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浅析当代大学生择业问题
浅析当代大学生择业问题摘要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阶段中社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择业就业形势就变得更加严峻。业与就业问题直接摆在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前。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政府和社会,还有大学生自我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必须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需更加完善,大学毕业生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并不断改善自己,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实际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逐年增长,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有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而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30万的记录。显而易见,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内将很可能会达到顶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择业业问题更加突出。本文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是面对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新的机遇。为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需要做到:第一,继续完善和制定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第二,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第三,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合实际的职业选择,还要不断改善自己;第四,践行科学发展观,实际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键词:就业;择业;理性;政策;市场经济一、就业的概念与含义(一)就业的概念就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得到职业,参加工作。”但是在学科来说,“就业”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又是一种生活状态,它处于受雇用或自我雇用、从事有收入的工作状态。从广义上讲,就业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就业前的身体和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准备阶段、劳动力的实际使用的直接就业阶段、就业者就业能力的恢复和增强及企业雇用能力的再生及发展过程的就业后阶段。(二)就业的含义结合大学生就业定义把大学生就业率定义为已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我国学术界对于就业率的研究相当多,但对就业率的概念界定还比较混乱,目前我国比较盛行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率是已就业毕业生人数与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教育部每年6月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计算公式如下(见式1):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式1)二、大学生择业就业现状(一)大学生就业的良好趋势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上升了1.5个百分点。教育部2日举行2010年第3次新闻发布会,请参与《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的专家解读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王建国在会上作以上表示。这两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但他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是看好的。他从如下三方面作出表述:1.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的大学生总体上不是多了,还是少了,所以提出2020年毛入学率要继续攀升到40%。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国家的经济结构要从比较粗放型、劳动密集型进一步向集约型、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随着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高。2.中国的中小城市、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大学生,但是由于观念的原因,由于某方面制度的原因,一些大学生还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去工作。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从政策上、从制度上、从教育上多方下手,相信中国更广大的区域、更多的企业将能够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3.也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高等学校自身也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更强,使我们学生创业的能力更强,更好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总体上我对我们国家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是看好的。(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1.学历高低对就业所面临的困惑一般来说,由于用人单位在使用高学历者就必须付出更高的用人成本,因此,他们对高学历者就有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高学历的大学生反而低就业,低学历的大学生却高就业。企业的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应聘者,不仅考核大学生基本专业知识,还注重大学生的灵活性、专业性和适应性。灵活性是指他们对人处事的应变能力。专业性是指他们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对专业技术问题有自己的见解。适应性是看大学生是否能以较快的时间融入用人单位的文化之中。招聘单位招职用人,讲的是实际,他们都是按自身的需求,去招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员工。学历高低对他来说只是起参考。因此,作为高学历或是低学历的大学生,必须思考自己是不是理想中的工作所需要的人才,自己素质、能力是否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可否为理想中的用人单位的发展做。2.男女生就业现状对比在以技术、劳动等企业招聘中,一般都是选男而不选女,当然这类情况多出现在工科类毕业生中。因为这类企业大多需要能吃苦耐劳的技术型员工,对员工的,技术、体力、心理等方面都考虑的较全。还有一些企业会考虑的婚姻,生育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招女生。因此在就业方面,学业、素质斗很好的女生,却比不过成绩一般的男生。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如在以服务为主的企业中就恰恰相反。3.择业与就业先后问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有人对1000名大学生做过调查,然而很多大学生由于生活的压力,大多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调查结果显示,8成大学毕业生赞成“先就业、后择业”。其中,86.4%的本科生赞同这一观点,而硕士生的这一比例是62.5%。就业、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定义就业。简而言之,指的是寻找到一份工作,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从而有了经济来源。择业。所谓择业,不光指找到工作,而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适合自己的,长远来看能够获得成功的职业。它意在选择,是主动、自主地就业,而非被动地就业。左图标是调查大学生打算在第一家单位的任职时间。图表说明5年之内会有70%的人离开第一份工作。希望“尽量稳定下去”的只有两成。所以先就业,后择业的大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出发点是比较积极的。然而这种做法也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方面:先就业后择业,可能会并不适应或并不喜欢目前的工作,但是可以从工作中积累一定的经验,即便以后派不上用场。但是还是能培养协调、学习、沟通能力等,是受用一辈子的。而且,在短暂的就业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有助于接下去的择业。产生的弊端:一,不利于学生专业的深入学习发展。二,找不到自己的社会定位。三,过早的跳槽导致业务基础薄弱,不利于以后的创业。四,造成人才的浪费,也形成社会人才的流失。(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政府的影响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帮助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给予青年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帮助,以及人才在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事业单位的流动的。大学生心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去西部工作,国家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能否落实,是否还回得来,回来后就业压力会不会更大;去农村工作,户口、社会保障等问题;搞自主创业,怎么解决资金缺、注册难、审计难等问题。有些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区、出系统要交费的政策障碍问题。同时,更有的单位则拒绝招外地学生。这样各种因素,就明显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2.高校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社会市场需求相比,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和调整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当前,高校不断扩招,而管理力度却没有加强,质量也一直平平。专业方面,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一些高校急功近利,设置了不少这些专业,导致学校专业失衡,加大了就业的压力与难度:而一些冶金、地质、石油、粮油加工等,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小,因此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较难找到满意的工作。1年以下1-2年2-3年3-4年合同期内0%5%10%15%20%25%30%1年以下2-3年合同期内打算在第一单位工作时间还有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重视,招成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虚的,根本不能用就业上去。没有结合实践来教育学生,对学生不负责。3.就业市场的影响(1)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这的确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岗位必定是有限的,而我国的待业人数却是年年攀升。新增就业人口总量很大,今后几年劳动力市场都将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2)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每年有十多万毕业生,而每年只有年底的时候有不多的针对毕业生的“双选会①”,这是远远不够的。职业介绍所以赢利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很大影响大学生择业就业,就业市场很不成熟。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作为当前最有效、快捷的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平台,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市场对人才要求提高,就业竞争更趋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员工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过硬。而当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状况和企业对人才要求之间尚存差距,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挑选毕业生,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尤其是没有明显竞争力的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合适的工作。4.大学生自身原因的影响(1)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等。另一方面,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同时,就业期望值偏高。这导致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对许多单位是“高不成,低不就”,从而失去了不少就业机会。还有就是盲目乐观得认为,自己一个大学毕业生,不怕找不到单位。更有的同学爱攀比,嫉妒其他同学签到了好单位,心里不平衡,东攀西比,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2)就业能力一定差距。不少毕业生综合能力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就业市场不像过去单纯以文凭或职称作为人才标准,而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兼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一些毕业生自身素质有所欠缺,难以符合工作的要求。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还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很都不足的地方。①双选会,即毕业生双选会。由毕业生与单位相互选择,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才可以签定三方协议。“双选会”的举行可以给双方更多面对面的机会。三、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案(一)政府方面政府首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尽快消除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政府应控制高校数量上的扩招,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还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在政策上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对劳动者的吸纳能力。政府应积极增加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完善离校未就业大学生见习制度,以此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局面。(二)高校方面高等教育在必须注重质量,扩招不能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在高等教育扩招的情况下必须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在课程、专业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以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为依据,为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更要重视能力、素质、观念等多方面的培养;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具备职业再生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避免学生盲目就业。(三)用人单位方面用人单位要改变不顾企业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心理。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更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能力等,纠正过分强调工作经验的做法。同时,用人单位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消除性别及地域歧视,给大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要看到,现在有众多的大学生在寻
本文标题:浅析当代大学生择业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04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