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修改稿)
-1-南京大学毕业论文(申请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研究生:孙娟专业:城市规划年级:1997届导师:顾朝林教授二OO一年五月十日-2-目录图录表录-3-增加内容(一页)摘要本文首先对新时期下城市规划制度变迁新背景进行分析,指出传统的城市体系规划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提出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理论;然后重点论述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理论框架及其方法;最后展望中国城市规划前景及城市发展趋势。关键词:城市体系规划,时空,理论框架,方法AbstractThispaperputsforward“timelyandspacialurbansystemplanning”byanalyzingthebackgroundoftheurbanplanningunderthenewera.Themajorcontentistheframeworkandmethodforthenewplanningtheory.Finally,itprospectsforChineseurbanplanninganddevelopment.-4-1.引言随着21世纪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期。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土地过度开发、社会极化和新城市贫困现象等。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城市化战略,如日本东京由“单极集中”向“多心多核”城市发展模式推进,荷兰“分散化集中型”城市空间布局等。总之,突破行政区管辖范围,避免所有城市功能向单一城市中心集中,实现城市中心诸功能在城市圈内分散与协调已经成为大城市地区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目前的规划体系都是以城市行政区界限为依据的,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正面临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大环境,适应城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打破行政区界限的城市规划制度,已开始引起规划师的重视。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在一定的行政区界内,将国民经济计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和内容,落实到空间上,并通过综合平衡求得空间秩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城市发展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处在发育之中,城市的发展过程也变得难以把握和控制。大城市在发展中突破行政区管辖范围,与周边城镇连成一片的比比皆是,各利益集团的冲突和矛盾也日益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都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实现,其结果并不能彻底改变行政区城市与物质形态的城市空间不一致的现实。据此,突破行政区界限束缚,以原有物质规划为基础,对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政治、技术进行跨越行政区的协调和综合,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探讨城市规划体系、层次及其理论与方法已经显得非常必要和可能。2.规划制度变迁的新背景2.1全球化时代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时代。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它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反映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等的相应变化。经济全球化正式开始于80年代全球投资方向的变化,城市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制造业为主向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转变,中心城市的管理和协调功能加强,信息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型主导产业,跨国公司机构和金融业中心成为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桥梁。紧随其后,社会、文化、科技的全球化也日趋成熟,渐渐对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社会全球化表现在大规模娱乐活动的普及以及人口移动的便利性,距离和空间已不再是人们活动不可逾越的障碍。科技全球化,尤其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城市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文化全球化,加快了世界观的交流,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以及全球旅游业的繁荣。全球化影响下的这些城市发展变化,使城市与周围地区不再受空间的严格限制而互相影响,为突破行政区界限规划城市奠定了基础。2.2科技革命与信息化时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功能受其影响将进行新的整合,使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将趋于更加有机化和整体化。与此同时,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飞速进步又使城市的生产功能分散化成为可能,SOHO(solooffice&homeoffice)的工作形态日益普遍。信息化时代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均将发生重大变化,城-5-市体系也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流动。城市网络和城市影响范围突破了城市的行政区界限,将城市的发展与一个范围更宽广、经济更密集的区域紧密联接在一起。2.3城市社会极化与新城市贫困现象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空前繁荣,因此,也将享受十分丰富的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但是正如恩格斯早就警告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后现代主义城市形态是壮观的,但城市中的问题同样令人担忧。一方面,城市以阶层、种族和地区划分人群的现象是后现代主义城市的特征之一,城市的社会和空间极化日趋尖锐;另一方面,疯长的郊区化不仅消耗了大量土地而且使得中心城市出现衰败,城市土地效益下降,出现所谓的城市“空洞化”现象,城市中心区成为贫困、犯罪、危险的地段。也正因为如此,重构一个新型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就显得的越来越迫切。2.4自然再认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时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快速工业化,住房郊区化繁荣及丰富了人们的城市生活,但对城市的环境与生态也带来了相当的危害,有的甚至开始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已经能在郊区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和谐和协调。在现代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然,追求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生态城市。“通过生态城建设,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充分挖掘潜力,实现一种既非传统又非西方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达到高效、和谐、健康、殷实”(王如松等1994年),达到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2.5轿车家庭化与城市郊区化时代高速公路铺设、家庭轿车的普及、交通方式的不断改进,小汽车逐渐成为许多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边缘城市”正是随着小汽车的快速普及和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而产生的,也就是所谓的“郊区化”。传统的规划理念过度强调以小汽车为中心,独立住宅——汽车——高速公路——办公地之间的联系,这种现代城市文明,一方面造成了环境污染与交通拥挤问题,另一方面邻里关系冷漠,使城市社区失去固有的人情味。解决城市的无序扩张与重建社区邻里关系成为摆在规划师面前的新课题。2.6新地方主义时代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的重组使得地区之间各项活动的联系日益紧密,与全球化相对照,人类进入了一个新地方主义时代。这个时代大趋势是全球化,但弱势群体的联合和对全球化主流的抵制,新地方主义抬头并在局部地区盛行。中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不仅经济结构进行重建,更主要的是地方行政体制正逐渐发生变化,诸侯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将日趋淡化。目前中国已有许多城市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广东盛行的交流干部活动使地方主义的观念逐渐淡化。这种体制一方面有利于摆脱“关系网”、“人情网”的束缚,比较超脱地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干部增强“五湖四海”的意识,对增强干部的大局观念,克服地方主义起到积极的作用。新地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突破行政区界限进行城市规划成为可能。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17页第2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3、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框架3.1构成要素分析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以生产力的布局为核心任务,以经济目标为根本内在驱动力。虽然它对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无论是规划师还是管理者都没有将其放到真正重要的地位。这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规划模式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的不稳定。如今,人们已直接感受到漠视环境成本所带来的昂贵代价,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认为,城市是由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制度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这五大要素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时空城市体系规划要求建立一种整体的观念,系统地分析和处理城市内部各组成要素的关系,以及城市与外部区域的关系,成为能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制度的全面规划。图1两种规划体系构成要素的比较示意图时时空空时空空空时时行政区城市规划体系时空城市规划体系3.1.1经济要素经济系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城市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新时期城市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服务业发展成为最动态、增长最快的部门;国际级金融和商务中心形成;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网络化和规模化。这种新型的城市经济特征要求城市规划应从全球市场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操纵城市经济命脉的一系列相关产业,以及这些产业在国际经济系统中的地位。3.1.2社会要素社会系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历史沿袭至今,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人”,而是具有社会特性的“社会人”。社会因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个人的最大化行动,“人类任何理性活动都将受到社会的影响”(韦伯1997)。城市规划应充分关注到这种体现人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社会问题。如今城市社会系统面临的问题是令人担忧的:城市的社会和空间极化日趋尖锐;邻里关系冷漠;新城市贫困现象日趋严重等。整个城市陷入一种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尴尬境地。城市规划在考虑工具理性合理化的同时应注重人们价值理性的协调。3.1.3环境要素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然而,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的再认识使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批判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城市规划考虑环境因素已是毋庸置疑。然而,当前全球环境状况并经济活动行政边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经济社会环境制度技术-7-不令人乐观。空气质量下降、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匮乏等,这些都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传统的城市规划也考虑环境影响,但它只注意到自身行政区范围内的环境达标,往往将污染物排放到其临近地区。这样,上游城市污染中游城市,中游城市污染下游城市,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污染治理代价极大。新时期的规划观应该强调无行政区界限的环境保护,并认为良好的城市环境应通过预防污染来实现,而非等待污染后去治理,那是对城市能量的浪费。3.1.4技术要素高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将逐渐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知识、技术、信息已成为新型的资本和财富。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20世纪初为5—50%,20世纪中叶为50—60%,到了90年代为60—80%,这说明科技进步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功能因技术的进步进行了新的整合。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革命下涌现大量非物质化现象:电子商务、免中介化、在线购物、及时投递、远程公司、流动公司等。它标志着经济增长与工作空间的新关系。针对这类城市新动向,城市规划时需要我们考虑:技术影响哪些经济活动?它影响的范围在哪儿?技术需要城市提供什么资源?什么样的城市形态才能更好地支持这种变化?等等。3.1.5制度要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它不能保证城市持续发展的非经济资源。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服务职能将会加强。这样,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将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发展的速度乃至方向。城市规划时就应综合考虑市场与政府的双向作用,协调两者的矛盾,从而制定出合理而又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4、城市体系规划制度框架4.1城市体系发展机制分析城市体系的发展是集聚和分散相结合的过程,城市中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双重作用贯穿其发展全过程。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城市开始了集聚—分散—集聚┉┉的循环。4.1.1理论渊源二十世纪初,有关城市集聚和分散的理论已初步形成。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最先提出了集聚因素的作用,并从理论上论
本文标题: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修改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0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