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浅析黄河滩区生产堤的危害及对策
浅析黄河滩区生产堤的危害及对策(发布日期:2007/04/24/)[文摘]:生产堤的修建,缩窄了河道行洪断面,破坏了行洪规律,使洪水漫滩的几率降低,泥沙大部分淤积在主槽内,滩地长期得不到淤高,加剧了滩地横比降的发展,使“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分析了生产堤对防洪的危害,进而提出了适时调水调沙,冲涮河槽、淤滩淤临,减缓滩区横比降、执行相关的生产堤运行政策、加强滩区安全建设、安置好滩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逐步有计划的破除生产堤才是解决“二级悬河”加剧的唯一途径,才能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最终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关键词]:黄河滩区生产堤危害对策1、生产堤的由来及现状黄河滩内最早的生产堤是沿黄群众为保护耕地、村庄、自修自守的土堤,旧称民埝,每到汛期涨水,居民先守民埝,“埝溃堤亦决”的情形时有发生。历史上黄河治理就已认识到了“民埝不利于河防”,认为:“临河筑埝,一旦汛涨水发,河窄不能容纳,势必逼溜危及堤防安全”。废除民埝,宽河固坝,是人民治黄的一项重要政策。1973年,黄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废除黄河下游滩区生产堤实施的初步意见》的报告,1974年国务院制定“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黄河滩区应迅速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1992年国家防总、黄河防总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破除黄河下游滩区生产堤的实施意见》,要求生产堤破除口门长度应占总长度的半数。1996年黄河发生“96.8”洪水后,群众又开始加修、新修和堵复生产堤口门。虽然年年喊破除生产堤,但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一些地方政府的不积极态度,今天开了口子,过几天就修复起来了,形成了破除-堵复-再破除-再堵复的恶性循环。由于2002年调水调沙期间小流量就漫滩受灾较重,加之2003年秋汛期间兰考滩区距河较进的原生产堤被坍塌入河,造成河南兰考、山东东明两县滩区严重经济损失。故此,近几年黄河滩区部分群众又开始修筑生产堤,并且不断向主河槽延伸,在护滩区域扩大的同时防御标准达到迅速提高,大部分高达3.0~5.0m,甚至有些地方,修筑的生产堤可以防御当地5000m3/s以上的洪水。2、生产堤的危害2.1生产堤是“二级悬河”加剧的一个主要因素“二级悬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堤的修筑。在天然情况下冲积河流本身也会产生横比降,但一般不会很大,由于河流具有自动调整的功能,滩地和主槽的淤积有一个自动互相调整的关系,滩槽淤积的厚度接近于同步抬升,滩槽高差不会很大;修建生产堤后,隔断了滩槽水沙交换的通道,使主槽和嫩滩严重淤积,逐渐形成了滩唇高仰、堤根低洼、大堤附近滩面高程明显低于平滩水位、背河地面又明显低于大堤附近滩面高程的“二级悬河”不利局面。2.2加剧了滩地横比降的发展生产堤的修建是加剧滩地横比降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不同漫滩洪水情况下的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天然条件下的中小漫滩洪水,入滩水流少、含沙量低、滩槽水沙交换较弱,生产堤存在与否对河道冲淤及滩地横比降的影响不大。即使没有生产堤,因滩区分流比例较少,也难以造成滩区尤其是远离河槽的堤河低洼地带的大量淤积,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近生产堤附近的滩面上,对滩地横比降总体影响较小。相反,生产堤的存在对中小洪水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水流集中,对河道的排洪输沙具有一定的有利影响:主槽(深槽)冲刷作用可能会有所增强。但对于大漫滩洪水的影响则截然不同,控导工程和生产堤的存在对滩槽水流交换具有较大的影响。滩区淤积量的明显减少,加剧了滩地横比降的发展。使得滩唇高仰、堤根低洼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例如;2003年兰考北滩漫滩口门对应堤河高程较滩唇高程低4.34m,横比降达5.50/000,而大河纵比降只有1.70/000,横比降是纵比降的3倍多。大大增大了生产堤决口后,水流沿滩区最大比降(纵向和横向比降合成后的比降)方向、或沿着滩区串沟、汊河方向直冲大堤、造成冲决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生产堤,也存在堤防冲决的可能,但由于滩区漫水早、滩区水位随大河水位的上涨而近乎同步抬升,对大堤的冲击强度相对较弱。2.3加大了黄河防洪的难度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近期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如果任由“二级悬河”的发展,任由生产堤的加固,槽滩高差的加大,一旦生产堤决口,那么形成的串沟、滚河等险情将极大的影响防洪的安全。3、生产堤与滩区群众的利益黄河主汛期,正是滩区庄稼长势喜人的季节,群众不忍心大好的庄稼受淹,特别是在中常洪水中更是想方设法来保全。其做法是修筑生产堤、垫高房基,修筑房台,河水一点点地增高,房台也在一代一代地垫高。其做法虽保住了春、秋季获丰收,滩区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搬迁,从眼前利益看,群众的做法似乎是正确的。但从黄河河道发育、滩区生产和群众的长远利益来看,群众修筑生产堤来保护自己的一时利益是不对的。黄委主任李国英在其所著的《治水辩证法》中,曾就此问题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许多事情,从局部看是有利的、可行的,拿到全局去衡量却未必如此。不少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用围湖围河的办法增加土地面积,从局部看,的确为当地人口增加了生存空间,并由此使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总产量提高,但却侵占了江河的调蓄库容,渐渐造成洪水无处容身,甚至毁灭建设成果的地步。4、防御对策4.1调水调沙,冲涮河槽2002年7月和2003年9月,黄河进行了两次调水调沙试验,分别把0.664亿t和1.207亿t泥沙输送入海,有效减少了小浪底水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2004年6月,黄河又进行了基于人工扰动方式,更大尺度的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充分借助自然力量,加之中游水库联合调度,塑造人工异重流,形成连续的泄流动力对小浪底水库的淤积泥沙进行冲刷,同时在下游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人工扰动加沙,增加入海洪水的挟沙含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减淤冲沙的目的。在此基础上,2005年正式转入生产运行。从调水调沙试验效果来看(截至目前,黄河下游河床下切达1.0m左右),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主槽减淤效果是明显的,能够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主槽的过流能力得到较大恢复,有利于输沙入海,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减淤、减缓河道淤积抬升是十分必要的。4.2淤滩淤临,减缓滩区横比降淤滩淤临,加大主槽疏浚力度,采用挖泥船(吸泥船),将主槽浚深和拓宽,将疏浚的泥沙通过堵串沟、淤填堤沟河及低洼地带。由于堤根处落淤几率小,堤河长时间得不到淤填,定期采用人工进行淤筑或对堤河进行填垫,抬高地面高程,减少滩面的横比降,缓解“二级悬河”不断加剧的不利局面,减少出现滚河和顺堤行洪的可能性;建立滚河防护工程和淤大堤的临背,修筑标准堤,形成“相对地下河”。通过淤滩、淤堤、淤地造陆等方式,减害增利。4.3建立生产堤运行机制考虑到近期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生产堤暂时无法废除,应建立生产堤运行政策。①生产堤必须留出出水口,实行小水河槽过,冲刷河槽;中常洪水,有计划的引洪入滩、滞洪沉沙;大洪水时,弃堤漫滩,全面行洪,让滩槽自然进行水沙交换,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的运行方式。②制定长远期规划,执行相关的政策,有计划的逐步破除生产堤,最终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4.4加强滩区安全建设废除生产堤后,在近期内增加了洪水漫滩的机会,需要加强滩区的安全建设,根据滩区情况和黄河防洪需要,制定滩区安全建设统一规划,逐步有计划地安排滩区建设,继续加大力度,修建避水村台、交通道路、提高防洪标准。4.5安置好滩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将滩区老百姓移居到加宽了的堤后居住,滩区的耕地仍归原主,但需解决他们到滩区种地的交通问题。因生产堤废除,要充分考虑滩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小浪底水库的调节作用,控制低含沙中小水不漫滩,尽量冲刷主槽,减少滩区损失;另一方面,国家应配以相应的政策支持,首先,滩区群众应享受国家蓄滞洪区的有关政策。其次,在社会政策上,建立社会保障系统,设立保险,建立基金,有效提高个体在洪水风险发生后的承受能力。第三,在经济政策方面,应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定居式生产方式,努力发展畜牧业、旅游业;在经济扶持上,应实行减免税收、减免配套资金,发放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以保护群众利益,使滩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5、结束语总之,生产堤的修建是人类对自然“过分”索取的一种体现,而“二级悬河”的形成也是大自然报复的一种表现。只有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防洪工程的建设力度、执行相关的生产堤运行政策、加强滩区安全建设、淤滩淤临,减缓滩区横比降、安置好滩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逐步有计划的破除生产堤才是解决“二级悬河”加剧的唯一途径,才能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最终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史东祥)来源:中国水工网论资源型水利与工程型水利(发布日期:2007/04/24/)从人类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水利建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程型水利、资源型水利和环境型水利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而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是靠天吃饭,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备水防旱、止水防洪,各项水利工程才应运而生。可以说,中国几千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以工程水利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和未来,走向资源型水利与环境型水利发展的不同的时期仍必须依托于工程型水利作为其基础,脱离了工程也就谈不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就资源型水利的内涵来讲,它应当包括两个层次,即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讲,水与各种资源(包括人口、耕地和矿产等各种资源)都有一个优化配置的问题: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水资源自身(包括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水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的多功能与综合利用和水资源区域性的优化配置等问题。因此,从工程型水利转变为资源型水利应当把它看成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如果说,新中国水利建设50年是“第一次革命”,兴修了数以万计的水利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那么,迈向21世纪水利可能进入“第二次革命”,战略的重点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措施的优化组合,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好像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等,农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一次“新的革命”。同样,我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形成的资源型城市,过去主要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工矿城市,现在,由于资源渐趋枯竭,或资源开采的收益下降等种种原因,不仅已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而且可能导致城市的衰退。因此,资源型城市如何走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面临着选择和确定新的和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有关人士认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应当由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走一条良性循环整体发展的道路。目前许多国家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上,大体有三种选择,一是对现有的可利用水量进行重新分配,以适应新的需求;二是通过节约用水和水的再利用以提高用水效率;三是通过传统的工程措施来增加可用淡水量的供应。在这三种途径选择上,多数国家已倾向于前两种途径。我国过去的50年水利建设主要是靠传统的工程措施为主,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一直存在着“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重工程轻实效”的四重四轻问题,但还有一重一轻,就是重兴修工程轻资源配置、管理和保护,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五轻五重”,这种状况导致了水利工程越修越多,水资源却越来越短缺和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更谈不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走一条良性循环整体发展的道路。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水利发展战略上,从工程型水利转变为资源型水利,主要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措施的优化组合,最终目标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化,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的经济发展
本文标题:浅析黄河滩区生产堤的危害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1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