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歌曲《黄河颂》在演唱中的情感处理摘要:这篇论文首先介绍了《黄河颂》产生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这首歌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特殊的意义。接着,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然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歌曲的形式、对各个乐段的理解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在演唱中的情感处理。最后简单介绍了《黄河颂》所表达的民族时代精神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关键词:冼星海曲式结构实践情感处理历史意义Abstract:ThispaperfirstintroducedtheoccursonthebackgroundoftheYellowRiversong,understandthissonginthespecifichistoricalconditionsofthespecialsignificance.Then,whatistheauthor'slifeandthecreationbackground,musicalstructureanalysisofsongs.Then,combiningwithmyownexperience,fromafewsongs,toformvariousmusicunderstandingisanalyzedintermsofemotionalprocessinginsinging.Finally,introducedthetheYellowRiversongthenationalspiritofthetimesanditsexpressionintheChinamusichistoryKeyword:XianXinghaiThemusicalformstructurePracticeEmotionalprocessingHistoricalsignificance目录:1.冼星海先生的生平简介及其创作《黄河颂》的时代背景…………………11.1.冼星海先生的生平和主要贡献………………………………………………11.2.歌曲《黄河颂》的创作背景…………………………………………………12.歌曲《黄河颂》的曲式结构…………………………………………………12.1.歌曲《黄河颂》的体裁………………………………………………………22.2.歌曲《黄河颂》的主题………………………………………………………22.3.歌曲《黄河颂》的结构框架分析……………………………………………32.4.歌曲《黄河颂》的旋律分析…………………………………………………32.5.歌曲《黄河颂》的歌词分析…………………………………………………53.结合实践分析歌曲《黄河颂》的情感处理…………………………………63.1.颂歌的形式……………………………………………………………………63.2.结合实践分析对歌曲各个乐段的理解………………………………………73.3.关于这首歌曲的节奏所需要注意的问题……………………………………83.4.关于这首歌曲所需要的声音…………………………………………………83.5.关于这首歌曲中的语气的问题………………………………………………94.歌曲《黄河颂》的历史意义…………………………………………………94.1.《黄河颂》所表达的民族时代精神…………………………………………94.2.《黄河颂》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影响…………………………………………9结语…………………………………………………………………………………10致谢…………………………………………………………………………………10参考文献……………………………………………………………………………111.冼星海先生的生平简介及其创作《黄河颂》的时代背景要想学习和演唱好一首歌曲,就要先了解一下这首作品的作者的生平以及他的主要事迹。还要知道作者创作这首歌曲时正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在歌曲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在演唱的时候有利于对歌曲的整体的把握,不至于唱歌的时候糊里糊涂的,才会让听众感觉到歌曲有血有肉,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1.1.冼星海先生的生平和主要贡献冼星海(1905.6.30——1945.10.30),祖籍是广东南海区,出生于澳门,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有着“人民音乐家”之称。于1926年进入了北京大学的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入了上海国立音专,1929年去法国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学成归国,之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了延安,后来担任鲁迅音乐学院的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因长期劳累并且营养不良,冼星海的肺病日益严重,最终病逝于莫斯科。冼星海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音乐作品在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了唤醒民族觉醒的号角。对于当今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民族精神的我们仍然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在2009年的9月14日,冼星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1.2.歌曲《黄河颂》的创作背景《黄河颂》选自诗人光未然作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作品诞生于1939年。在当时,中华大地正遭遇着日本的侵略,整个民族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当时的时代主题就是保家卫国。黄河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黄河颂》做为《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其主要创作的音乐意象来源于黄河的的地理特征、自然特点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几个方面。2.歌曲《黄河颂》曲式结构歌曲的曲式分析是音乐从纯粹的生活事件到艺术性的事件的质变,真正的具有艺术性质的音乐不是随便“哼”几句旋律就“哼”出来的,而是有着一定的“结构性”,具有工程学的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建筑则是“流动着的音乐”。可见二者是具有一定的联系的,其共性就是结构美和旋律美的完美统一。谈到一首歌曲的演唱分析就不得不先来分析这首歌的曲式结构,因为只有清楚的知道歌曲的曲式结构以此为基础才会更好的去理解歌曲的内涵,把握歌曲的整体布局,才能更好的通过声乐技巧来把歌曲演唱出来。否则的话就无异于盲人摸象,对要演唱的歌曲缺乏清晰的、整体的把握。而要分析一首歌曲就要从体裁、主题、结构、旋律、节奏和歌词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下面我就先从《黄河颂》的体裁方面来分析这首歌曲。2.1.歌曲《黄河颂》的体裁歌曲《黄河颂》就体裁而言,它是属于“颂歌”这一类。所谓的“颂歌”,顾名思义它是用于对党、祖国、人民、英雄人物和伟大的革命事业的赞美和歌颂。“颂歌”的曲调特点一般是庄严、宽广、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和热情洋溢等特点。由于冼星海有着在法国巴黎勤工俭学的经历,因此他对于欧洲的音乐有着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并且欧洲的音乐在其后来的音乐创作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而,在吴华山的《光未然、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一文中谈到:“冼星海充分借鉴了欧洲的颂歌的写法”。[1]可见欧洲音乐在冼星海的创作道路上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虽然冼星海先生借鉴了欧洲颂歌的写法,但是却并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与西方还是有着不同的地方的。比如,冼星海先生摆脱掉了欧洲的宗教颂歌中的过于严谨、肃穆、庄重、格式化、缺乏灵动美的风格。他使得全曲在保证了颂歌的特征的前提下,把歌曲的旋律写得更加的自由、奔放、热情,充分的展示了黄河不可阻挡、一往无前的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可战胜、勇敢坚强的伟大精神。所以说,欧洲的颂歌虽然对冼星海先生的创作有着很好的影响,但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并没有完全的照搬照抄,有着冼星海先生自己独特的风格,那就是有着非常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开创了中国体颂歌的写法之先河”。[1]冼星海先生的这首《黄河颂》无愧为中国颂歌创作的典范之作,为以后的作曲家们的颂歌的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2.歌曲《黄河颂》主题冼星海先生一生所创作的歌曲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爱而经久传唱,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冼星海先生能以民族的解放为己任,为民族的斗争而歌唱,同时这也是他创作音乐的主题。冼星海先生坚持一切从群众中出发,表现群众,向群众学习。在勇于借鉴的基础上敢于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他所创作的《黄河颂》就能够很好的体现冼星海先生的一贯风格。《黄河颂》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音乐画面,它让我们仿佛站在高山之巅,望着九曲连环的黄河,实在是令人触景生情。“歌颂黄河英雄的体魄和黄河的伟大坚强,抒发,了对祖国的、对人民的深情与热爱。”[2]《黄河颂》这首歌曲的主题是作者通过歌颂黄河,来赞颂中华民族在面对艰难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发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伟大民族精神,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2.3.歌曲《黄河颂》的结构框架分析《黄河颂》是一首男高音或男中音的独唱歌曲,它给我们所描绘的音乐画面以黄河为主题,把黄河奔流不息、一泻千里的雄伟景象很好的展现出来。这首歌曲是以民间民间音调作为音乐的基本素材,冼星海先生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调为基础,与西方的大小调式音调结合,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与鲜明的时代气息。这首曲子的调性为D大调,4/4、2/4、3/4拍子。全曲用三部曲式写成,其结构示意图如下:段落前奏A段间奏B段C段小节1——4小节5——32小节33——38小节39——71小节72——94小节调式调性D大调从歌曲的第一小节到第四小节是为整首歌曲的前奏部分,一共有四个小节。从第五小节到第三十二小节是歌曲的第一段,也就是图表里的A段,有二十七个小节。从三十三小节至第三十八小节属于间奏部分,是第一段到第二段的过渡部分,一共有六个小节。从三十九小节到第七十一小节是歌曲的第二段也就是B段,总共有三十三个小节。从第七十二小节到第九十四小节是为歌曲的第三段即C段,是最后一部分,有二十三个小节。全曲的调式为D大调。2.4.歌曲《黄河颂》的旋律分析《黄河颂》是一首男声独唱歌曲,一般由男中音来演唱,它是冼星海先生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中的第二乐章。其曲调抒情优美且庄严壮丽,在中国的民间音调和五声调式的基础之上与西洋的大小调式相结合,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这首歌曲通过对黄河的形象的描述以及其对历史的回顾,歌颂了母亲河——黄河孕育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明的博大胸怀,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情感深厚的史诗式颂歌。这首歌曲是按照颂歌的体裁形式写的。整首歌曲由A、B、C三个乐段构成。歌曲的前奏在主三和弦的分解过程中奏出了壮阔而又深切的主题,这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追溯。然后,音乐徐徐展开,A段(5——32小节)的主题乐句从低到高徒然升起,从4/4拍很自然地转入了3/4拍,由表现黄河的宏伟和宽广转入了表现黄河的婉转连环。整个乐段中基本上每一句都把旋律性比较强的起伏性音型跟句末的延长的音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了黄河向东滚滚奔流的壮美。A段音乐旋律的基础是缺下属音的自然大调的六声音阶,在旋律的整个轮廓中主三和弦的三个音占有着非常显眼的位置,但五声音阶比如:Di——Re——Mi——Sol;Mi——Re——Do——La等,多次的出现,把旋律进行中所隐藏的和声功能的内涵给冲淡了一些。在融合了中国语言的声韵后,形成它独特的风格。这样的旋律给人的感觉就是既有了中国民族风格的特点,又能够表现新时代的旋律颂歌。歌曲到了B段(39——71小节),旋律转入了2/4拍子,稍快些的进行曲节奏使得音乐情绪表现得更加得激昂。感叹性的旋律句“啊,黄河!”出现了两次变化,富有激情的甩腔既能够表现出热情洋溢的一面又能让人感觉亲切自然。这一段的曲调,基本上就是从主题音调发展而来。比如,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这一句的旋律中就可以看出,它的色彩跟A段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从B段的第四乐句开始,歌曲旋律的发展呈向上的趋势,其曲调奔放、刚劲。在较为急促的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的后面突然停下,以高昂的气势进入了乐段的高潮。在这一段,冼星海先生为了表达出一种着重
本文标题:浅析黄河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1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