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明朝末期中朝日三国党争现象比较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点感想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足而一群人的诉求相似时他们便会聚到一起形成一个团体,当这种纷争和诉求表现在政治上时就会形成党争。中国最早的党争雏形我想应该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彼时各个学派都不是单纯的学术团体,都试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其中以墨、儒、法为甚,各派虽然互相较劲却囿于很多释怀同派学者只是具有策士身份不能在朝堂之上形成的大的党派团体。后世几经变迁,到了明朝尤其是后期大规模的所谓“党争”出现了,各派党同伐异,几乎已经到了“只要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地步。甚至边关守将也成了党争牺牲品导致边防空虚,万历年间不但播州杨应龙、西北土司相继叛变、倭寇大举入侵朝鲜并欲以此为跳板侵略大明,而且建州女真蠢蠢欲动,终于趁明末中原烽烟四起之际大举入关,一屠再屠使大好河山生灵涂炭。固有“明亡于党争之说”,在深入一些的话又会有人出来批评中国人“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一盘散沙”云云并列举日本人、韩国人是如何如何精诚团结。诚然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的改朝换代中已失去了汉唐时期青春勃发、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且染上了种种陋习诸如冷漠、怯懦、争斗等等,但不应该就此一味的否定自己,与其揪着缺点不放让国民产生浓浓的自卑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不如聚焦优点使培养的国民自信心重塑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在研究了诸多相关史料后,笔者认为本文开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明朝时突出展现内耗的问题的党政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自称“小中华”的朝鲜,“疯狂仰慕中华文明”的日本党政现象同样存在,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历史,对待历史,走出自卑自弃阴影做自信的中国人。这就是笔者写作这篇比较中朝日三国党争现象文章的缘由。明代最激烈的党争应始于万历朝,其时万历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中央缺乏足够慑服诸派的权力中心,于是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东林党、各地域党、阉党相继掌权。提到明代党争东林党不可不谈,公元1604年,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被削官回乡,他与弟弟顾允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今天东林书院旧址还留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见其并非单纯的学术机构,而是秉承儒家的一贯做法,在著书立说之余讽议朝政,臧否人物。很快一些忧国忧民的朝中官员、地方实力派受到其吸引成为一股遍布朝野左右官员升迁甚至皇帝决策的强大政治力量,反对派将他们称为“东林党”,而东林党自称“清流”,控制天下舆论,统领文坛,以天道正统,为民请命自诩。与其对立的最早党派是“浙党”,浙党的主要人物是内阁首辅王锡爵以及沈一贯、方从哲等人。很快朝中官员纷纷卷入党派斗争,陆续又出现了“齐党”、“秦党”、“楚党”、“宣党”等等以主要成员籍贯命名的党派,其实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歧视和误解,但这并非中国文化的独有现象,简单的以此批判中国人之不团结是不理智的,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会再谈到。东林党与浙、齐、楚、宣诸党互相倾轧,互不妥协,就这样万历朝后期在激烈的党争中度过。及至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势力兴起,阉党正式搅入这摊浑水。权阉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在明代屡见不鲜,正统读书人很瞧不起这些靠伤害、出卖尊严自己爬上高位的人,宦官们由于身体扭曲造成心理扭曲也凭借着受到皇帝宠信处处和自命清高的读书人过不去。阉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注定和东林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早期的东林党基本上秉承了为民请命,忧国忧民的宗旨坚守知识分子的底线在反对腐败、苛政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在明末党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东林党逐渐失掉道德标准有时纯粹为了骂而骂,为了打而打,只要对手反对他们就会支持,对手支持他们就会反对,这里以明末的辽东熊廷弼案为例说明。熊廷弼为辽东守将对抵御女真进攻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因为和楚党有联系在经费、兵力等方面处处受到东林党人限制,天启二年努尔哈赤围攻西平,在广宁拥兵14万的王化贞一触即溃,熊廷弼只好保护溃兵进入山海关,朝廷追究责任。东林党人偏袒王化贞坚持处死熊廷弼,熊廷弼只得贿赂阉党,但又拿不出钱,于是阉党坚持处死他,东林党一看如此便东奔西走要求开释熊廷弼,这样阉党以为他与东林党有瓜葛更加紧了迫害。天启五年,熊廷弼被杀,死后传首九边。对此,后人吟咏到:“长城自毁不知惜,九边传首血凝碧”。从总体来看,明代后期激烈党争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一.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虽严禁宦官干政但明成祖朱棣篡权成功离不开宦官的帮助,对宦官很是信任。其后历代皇帝不但在政治上依赖宦官“掌印秉笔”还要靠其领导的东西厂监察百官,最终使权阉做大成尾大不掉之势足以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二.明代虽裁撤了宰相但皇帝精力有限故设置文渊阁处理政务,内阁开始地位很低,但到了明末由神宗开始皇帝疏于朝政使内阁首辅成为帝国实际上的管理者,由于缺乏的集权皇权的控制不同政治派别的官员互相攻讦,是为党争。说完明朝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朝鲜,作为欧亚大路上紧邻中国的近邻,朝鲜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千余年的潜移默化后,到明朝时朝鲜被认为是“文化最贴近中国文化者”、“诸番邦之首”。事实上朝鲜不仅在儒学、穿着、制度上学习明朝,连党争的一套也学去了,别看朝鲜的土地面积还没有日本大,闹起来比明朝还热闹。简单的来说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首先发生党争。士林派内部有大伊派,小伊派,后又出现了东人党和西人党,东人党在得势后分裂为南人派、北人派,北人派由于在立储君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又分为大北派和小北派,小北派在立储君的问题上受到打击后分裂成清小北、浊小北,同时南人派也继续分裂着。如果说东林党曾经为国计民生奔走呼号的话,朝鲜各党纯属是为荣华富贵争斗不休,各党派如细胞分裂般的分裂使得官员无心政务把国家拖入无穷无尽的内耗之中。仅以壬辰战争为例,即使倭寇已经兵临城下,南人派、北人派还在为自己的官员没有得到更高的位置争吵不休,结果朝鲜八道(相当于省)基本丢光,朝鲜王室已经都被赶到鸭绿江边上了。虽然最后在明朝的帮助下暂时稳住了倭寇,但激烈的党争随即展开,在之前对日作战中立有巨大功勋的李舜臣被发配戍边,不学无术的元钧担任水军指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指挥的优势水军被日本的劣势水军全歼。与明朝相比朝鲜的党争更具有盲目性,和官员的私利关系更密切,相对于朝鲜的狭小国土面积其激烈程度一点不逊色,甚至强力党派可以直接废立国王。总之,李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称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越过朝鲜海峡便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对于日本中国人总是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作为文化母国的优越感和鄙视,另一方是作为受害者的痛恨甚至不加区分的仇视。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仔细研究这个奇特的国家,哪怕是作为对手也好。研究日本有一个绕不开的时代,那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持续了约两百年,各色人等悉数登场,各派势力互相征伐,直至丰臣秀吉在名义上统一日本时其全国还有六十余家诸侯。这个时代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有血性的时期,那时的男人都被认为个个是顶天立地勇士,很多谋士、武士在国内都被捧上了天,纷纷被冠以诸如“虎”、“鬼”这样的称号以示尊崇,至今在日本的各类文化产品中屡见不鲜。可以说“战国时代”是一个日本民族精神趋于定型的时期,并至今对日本人精神世界有很大影响,之所以其具有如此深远的历史意义原因之一是当时日本与中国、朝鲜等国交往密切,尤其是因为丰臣秀吉在位时期发动过侵略朝鲜的战争,中、朝、日三国的历史不可抑制的走向交汇点。这一时期日本内部貌合神离,各个侵朝军团实际上是各派相互妥协的结果,只是慑于丰臣秀吉的强大威压才走到一起,见死不救,借刀杀人十分常见,由此我们可以一窥日本各派争斗的究竟。明朝末年的日本,自1492年应仁之乱开始,便纷争不断,由此而进入了所谓的战国时代。提起日本的战国时代,我们就不得不提织田、丰臣、德川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出”。1560年今川义元在统帅了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的兵力之后,意欲上洛,途径尾张国,织田信长夜袭,于桶狭间打败今川,今川义元战死,今川氏真即位。德川家康于冈崎城独立,由于德川幼时在织田家做过人质,故与织田信长认识,而后德川家康和织田家建立了长期的同盟。织田信长稳定尾张之后,开始谋划打击美浓,这个曾是斋藤道三许诺给他的地方。斋藤义龙暴病身亡之后,织田开始行动。先是丰臣秀吉建设了墨俣一夜城,后拉拢美浓智将竹中半兵卫,和美浓三大臣,把斋藤家的主城稻叶山城孤立,织田同时还拉拢了美浓地区的野武士,一举拿下稻叶山城,后迁都至此,更名岐阜城。拉拢敌对势力为己用,是丰臣秀吉的一贯做法,因此他也得以步步高升。织田信长迁都后实行了两项政策,一个是乐市乐座,推行贸易自由化;二是宣扬天下布武,主张以武力统一日本。另外由于织田内部家臣封赏推行按功论赏的做法,而获得了很多的人才。早年因为斋藤道三和斋藤义龙父子对战而逃亡的明智光秀,却造访了岐阜城,劝说信长奉足利义昭进京即将军位,至此织田获得了挟将军以令诸侯的优势。周围的小势力纷纷追随信长,不服的全被剿灭,织田信长上洛成功。控制了京都附近的主要势力范围。并获得了日本主要经贸中心和枢纽地区的支配权,寺社的管理权。不甘傀儡的足利义昭善于阴谋,秘密联络各地大名反抗织田,为此早先与织田同盟的浅井长政背叛信长,织田迅速反击,先后灭了浅井、朝仓、本愿寺等势力,剿灭了三好残党,屈服了北田、筒井、赤松等势力,而今德川家康也统一了三河,并与武田信玄联手灭掉了今川,占领了三河、远江两国。武田信玄在灭了今川后开始上洛,在三方原大败织田德川联军,可天不逢时,武田信玄中途病死,上洛失败。织田信长后来在长条之战中用铁炮挫败了武田的骑兵,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582年彻底灭掉了武田。1582年,织田邀请德川赴京庆功,却收到了丰臣秀吉的请兵支援信,故调遣明智光秀支援,不料光秀倒戈相向,围困了织田在京都的住所——本能寺。织田信长寡不敌众,火烧寺庙身亡,嫡子也兵败自杀。丰臣秀吉在得到消息后,迅速回返京都在天王山战胜明智光秀,成了大功臣,而后在清州会议中拥立信长的嫡孙,获得了主导权,与织田第一家臣柴田胜家对立,但得到了第二家臣丹羽长秀的支持。德川家康则一心在东面扩张,坐山观虎斗。然而短短一两年间,丰臣秀吉就先后利用外交权谋和军事打击,灭掉了织田信孝、柴田胜家、佐佐成政、泷川一益等势力。原先支持丰臣秀吉的织田信雄不满,而拉拢德川家康与之对抗,两军于小牧长久手对峙,后丰臣秀吉孤军深入而引起策略上的失败,德川胜利。但秀吉立刻对织田信雄施压,使其屈服,德川再无兴兵理由。后秀吉先拉拢德川大臣,后把妹妹嫁给德川,收德川次子为养子,又派母亲做人质等使德川屈服。1585年任关白。丰臣秀吉任关白后,先后通过外交权术征服了大多数的大名。对于不服的则用强势的军事打击,先后征服了四国和九州,屈服了岛津氏。而后转向东日本,1590年调动号称20万的军队攻打北条小田原城,灭北条。战争中,东北的伊达政宗屈服并参战,全日本统一。1592年丰臣独子病死,侵略朝鲜,明朝参战最终议和;1598年再次侵朝,中途病死。大权转入五大老和五奉行之手。五大老以德川家康为首,五奉行以石田三成为首,各自都有支持的大名,德川的支持者主要是武将,石田的主要是文臣。1600年德川的东军与石田的西军在关原大战,最终以东军获胜,丰臣氏旁观。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创立幕府,1604年传位与三子德川秀忠,引起丰臣氏不满,但大权已由德川家康掌控。而后德川家康授意朝廷收回了丰臣的关白继承权,并怂恿丰臣大量花销以降低其财富。1614年德川用丰臣寺庙的钟铭为借口责难丰臣秀赖,并最终开展,史称大阪冬之阵。丰臣启用了流人真田幸村,用巨额财富聚集了关原会战中战败数万浪人武士,德川未能获胜,
本文标题:明朝末期中朝日三国党争现象比较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点感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1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