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所谓“退行”是指当个人受到挫折或焦虑时,他就会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幼稚行为。一个人一旦发生退行现象,他总是倒退到她曾停滞的那个那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主要冲突与任务形成的美德婴儿期(0~1岁)1.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2.重要的联系:照护者3.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希望幼儿期(1~3岁)1.自主还是羞怯还是疑虑2.重要的联系:父母3.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意志力儿童早期(3~6岁)1.主动还是内疚2.重要的联系:家庭3.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目的儿童中期(6~12岁)1.勤奋还是自卑2.重要的联系:学校和同伴3.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能力青少年期(12~20岁)1.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2.重要的联系:同辈群体,角色模式3.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忠贞成年早期(20~40岁)1.亲密还是孤独2.重要的联系: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3.任务:对他人作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爱成年中期(40~65岁)1.繁殖还是停滞2.重要的联系:家族、同事、社会规范3.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关怀成年晚期(老年)1.自我整合还是绝望2.重要的联系:所有人类3.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失望、沮丧,对死亡充满恐惧智慧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会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者说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级,个体只有尝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那么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在8个发展阶段中。埃里克森特别强调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又称发生认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岁)和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做出推论;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皮亚杰认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同化和顺应3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图式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环,个体将活动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心理图式”。适应包括了同化与顺应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有新的事物和刺激出现时,个体先用同化原则使新事物与旧图式发生联系,使新的信息被吸引到已有的图式之中;同时再用顺应原则把旧图式加以改变,从而使之与新的环境与刺激相适应,并最终形成新图式。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任务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知识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定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治观念判断是非,执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中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强化引起的,即由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引起的,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三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依恋理论1.前依恋关系阶段2.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3.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4.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1.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米德将自我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模仿阶段,大约处于婴幼儿时期。二是游戏阶段,大约处于儿童时期。三是概化他人阶段,大约处于青少年时期。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强调个人主观的情境定义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类行为依据对彼此行动所做的主观解释而进行反应。情境定义是指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在交往前对将要面临的情境所做的主观解释标签理论埃德温·勒默特和霍华德·贝克尔是标签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标签理论的代表作是《社会病理学》。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社会工作理论——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观点:(一)意识层次理论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潜意识(无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核心观点是,人的任何精神活动都是存在其根源的,并非出于偶然。(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为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享乐原则,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括部分潜意识。超我遵循理想原则。(三)焦虑与防卫机制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四)性心理发展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社会工作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艾利斯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真实发生的事件导致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C的情绪反应。根据ABC理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就要质疑服务对象错误的认知,并帮助其重新建立新的认知,进而导致新的情绪反应。社会工作理论——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和社会。系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维持稳定和平衡,系统具有主动调试和适应的能力。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结构2.过程3.行动4.机能生态系统理论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持续的适应环境,并与环境的众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他们能改变环境,也能被环境所改变,在人与环境之间形成交互性适应。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生命周期2.人际关联3.胜任能力4.角色表现5.生态地位6.适应力社会工作理论——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它相信人的理性,认为具有理性的人可以自主的选择行动。人本主义关注人类的理智能力,相信人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命运。人本主义一是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二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三是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四是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五是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六是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七是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存在主义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理念,一是觉醒,即个人意识的觉醒,二是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存在主义认为痛苦是必然的,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三是选择的自由,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性和选择的自由,强调个人在主观上具有选择与改变的能力,四是对话的必要性,存在主义认为,人是无法独立生活的,个人必须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彰显自己的意义,并根据这个意义来选择行动,个人的成长就是在他与别人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五是实行。存在主义肯定服务对象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而社会工作者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协助服务对象肯定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认为包括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社会工作理论——增强权能理论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基本假设: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受助人的权能不是社会工作者给予的。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社会工作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是孤立或专注的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主要概念:1.优势2.增强权能3.成员资格4.抗逆力5.治愈和整合6.对话与合作7.悬置怀疑:专业人士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专业权威,这就常常将服务对象置于不合作、不友好的位置。优势视角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悬置这样的怀疑,真正从信任服务对象的角度
本文标题:社会工作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8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