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4年11月13日晚,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暨闭幕音乐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为期16天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至此落下帷幕。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清泉,湖北省领导尹汉宁、郭生练,文化部艺术司领导诸迪等出席闭幕式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参评剧目的评选结果在闭幕式上揭晓。《八月桂花遍地开》、《雪原》、《运之河》、《高山流水》、《木兰诗篇》、《大汉苏武》获优秀剧目奖,《阿蒂拉》、《女武神》获优秀演出奖。同时评出剧目奖6名,演出奖2名,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创作奖、优秀舞台美术奖、优秀指挥奖各5名,优秀表演奖11名,表演奖17名。作曲家金湘获特别贡献奖,湖北省文化厅获优秀组织奖。歌剧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0台优秀剧目共演出38场,参演人员3000余名,观众超过9万人次,剧目数量、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均创新高。第二届中国歌剧节论坛邀请国内30余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了中国歌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此外,还开展了10余场歌剧艺术讲座和赴基层演出活动。闭幕式上,举行了“中国歌剧节”节旗交接仪式。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从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手中接过了节旗。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将在江苏举办。闭幕音乐会上,殷秀梅、么红、魏松、万山红、刘丹丽、金曼、尤泓斐、王庆爽等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演唱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卡门》、《党的女儿》、《原野》等作品中的精彩选段,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的精彩亮相,更是激起了全场观众的欢呼。音乐会最后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圆满落幕!徐占海、郑冰谈《雪原》的音乐创作辽宁歌剧院排演的歌剧《雪原》,于10月30日晚在湖北剧院上演。演出结束后,记者在剧场对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徐占海、国家一级作曲郑冰进行了采访。徐占海表示,本歌剧在音乐创作上有3个考虑:1、怎样把东北民族民间的音调融入到歌剧中。盛雪演唱的主题来自于东北民歌《月牙五更》,马一刀之母的唱段来自于《放风筝》,另外像《燕青卖线》等典型的东北民歌也有所体现。2、在歌剧中符号性地注入东北的历史。歌剧中用民歌及童声、男声等来象征东北原来的美好,与之后弦乐所表示的日本对中国东北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形成鲜明的对比。3、要用心、用情去写。在战士中,有共产党员、老的东北军、还有之前的土匪,他们在零下40多度的东北,住的是冰窟窿,吃的是树皮,还与群众失去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坚持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歌剧的乐队总谱由郑冰完成编配。他表示,音乐中多处有意识地运用了调性游离的手法,使得“好听的旋律”与“不好听的旋律”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音乐更加具有戏剧性。在和声的处理上,也有意识地使用介于调性与非调性、功能与非功能之间的和弦。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有和声上的安排,比如马一刀,用四、五度叠置的和弦;盛雪则用主七和弦,甚至用九和弦或十一和弦;佟铁用特别富有张力的大七和弦和小七和弦;马一刀之母用属和弦。这样的和声处理目的是为了赋予人物特定的性格。张国勇、赵文英谈《阿蒂拉》2014-11-15国家艺术赛事张国勇要从“看似平凡的东西”中挖出不平凡由上海歌剧院排演的歌剧《阿蒂拉》,于11月3、4日晚在洪山礼堂上演。演出结束后,记者对中国著名指挥家张国勇、复排导演赵文英作了采访。张国勇强调,随着歌剧在我国的大力普及,观众对威尔第的《弄臣》、《茶花女》、《阿依达》等经典之作都很熟悉了,但《阿蒂拉》作为威尔第戏剧性不是很强,演出概率也比较小的第一部歌剧,对我们更好的了解一位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成长历程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此部歌剧虽说是威尔第的第一部作品,但从音乐创作技巧与处理手法上看,已经相当成熟了。作为一名指挥,我们的任务就是从“看似平凡的东西”中挖出不平凡的东西。从这部歌剧的音乐来看,它带有早期罗西尼音乐中很“规整性”的东西,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从中挖出更多的戏剧因素。赵文英指出,我们是在保留原导演“原汁原味的东西”的基础之上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因为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做出这些调整也是必然的。我们的演员都很棒,演出经验特别丰富,我们之间的合作也很愉快!李稻川谈《中华儿女》天津歌舞剧院排演的歌剧《中华儿女》,分别于10月30、31日晚在洪山礼堂上演。演出结束后,记者对该剧的总导演李稻川女士进行了采访。李导强调,排演《中华儿女》这部歌剧,就是想用一部像样的、无愧于自己良心的作品向观众作个汇报。这是一部多媒体、散文诗式的歌剧。我们将这些战争的场面交给荧幕来展现,我们着重刻画的是战争把柔弱的女人都逼上了战场,逼向了死亡,是从另一个侧面表现战争残酷!李导说,为了更加贴近群众,我们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根据人物形象的需要,我们运用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不同唱法;其次,在演唱形式上,是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并用。同样是表现中国妇女的题材,与《白毛女》反映“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不同的是,《中华儿女》刻画的是中华民族在遭受危难时,八位年轻的女战士投江不投降的民族气节。最后她强调,现在的歌剧演员,上台演出的机会太少,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也用歌剧来培养更多的人才。期待政府能够给与更多的关注,让歌剧节能够一直办下去!期待“长江后浪推前浪”,培养出更多的歌剧人才,共同促进我国歌剧事业的大发展!主创人员谈《八月桂花遍地开》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排演的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分别于10月28、29日晚在琴台大剧院上演。导演张曼君说,当今时代这部剧目的选材,我认为是一次艺术创作,不是一次政治宣传。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八月桂花遍地开》鲜明带上了政治宣传色彩,深入人心,但是她的宣传方向是明亮的,甚至是嘹亮的。那么选择这样非常定性或则说硬性的题材,我们当代艺术家怎么样看待历史,看待革命历史,提出了一个挑战,提出一次新的审视,提出一次值得我们去追寻、实践的平台和机会。“理直气壮话当年”。搞革命题材,风云迭起的革命历史对我们塑造人,表现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空间。同时对革命理想的追寻,对政治热情的追寻,对民主、责任自觉的担当意识是我们今天要呼唤的东西,我们不能忽略革命先烈带给我们这些正能量的思考。“理所当然讲永远”。在风云迭起的政治较量和思想较量,甚至政治更迭这样的色彩背景下,异常凸显体现人性之美,体现人类悲天悯人的那种情怀,才使得一个作品穿越时空,穿越政治走到观众的面前,遗留到今天,乃至永远传唱下去。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理所当然性,就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通过风云迭起的历史背景,进行人与人关系的较量,人性之间的一些体恤和理解,进行人物命运的展开,其纠葛的故事情感的张力、人物个性的张力和命运故事的张力会显得比较精彩。《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的魅力不在于所谓的国共之争,而在于其精神的永恒。我希望其构架,既有歌剧舶来品给了西方文化这个团状的结构意识,又有我们本土意识,说我们自己语言的线条的单纯之美和旋律之美。第二点,坚持本土性。湖北革命特点是什么?湖北人文特点是什么?通过这部歌剧的呈现来体现湖北的“楚文汉风”,借此歌剧来打造在全国平台上的亮相,创立湖北品牌。《八月桂花遍地开》将延续清新、大气的风格,期待这部新歌剧更“革命”,更“湖北”!曾唱响一方水(洪湖水浪及全国),期待唱红一座山,大别山!编剧熊召政、周慧说,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中国民歌,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地区,歌曲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优美的旋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红军带领劳苦大众打下商城、成立苏维埃政权喜庆场面。我们编剧根据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了这台具有湖北特色的红色题材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该剧艺术地再现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觉醒并走上革命道路的红色历程。剧中讲述富甲一方的唐母在弥留之际将家中巨产托付给养女桂花,并指配桂花嫁为唐家长媳。身为共产党人的次子唐剑啸与身为国民党军官的长子唐剑豪与回乡后,围绕着桂花的婚姻,以及开仓放粮、分田分地等事件发生激烈冲突,兄弟反目。一连串的家庭剧变之后,唐家为奴多年的哑叔揭开了桂花的隐秘身世,如梦初醒的桂花烧毁唐母托付的田约地契,接过唐剑啸留下的苏维埃牌匾,坚定地投身革命浪潮,与千千万万大别山儿女一起,共同开创“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旗帜竖起来”的新世界。作曲王原平、朱才勇、罗怡林说,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延续了以往主民族性、抒情性的艺术风格。全剧音乐以鄂东北黄冈地区的民间音调为基础,通过变奏、衍展、再现、复调、合唱等技法,创造了多段富于地域民俗风情韵味、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抒情性戏剧音乐唱段,力求“好听、好看、感人”的艺术效果。坚持民族歌剧的道路,坚持民族歌剧本土化,这是一个方向。该剧选取了大别山区代表性民歌和东路花鼓等湖北特色的音乐元素,创作了“桂花树下等哥来”、“唱一曲桂花调地动山摇”等重点唱段。此次音乐的写作方向:1、民族的地域的本土化;2、用民族地域本土化的音乐语言,表现和表达大别山区的特有的山野之风和大别山人的特殊情怀。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地域性音乐素材主要的选择途径:1、湖北大别山区的代表性的民歌;2、东路花鼓戏(东腔)的特色音乐元素(男正腔起腔、女正腔起腔、二高腔起腔等);3.湖北大别山区有特色的生活语言和衬词。采用了西洋歌剧样式的有机运用:1、声音的种类和演唱的形式,尽可能地完整呈现;2、在歌剧本土化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呈现咏叹调和宣叙调的音乐状态;3、在统一的艺术构思前提下,音乐做交响性和戏剧化的表达。(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供稿)贺磊明、胡志平谈《茶花女》武汉音乐学院排演的歌剧《茶花女》,于10月29日晚、30日下午在武汉剧场上演。演出结束后,记者在剧场后台对武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该剧艺术总监贺磊明和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胡志平进行了简短的采访。胡志平强调,排演歌剧的初衷是为了完成学校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整场歌剧排练下来,对老师、学生都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的完善课堂教学。贺磊明表示,与国家一级的演出剧团相比,全部由学校的师生参加的演出,肯定会有很多的不足。但是,为了歌剧艺术的需要,我们第一次在武汉剧院不用电声扩声,使观众听到演员与乐队真实的现场声音,并取得成功,这是我最满意的一点;其次,在低投入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演出效果也不容易,也令我非常满意。这次排演世界歌剧名作,我们是将其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整个湖北音乐文化的发展,培养歌剧人才,培养武汉地区的歌剧观众等方面都是一次积极努力85岁郭兰英、郑小瑛展示德艺双馨2014-11-15国家艺术赛事转载自湖北日报据2014年11月14日《湖北日报》报道:“我对不起你们,很遗憾我今天必须放录音,现场表演这个唱段。”昨(13日)晚的歌剧节闭幕式音乐会上,85岁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缓步登上舞台,然而站在舞台中央的她,并未直接开口唱,而是朝观众深深鞠躬,说:“我的年龄大了,声音也不好了,请音响师放音响我就这样表演吧,不过录音也是我唱的”。当郭兰英说出这段话时,现场的观众并没有因此不满,反倒是对这位老艺术家报以4次热烈的掌声。一名观众小声道:“瞧瞧,这才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该有的素质,不仅对艺术怀有崇敬的心理,更是对观众负责!”现场响起由郭兰英唱红的歌剧《刘胡兰》选段《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时,台下千余名观众都目不转睛看着这位歌唱家的表演……昨晚登上闭幕式音乐会舞台的有两位“85”后艺术家,一位是郭兰英,另一位是我国首位交响乐、歌剧女指挥家郑小瑛。演唱会进行到一半时,主持人将一袭黑衣、步伐矫健的郑小瑛请上舞台,著名交响乐队指挥俞峰手中的指挥棒交给了他的老师。尽管已是85岁的高龄,但郑小瑛的指挥依旧风度翩翩、富有激情,交响乐队在这位老艺术家的指挥下奏响《茶花女》选段“饮酒歌”,刘维维、么红等著名歌唱家个个激情满满,在饮酒歌高潮部分时,郑小瑛甚至回身面对观众,和几位歌唱家一同合唱了两句,现场观众的热情被点燃,掌声雷动,不少观众用意大利语高喊:“bravo(好)!”从下午的排演到晚上演出结束,记者注意到,这两位85岁高龄的著名艺术家已在剧场坚守了7个多
本文标题:歌剧节文章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6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