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昆明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社会医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11020804课程名称:社会医学英文名称:SocialMedicine总学时:54学时(理论授课:54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全科、法语班)、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上课考勤(10%)、实验课成绩(10%)和平时作业(10%)。《社会医学》是医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社会医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框架下,建立新的健康观念,提高医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层面分析和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观点,同时使得学生们能够:(一)深刻理解健康新观念,现代医学模式的演变及其意义,以及三级预防的基本原理,学习将以上思想观念运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二)全面认识社会诸多因素对于人群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当代社会卫生的基本状况以及医学面临的重要社会医学问题,提高从大卫生观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以上问题的能力;(三)学习并掌握社会医学调查,生命质量评价和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和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基本方法,学习高危人群保健及主要社会病的防治措施,使之能更有效地应用医学科学技术,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四)不断提高适应现实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和与人民群众建立沟通渠道和联系途径的能力。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医学》包含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医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和初级卫生保健等教学内容,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54学时,实验课0学时。教学内容主要参考李鲁主编《社会医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知识更新对相关章节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讲座式教学方法与参与式互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第一章概论目的要求:一、掌握:社会医学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二、熟悉: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三、了解:1.社会医学的性质与任务。2.社会医学简要发展史。3.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社会医学、健康、三次卫生革命、卫生工作方针。二、主要教学内容:1.社会医学的概念、性质、研究对象与内容、任务、教学目的。2.社会医学的发展:社会医学的萌芽、创立与发展、中国社会医学的发展。(自主学习)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4.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医学模式目的要求:一、掌握:1.医学模式的概念。2.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3.积极健康观的内涵和健康概念的扩展。二、熟悉:生物医学模式内容及其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三、了解: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的医学模式及其缺陷。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模式、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健康、亚健康状态。二、主要教学内容:1.医学模式的概念:模式、医学模式。2.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背景、内容、指导意义。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新健康观:消极健康观、积极健康观、亚健康状态、健康与疾病的连续观。(自主学习)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目的要求:一、掌握:1.社会因素的内涵,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2.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3.文化现象对健康的影响:文化的概念,文化对健康影响的特征。4.社会关系、家庭、风俗习惯与健康。二、熟悉:1.社会阶层与健康,社会制度与健康。2.居民营养与健康。3.医疗保健制度与健康。三、了解: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社会因素、社会阶层、文化、社会关系、家庭、风俗习惯、医疗保健制度。二、主要教学内容:1.概述:社会因素的内涵,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机制。(自主学习)2.经济因素与健康: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阶层,居民营养与健康。3.文化因素与健康:文化的内涵,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文化诸现象对健康的影响。4.社会生活环境与健康: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家庭、风俗习惯、人口发展、卫生事业发展与健康。5.医疗保健制度与健康。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目的要求:一、掌握:1.人格、心理压力、行为、健康相关行为、行为干预基本概念。2.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二、熟悉:1.认知因素与健康的关系。2.心理压力与健康的关系。3.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三、了解:各种场所的健康行为干预。学时安排:理论授课:6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人格、心理压力、行为、健康相关行为、行为干预。二、主要教学内容:1.心理因素与健康:人格的概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认知因素与健康,心理压力与健康。2.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健康相关行为的概念,健康行为的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观点。3.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干预:行为干预的概念,个体干预和行为矫正,社会工程干预(四E干预),各种场所的干预。(自主学习)第五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目的要求:一、掌握:1.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概念。2.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步骤。二、熟悉:1.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研究步骤。2.调查问卷设计的类型和一般结构。三、了解:1.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2.随机应答技术。学时安排:理论授课:6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个案研究、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随机应答技术。二、主要教学内容:1.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个人深入访谈、小组访谈、个案研究、观察研究等)、定量研究。2.社会医学调查研究:社会医学调查研究基本程序,社会医学调查方案制定,科研课题选题及评价原则。3.定量调查: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问卷的主要类型,问题设计和答案设计,定量资料收集方法。4.问卷信度和效度的概念及其关系。(自主学习)5.随机应答技术。(自主学习)第六章生命质量评价目的要求:一、掌握:1.生命质量和生命质量评价的定义。2.生命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二、熟悉:1.生命质量评价的适用范围。2.生命质量评价的发展历程。三、了解:生命质量评价的几个常用评价量表。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命质量、生命质量评价。二、主要教学内容:1.生命质量和生命质量评价的概念。2.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功能,主观判断与满意度。3.生命质量评价的常用量表:疾病影响程度量表(SIP)、癌症病人生活功能指数(FLIC)等。(自主学习)4.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人群健康状况、疾病负担、临床疗效、防治重点的选择。第七章健康管理目的要求:一、掌握:1.健康管理的概念。2.健康危险因素及其评价的定义。二、熟悉: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步骤。2.个体健康评价的四种类型。三、了解: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应用。2.慢性病的自然史。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健康管理、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评价年龄、增长年龄。二、主要教学内容:1.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类型和特点。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评价步骤及其应用。3.个体评价:健康型、自创性危险因素型、难以改变危险因素型、一般危险因素型,评价年龄,增长年龄。4.慢性病的自然史。(自主学习)第八章卫生服务研究目的要求:一、掌握:1.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概念。2.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二、熟悉:1.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和方法。2.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指标。三、了解:1.影响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的因素。2.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卫生服务研究、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利用。二、主要教学内容:1.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概念:卫生服务研究、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利用的概念,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意义、方法和分类,影响卫生服务的因素。2.卫生服务需要测量指标:疾病频率指标、疾病严重程度指标。3.卫生服务利用测量指标:门诊服务利用指标、住院服务利用指标、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4.卫生服务综合评价。5.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自主学习)第九章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政策目的要求:一、掌握:1.卫生政策的概念。2.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3.人群健康状况指标。二、熟悉:1.我国的社会卫生状况及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2.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3.卫生政策分析方法。三、了解:全球卫生状况。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社会卫生状况、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卫生政策、初级卫生保健、全球卫生战略目标。二、主要教学内容:1.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全球卫生状况(自主学习),我国的社会卫生状况及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2.人群健康状况指标: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3.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及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主要内容。4.卫生政策分析的方法:利益相关者分析、SWOT分析。第十章医疗保健制度目的要求:一、掌握:1.医疗保健制度的概念。2.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原则和来源。二、熟悉:1.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了解:1.世界各国医疗保健制度的基本模式。2.我国医疗保健制度的历史沿革。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医疗保健制度、医疗保险、风险、疾病风险。二、主要教学内容:1.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系统,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原则和来源,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类型。2.医疗保健制度的基本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储蓄医疗保险模式。3.我国医疗保健制度:我国医疗保健制度的历史沿革(自主学习):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第十一章社区卫生服务目的要求:一、掌握:1.社区的概念及其要素。2.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二、熟悉:1.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内容。2.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三、了解:区域卫生规划。学时安排:理论授课:6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社区、社区的要素、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卫生规划。二、主要教学内容:1.社区的概念,社区的基本要素。2.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服务对象、特点、内容、方式,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产生和发展。3.区域卫生规划。(自主学习)第十二章社会病防治目的要求:一、掌握:社会病的相关概念。二、熟悉:1.社会病产生的原因。2.社会病的防治原则。三、了解:自杀、药物依赖、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学时安排:理论授课:6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社会病、自杀、药物依赖、性传播疾病。二、主要教学内容:1.社会病的基本概念:社会病,社会病产生的原因,社会病的防治原则。2.自杀:自杀的概念,流行病学特征(自主学习),原因,防治策略和措施。3.药物依赖:药物依赖的概念,流行病学特征自主学习,原因,防治策略和措施。4.性传播疾病:性传播疾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特征(自主学习),原因,防治策略和措施。第十三章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目的要求:一、掌握:1.慢性病的概念及特点。2.筛查的概念。二、熟悉:1.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原则和内容。2.慢性病筛查的主要内容。三、了解:1.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2.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学时安排:理论授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慢性病、筛查。二、主要教学内容:1.慢性病:慢性病的概念,特点,流行病学特征和社会危害。2.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临床预防。3.慢性病的筛查:筛查的概念,筛查的
本文标题:昆明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1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