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药鲁迅一、教学要求:1.归纳小说的主题。2.概括情节,指出明、暗两条线的构成。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3.人物形像。4.讨论标题药的含义。二、教学重点难点: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则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以及对革命的反思。三、教学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为了唤醒民众,寻找救国的出路,弃医从文,就有了小说集《呐喊》,《药》就是其中的一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到病除”,足见药在人们心目中是疗治病痛的希望,但不是每味药都能治好病,药未能挽救鲁迅的父亲,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药也未能活过来。这是为什么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药》。二、关于背景: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2诗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三、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严肃、冷峻、深刻的特点,是投枪和匕首,具有极强的战斗力。鲁迅先生的严肃、冷峻、深刻不单是对反动政府,对军阀,对封建社教,也同时包括对普通人,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四、词语积累:窸窸窣窣(xīsū)蹩进(bié)攫取(jué)踌躇(chóuchú)肩胛骨(jiǎ)呷酒(xiā)拗开(ǎo)搭赸(shàn)瘐毙(yǔ)丛冢(zhǒng)褴褛(lánlǚ)纸锭(dìng)板滞(zhì)竦然(sǒng)踉跄(liàngqiàng)五、导读思考题1.小说如何围绕“药”展开情节?2.文章中的“药”是指什么?3.这“药”是用来治什么病的?4.“药”是由什么做成的?六、导读研讨问题:1.什么药?-----谁的血?2.谁吃药?-----什么病?3.谁拿药?-----谁给药?4.药效?-----咳嗽杀死------病死六、根据课文内容给每一部分拟标题:第一部分老栓买药第二部分小栓吃药第三部分茶客谈药3第四部分华母上坟七、重新品味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出故事明线,暗线:情情节节药药华家华家夏家夏家((明线明线))((暗线暗线))老栓买药老栓买药小栓吃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茶客谈药华母上坟华母上坟一个秋天一个秋天的后半夜的后半夜当天当天早晨早晨当天当天上午上午这一年这一年的清明的清明夏瑜被杀夏瑜被杀瑜血被吃瑜血被吃众论夏瑜众论夏瑜夏母上坟夏母上坟刑场刑场茶馆茶馆茶馆茶馆坟场坟场(连接)(连接)(交织)(交织)(汇集)(汇集)(融合)(融合)双双线线交交织织开端开端发展发展高潮高潮结局结局求求献献时时地地八、明暗线交织一起写,有何作用?点拨:民众——愚昧(明线)革命者——悲哀(暗线)----交织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交织的人物,康大叔。1.突出主题2.情节集中,结构严谨九、分析课文,合作讨论1.为什么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点拨:刻画夏瑜,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刻画夏瑜是为了突出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即群众现在是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的。《药》所要表现的不在于夏瑜的牺牲精神,而在于群众的愚昧落后。八、小结课文:九、布置作业:1.温州版拓展训练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初步感知人物:1.全文共写了多少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4夏四奶奶、夏瑜、红眼睛阿义等2.人物分类明线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看客: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等夏四奶奶:——烈士母亲康大叔:——刽子手暗线人物:夏瑜:坚定的革命者红眼睛阿义、夏三爷:迫害烈士者走狗、帮凶二、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无论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印象。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作者以其鲜明的爱憎,着重描写了三类典型人物:人物身份具体描写表现手法性格特点作者态度夏瑜(暗线主角)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家境贫寒刑场被害,茶馆被谈,狱中劝牢头造反,宣告大清天下是大家的,被做药,斗争不为群众理解,坟顶上的花环夏瑜没有正面出场,而是通过茶客们的议论来描写的,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英勇不屈,嫉恶如仇,满怀信心而又孤军奋战,后继有人赞扬他的革命精神,指出其斗争的悲剧性华老栓(明线主角)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劳动者,经济困难,生活艰难,地位低下买人血馒头做药,不敢接,踌躇着掏钱“半天”,“抖抖”装钱“按一按”衣袋对康大叔恭恭敬敬“笑嘻嘻地听”对其心理、动作的直接描写愚昧,落后,麻木,善良忠厚,胆小,节俭勤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康大叔(线索连接交织的人物)统治者的帮凶与爪牙,封建势力的代表,对群众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流氓刽子手卖人血馒头,嚷,抢,扯,裹,塞,抓过钱,捏一捏。满脸横肉闯进茶馆通过对其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出来凶狠残暴蛮横贪婪抨击、鞭挞5三、课堂小结:社会现实:革命者—勇敢、有革命热情、有政治理想群众一愚昧麻木、迷信落后敌人—穷凶极恶这样的社会现实,革命力量如此薄弱,发动革命必然失利。作品旨在提醒人们必须寻找救治群众的“药方”,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壮大革命队伍,最终推翻封建统治。情感透视:人的鲜血(药)救治不了病痛,也挽救不了民族。以“药”为题带有作者冷峻的描述和深沉的悲凉。作者态度:1.对愚弱国民和他们的不幸表示诚挚的哀痛,对他们的麻木不仁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2.反对革命者不唤醒民众、不寻求大众支持,反对孤军奋战和不讲求方法、策略而作的无谓牺牲。四、布置作业:1.温州版拓展训练2.熟读课文第三课时一、合作探究以《药》作标题的作用:点拨:标题是文章的核心,是文眼,本文以“药”为题,具有以下几个作用:1.揭示主题。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血被愚昧群众拿来治病,并不能挽救人命,那么什么是疗救民众的良药?什么是疗救中国的良药?以“药”为题目,将鲁迅提出的问题彰显出来。2.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药效。3.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二、合作探究小说主题:点拨:《药》的主要情节,由明、暗两条线索构成,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本文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揭示群众愚昧落后的现实。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启示人们只有发动广大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颂革命者的斗争热情。6三、合作探究小说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点拨:本篇小说既有社会环境的描写,又有自然环境的描写。1.社会环境描写。写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写了茶馆里谈论夏瑜以及夏瑜血被吃的事的茶客所组成的社会背景;又写了点油灯、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化纸等生活场景。作用:渲染了那个时代的特有的气息。2.自然环境描写。运用环境描写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表现作品的主题,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本文多次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1)文章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气氛,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恐怖,同时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气氛。(2)“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老栓拿到药后的高兴心情,以及他的愚昧、麻木、落后、不觉悟。(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段环境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本质,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表现了作品所揭示的主题。(4)“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烘托了两位妇人十分悲痛的心情,也激起读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四、写作特点1.采用双线结构,使主题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味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主题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2.景物描写文字简洁、含义深刻。它们有的烘托人物心理活动,或从侧面揭示,例如人物的某个性格特点;有的直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有的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尽管它们是分散的,然而都有阴冷的色彩,由此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了与悲剧内容相统一的氛围,达到了血肉一致的境地,使景物描写直接为表现主题7服务。五、疑难解析1.小说中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作者为什么几次提到他的咳嗽?点拨:从表现手法看,这是细节描写。文中四次描写小栓咳嗽:“又是一阵咳嗽”;“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小栓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这些细节描写都是伏笔,暗示了小栓吃药后仍不免一死的悲剧命运,为后文设下了伏笔,进而揭示夏瑜所从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不能唤醒民众,疗救社会这样的主题。2.第四部分,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加了一个花环,怎样理解?有什么积极意义?点拨: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的看客。”为唤醒民众,他“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说:“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了。所以我不惜曲笔,在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他又进一步解释:“为达到这希望,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其实,夏瑜的死并不是毫无影响的,他坟头上的花环,就点明了唤起民众的主题,说明革命后继有人,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的火种不会灭,表现了作者的期望。六、感悟鲁迅:一个深沉的爱国者1.热爱祖国: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2.拯救民众:再品读《呐喊自序》语摘:●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8七、布置作业:1.拓展训练2.熟读课文
本文标题:《药》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1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