵族势力元气大伤。地理大发现造成货币革命,以货币地租为生的贵族无法继续维持。君主是新兴阶级与贵族之间的均势造成的仲裁者。具体做法:(1)完善的税收体制:国内征税、海外扩张(重商主义,商人和国家合作)。(2)国家常备军:对外捍卫领土完整,对内威慑地方领主。(3)官僚体系:原来所有权力全部分封,君主需要新的体制进行中央集权,向下派专员到地方夺权(主要是派收税官,收回财权)。理论支撑:(1)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破除神学、道德,把政治世俗化,国家利益至上。(2)霍布斯《利维坦》: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臣民为保护自身安全赋予君主专制权力,君主建立政府。契约一旦形成就不能抱怨暴君出现。(3)博丹《共和六书》:提出君权民授,但不否定君权神授。君权要受到约束,要尊重理性、法律、宗教,尤其是上帝的律法。雅各宾专政背景:路易十六砍头,内忧外患。派别:青年为主,激进冒险。主要措施:打击囤积居奇,全面限价——保证必需品,是稳定社会的必要手段。颁布惩治犯罪嫌疑人的条例——后期成为恐怖,反革命手段扩大化,未经审判处决,安插死刑罪名(包括反革命罪、思想上的犯罪等)。全民征兵——保卫共和国,与反法势力作战。出现内讧,丹东转向右翼,开始怀疑卢梭,与罗伯斯庇尔发生冲突,后被处死。施泰因—哈登堡改革背景: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被拿破仑打败,军队瓦解,领土失去3/4。“耶拿之辱”激起民族主义,施泰因、哈登堡成为政府高级官僚,决定进行改革,为之后的普鲁士—德国道路奠定了基础。原则:受到法国的影响,提倡自由民主;但不能彻底摧毁旧制度,防止恐怖统治、暴民统治,强调民族传统,保留历史延续性——反思法国革命,强调个性而非共性。行政方面:废除枢密院,建立有明确职权范围、部门分工的责任内阁,决策采用合议制。经济方面:1807《十月敕令》解放农奴;1811《调整敕令》用赎买的办法使农奴获得自由。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是农业改革的“普鲁士道路”。1850s农奴才完全解放。军事方面:模仿法国建立公民部队。建立现代义务兵役制;考试选拔军官,平民可以上升;建立军事培训学校。教育方面:席勒的“新人文主义”,有别于启蒙主义满足社会实际的工具式教育,塑造全面发展。洪堡改革义务教育制度。提倡中学分流,设立“人文中学”。1810柏林大学,采用现代模式进行教育。评价:行政自由高于宪政自由的体现,改革强调国民性。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外交会议。本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梅特涅主持。拿破仑战争中打破了旧有的欧洲秩序,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思想,要解决战后欧洲格局的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法国外交家塔列朗出席,成为了赢家——确立了正统主义的原则。即战争爆发前,欧洲王朝和政治秩序被承认为正统;同时承认维也纳会议不能改变战争前欧洲的王朝和政治秩序,要永远清除以暴力夺权的思想。其他欧洲国家认为应当对法国宽容处理,而不能过度削弱。要按相互牵制的原则分配领土。参会者主要是保守派,反对共和主义和革命。波旁王朝复辟。1815维也纳会议奠定了维也纳体系,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指导思想1914一战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凡尔赛体系。十二月党人起义人群:俄国最早一批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贵族军官,在拿破仑战争后目睹了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批判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过程:(1)成立秘密团体;(2)1825.12亚历山大一世趋势,王位继承矛盾,在彼得堡发动起义,很快被镇压。影响:动摇沙皇统治,为俄国培养革命者。1867议会改革1867年改革法案是英国在1867年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法案。议案令下议院由保守派及中产阶级控制改为加入了工人的代表。是继1832年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史另一次重大改革。改革内容主要集中在选民资格的开放。虽未至成男普选,但的确令工业革命后势力日益上扬的工人大体上取得选举权。法案令英国议会的民主化推进了一大步。1871帝国宪法确定的一直是联邦制国家。政体:君主立宪制,无责任内阁,内阁由皇帝任命。议会有讨论议案、预算的权利,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的批准。首相和皇帝是政策的决策者,即“威权政治”,没有成熟的政党政治。烧炭党原为秘密组织,1830-40s转为地上。首领是马志尼。1848革命在西西里爆发,各种统一团体在意大利建立小共和国,马志尼一度建立罗马共和国。革命失败后,马志尼在流亡中建立或协助建立青年德意志、青年意大利等民族解放组织,受到英国支持。1848后,激进共和难以实现,转为王朝统一,领导人是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接纳自由主义思想,但撒丁王国掌握了领导权。加里波第1848革命之后,成为温和自由派,与加富尔合作,依靠群众力量,组织“红衫军”,在两西西里起义。从那不勒斯海峡跨入西西里,统一南意大利。斯拉夫派相对于西方派而言的,俄国需要进行改革,选择以后的道路,根本主张是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反对西化,主张全盘俄罗斯化,赞美村社制度,赞美东正教,重信仰轻理性,重精神轻物质。凡尔赛体系压制德国:1919年6月25日签订内容: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重新划分德国领土——德丧失全部殖民地,1/10人口,1/7土地;阿尔萨斯洛林归法国,萨尔煤矿法国开采15年,然后投票表决归属;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独立。但泽是在国联保护下的自由市,其港口由波兰海关管。波罗的海沿岸出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等国。德国承担战争赔款。赔款数额未定。赔款委员会。限制德国军备。评价:战争的实质是挑战欧洲既定秩序,争取参与世界政治的权利。是新的权力对传统权力的反应。结果:抑制了德国。但对德国过于苛刻,埋下二战伏笔。在体现民族自觉原则的同时,也体现强权意志,造成新的矛盾。有一定历史进步,完成从战争向战后的转变,确立战后欧洲的新秩序。两个和平纲领的提出1917年11月8日,列宁的“和平纲领”——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14点计划”。提出新的国际秩序运作原则。实质——虽然后来苏美两国都回到强权政治的老路。但他们完成了时代的任务,抛弃欧洲外交的体系和概念。标志一个全球时代开始。问题的关键是“力量重心的转移”。——力图取得对世界的发声权和领导权。威斯敏特法案——英国调整与殖民地的关系1921年签订《英爱条约》,南部26郡为爱尔兰自治邦,北部6郡与英国合并——大不列颠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调整与自治领的关系:1926年“贝尔福宣言”,规定相互关系平等,内政外交都独立,没有隶属关系,但效忠英王。1931年,以《威斯敏特法案》通过,称为“英联邦大宪章”。各自治领可以废除伦敦通过的与之有关的法令,扩大自主权。道威斯计划——德国赔款问题1923年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1924年):取消赔款委员会;没确定赔款总额;24-25年赔款10亿,5年后每年25亿;向德国提供贷款(美55%,英45%),一年后法、比撤兵。影响:对凡尔赛体系的修正。法国被打击;英国得均势;美国得渗透;德国得复兴。洛加诺条约——集体安全问题1925年2月德国外长斯特雷泽曼提出:莱茵地区有关国家维持现状,互相保证安全。25年10月在瑞士洛加诺英法比德意波捷外长参加。德比、德法边界维持现状,互不侵犯;遵守莱茵区非军事化协议;英国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国26年加入国联,取得政治上平等地位。德对东部邻国波兰捷克没做出保证;德与法比波捷签订仲裁协定,不通过武力来修正,以谈判和仲裁解决争端。法与波兰和捷克签订防备德进攻的互助协定。统称《洛加诺条约》。对凡尔赛条约又一修订。张伯伦称是“战争与和平的分界线”。白里安:“调解、仲裁代替了战争。”调整的趋势:抬德抑法。小协约国小协约国为1920年、1921年间,由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共同组成的一个同盟。目的为了抑制匈牙利的民族统一主义,以及阻止哈布斯堡王朝的重建。法国为支持这个同盟,与小协约国的盟国签订了多条条约。在1936年开始崩解,至1938年同盟已完全解散。法国曾认为小协约国是一个保障法国安全机会,因为她认为可以重建对德国的两线夹击威胁。拉巴诺条约1921年,苏联主动照会西方,要求在承认苏俄,提供贷款的基础上谈判。1922年4月在热那亚开会。协约国要求:承认沙皇政府一切外债(184亿9600万),归还没收的外资财产,取消贸易垄断。苏俄:赔偿战争损失(390亿4497万);谈判陷入僵局。苏德签订《拉巴诺条约》:双方放弃战争费用战时损失的赔偿,承认苏俄没收的德国财产;立即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在最惠国原则上发展贸易关系。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革命者的力量和热情和它所针对的秩序的内在的崩溃。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军事压迫的、民族的、殖民主义的矛盾交织,互相影响,矛盾最尖锐集中的地方。战争使一切矛盾尖锐,经济崩溃、政治危机、体质腐朽,调解机制差,矛盾突发,出现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但战争提出新课题。俄帝国崩溃引发的社会张力被不失时机地引向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列宁主义产生,社会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二月革命变成十月革命:临时政府继续战争但失败导致社会动荡;战争的问题要求解决和平问题和土地问题。时机:1917年秋——工业农业出现变动;水兵暴动;各派伺机而动。充分利用战争造成的危机,用土地与和平法令争取了民众。11月7日晚革命开始。苏维埃政权巩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强敌环伺;战争和革命的影响;党内斗争和领导者个人意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探索。政治上: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取消贵族制,建立政权。反对国内外武装干涉(1917-1921)1922年建立苏联。经济上:四个阶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1919-1920年间为应对建国初期出现的国内战争而实行的。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中央集权管理、小企业国有化、取消贸易有利于大规模调动人力物力进行管理新经济政策1921-1925年间,解决苏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引发的诸多社会矛盾。农业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租借条例,把中小企业租给私人对外租让条例,吸引外资开发自然资源斯大林模式与肃反问题1936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政治:所有剥削阶级被消灭,只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共产党领导一切;政治基础苏维埃,直接选举。经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工商业国有化,集体农庄准国有化,消灭其他经济成分;限制货币货币关系、市场作用,进行行政命令;发展重工业和准军事型经济。“大清洗”(1935-1938年)德国法西斯上台历史原因特别严重的危机,导致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共和国危机——没有强大的中间力量支撑,组织不起议会多数,议会民主基本原则难以维系。政治民主基础薄弱,德国民主力量和工人阶级的分裂。过渡模式问题(中间阶层不发展、社会流动不畅、农民问题等),魏玛共和国产生时的纠结状况。凡尔赛体系压迫、民族复仇心理。中下层民众,城乡小资产者期盼有人带领他们走出苦难。危机时刻法西斯有针对性的纲领和强大的宣传——《农民纲领》、《迅速就业》、大资产阶级、国防军。希特勒和纳粹的努力。希特勒33年1月上台,34年8月取得全部政治权力。雅尔塔体系莫斯科外长会议(1943.10)、开罗会议(43)、德黑兰会议(44)、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等都是雅尔塔会议(1945.2)的准备——是战争胜利在望时形成的,反应了大国的力量和意志。欧洲:(1)德国无条件投降,分区占领德国。(2)波兰问题:把波兰的领土向西推进,德国部分领土给波兰。战争初期苏联占领波兰的土地划归苏联(依据寇松线),这是西方对苏联最大的妥协。波兰领土东部减少的比西部增加的要多。(3)《被解放的欧洲宣言》,建立民主自由国家,同时针对德国和苏联。(4)巴尔干问题,丘吉尔与斯大林划分政治势力。(
本文标题:欧洲史总结名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6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