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
论文初稿-1-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1.引言随着21世纪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期。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土地过渡开发、社会极化和新城市新贫困现象等。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城市化战略,如日本东京由“单极集中”向“多心多核”城市发展模式推进,荷兰“分散化集中型”城市空间布局等。总之,突破行政区管辖范围,避免所有城市功能向单一城市中心集中,实现城市中心诸功能的城市圈内分散与协调已经成为大城市地区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目前的规划体系都是以城市行政区界限为依据的,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正面临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大环境,适应城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行政区界的城市规划制度,已开始引起规划师的重视。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在一定的行政区界内,将国民经济计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和内容,落实到空间上,并通过综合平衡求得空间秩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城市发展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处在发育之中,城市的发展过程也变得难以把握和控制。大城市在发展中突破行政范围,与周边城镇连成一片的比比皆是,各利益集团的冲突和矛盾也日益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都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实现,其结果并不能彻底改变行政区城市与物质形态的城市空间不一致现实。据此,突破行政区界限束缚,以原有物质规划为基础,对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政治、技术进行跨越行政区的协调和综合,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探讨城市规划体系、层次及其理论与方法已经显得非常必要和可能。2.规划制度变迁的新背景2.1全球化时代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时代。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它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反映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等的相应变化。经济全球化正式开始于80年代全球投资方向的变化,城市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制造业为主向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转变,中心城市的管理和协调功能加强,信息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型主导产业,跨国公司机构和金融业中心成为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桥梁。紧随其后,社会、文化、科技的全球化也日趋成熟,渐渐对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社会全球化表现在大规模娱乐活动的普及以及人口移动的便利性,距离和空间已不再是人们活动不可逾越的障碍。科技全球化,尤其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城市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文化全球化,加快世界观的交流,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以及全球旅游业的繁荣。全球化影响下的这些城市发展变化,使城市与周围地区不再受空间的严格限制而互相影响,为突破行政区界限规划城市奠定了基础。2.2科技革命与信息化时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功能受其影响进行了新的整合,趋于更加有机化和整体化。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飞速进步使城市的生产功能呈现分散化格局,SOHO(solooffice&homeoffice)的工作形态日益普遍。信息化时代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论文初稿-2-均发生变化,城市系统不再是传统理论的领土的连续性,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以及节点间的轴(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之上。城市网络突破了城市的行政界限,把城市带进更宽广、更密集的关系领域。2.3城市社会极化与城市贫困现象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空前繁荣,人类享受了十分丰富的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但是正如恩格斯早就警告的:“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17页第2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后现代主义城市形态是壮观的,但城市中的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城市以阶层、种族和地区划分人群的现象在当今尤为严重,新型的城市也是极化的城市。同时郊区化的推进不仅消耗了大量土地而且使得中心城市出现衰败,城市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出现所谓的“空洞化”现象。发达城市中心区的贫困现象日趋严重。对一个新型的规划管理体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4自然再认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时代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环境污染,小汽车的普及、工业的繁荣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危害了人们的健康。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在郊区化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引起新的认识和反思。80年代鉴于生态恶化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环境不协调的趋势在加剧,城市研究学者们提出了生态城市理论。他强调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成建设,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充分挖掘潜力,实现一种既非传统又非西方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达到高效、和谐、健康、殷实”。(王如松等1994年),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2.5轿车家庭化与城市郊区化时代交通工具的日益先进,小汽车逐渐成为许多发达地区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边缘城市”正是随着小汽车的快速普及和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而产生的,也就是所谓的“郊区化”。“边缘城市”一般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但由于规划过度强调以小汽车为中心,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与交通拥挤问题,而且新社区的建立使人们缺乏交流的机会,故而邻里关系冷漠,社区缺乏人情味。解决城市功能扩张与社会关系的融合摆在规划师的面前。2.6新地方主义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的重组使得地区之间人类各项活动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进入了新地方主义时代。这个时代下不仅是经济结构突破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重建,更主要的是地方行政体制正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受传统礼教的影响,地方保护主义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现象尤为突出。新的社会经济背景要求行政体制的改革,目前已有许多城市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广东地区的交流干部活动使地方主义的观念逐渐淡化,这种体制一方面有利于摆脱“关系网”、“人情网”的束缚,比较超脱地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干部增强“五湖四海”的意识,对增强干部的大局观念,克服地方主义起到积极的作用。行政体制改革、新地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新的突破行政管辖范围的时空城市体系规划成为可能。3.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体系发展优势及其制约因素分析3.1发展优势分析全球化打破地域界限是全球经济迅速成长,形成新领域和新网络,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振兴创造了新的机会。本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增长呈缓慢趋势,强烈的竞争使人们意识到经济条件应与国际条件相一致,而非仅与国家条件相一致。一些成熟型公司开始扩散标准化的产品到发达国家内其他不发达地区,最后发展到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分厂并扩展市场。80年代出现的弹性论文初稿-3-生产使中心与端点间接等级体系的空间型式重新组织积聚和扩散的个体,原“核心—边缘”垂直分工体系已消失与一个不平衡的发达区域,全球城市体系以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为辅。这种变化导致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发展,产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转移,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新的经济形势为落后地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机会。对发达地区而言,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构使信息、研究、技术等高科技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国际金融的价值越来越高于国际贸易。而这类高附加值产业的风险投资往往依附发达地区完善的硬件设施,由此发达地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大城市的功能被进一步推动。3.2制约因素分析全球化给城市带来的机遇是难得的,但全球化同样是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原发展中国家低工资产品不再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国家经济过于依赖外部经济,且制造业易产生环境污染,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跨国公司技术联盟、并购、企业向国际化、巨型化发展,发展中国家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相对落后,知识产权协定成本的提高使不发达地区提高科技水平付出代价太大。全球不平衡发展的加速,使创新科技、金融等核心产业向少数几个全球性城市集中。金融活动的高度积聚使即使是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也开始呈现衰退现象,面临经济重整的严峻挑战。如蒙特利尔、名古屋因多伦多、东京的飞速发展而呈倒退趋势。社会、文化的全球化使世界文化得以交流,但它也是地方民族主义纠纷兴起的导火索。如印尼、前苏联的民族纠纷。总之在全球化影响下城市内部、外部结构均发生变化,对每一个城市而言全球化均有其利弊。如何协调各城市间的发展,使新经济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弊端协调到最低程度应是规划师的职责。打破行政界限,从全球空间的角度来审视城市规划应该能为新时期的城市体系发展作出一点贡献。4.时空城市体系编制理论框架4.1构成要素分析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以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为代价刺激经济增长。新的城市社会经济背景对规划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要求,人们对一种新型的综合考虑城市各要素的规划体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城市间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发展追赶世界仍是一个城市的主要任务,经济繁荣是城市稳定的根本;城市极化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21世纪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城市发展的同时怎样保证社会的平等应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传统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的再认识使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批判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城市发展考虑环境因素已是毋庸置疑;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飞速进步改变了城市原有空间格局,城市功能进行了新的整合,技术进步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市场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忽略政府各项制度的重要宏观调控作用。因此城市是由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制度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他与周围的区域也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城市规划必须建立一个整体的观念,系统地分析和处理城市内部各组成要素的关系。论文初稿-4-图1两种规划体系构成要素的比较示意图时时空空时空空空时时行政区城市规划体系时空城市规划体系4.11经济要素随着政府对经济调节能力的减弱,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规划应从全球市场的角度出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深入分析操纵城市经济命脉的一系列相关工业、城市人口素质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等经济相关要素。不经济考虑税收、商业利益、发展战略等政策因素,更应关注现代城市形态下的级差地租、辐射范围等市场经济的产物。保证经济在市场的自动调节现拥有稳固的核心工业、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和良好的环境质量。可以说成功的经济政策是经济、政府、劳动力的有效结合。新时期下的城市经济特征:生产服务业发展成为最动态、增长最快的部门;跨国公司的发展使经济网络化和规模化;国际级金融和商务中心形成;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4.12社会要素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的同时,社会风气却日益衰败,整个城市陷入一种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尴尬境地。规划应充分关注到这种体现人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社会问题,强调规划在考虑工具理性合理化的同时应注重人们价值理性的协调。规划师应坚持“平等”的原则,协调经济的发展、邻里的复苏、社会的平衡等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4.13环境要素环境问题已受到全球的关注,规划应担负起改善环境的职责。以往的规划只注意到自身行政范围内的环境达标,往往将污染物排放到其它地区,这样形成的恶性循环只有加重污染,造成污染治理代价极大。规划强调良好的城市环境应通过预防来实现,等待污染后去治理环境是对城市能量的浪费。对已污染地区的环境治理应突破行政界限综合协调治理,最终真正起到治本的效果。4.14技术要素信息革命导致工业和商业建筑非物化,信息和通讯技术(ITT)使得经济活动在各层次上自动化成为可能,免中介化、在线购物、及时投递等非物化现象大量涌现。正对此类城市新动向,规划应考虑技术对城市功能分布的影响。考虑技术影响哪些经济活动;影响的范围;城市需要提供的资源发生怎样的改变以及什么样的城市形态才能更好地支持这种变化。4.15制度要素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对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到位,然而它不能保证城市
本文标题: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0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