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四大奇书】《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者冯梦龙。“二拍”则《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凌蒙初。【晚清四大词人】况周颐、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明中三大传奇】《浣纱记》、《鸣凤记》、《宝剑记》【临川四梦】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四声猿】《狂鼓吏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一人永占】李玉《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问答:清章学诚对《三国志演义》的评价“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一)虚实结合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在对小说与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较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按照一定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二)主要人物形象已非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生叶等艺术处理,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史实基干和框架,另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三国志演义》战争描写与《左传》比较1.描写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世界文学史中罕见。2.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战役,各有个性,绝少雷同:或鸟瞰全局,或特写片断……表现各异,显示战争多样性和复杂性。3.突出智斗,特别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重写统帅战略决策以及战术运用。4.战争多数不惨烈可怕,而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洋溢诗情画意:常在激烈战争中穿插轻松场面,有张有弛,富节奏感;不仅歌颂力,更赞美智,传递美。《水浒传》的“忠义”最能体现这一主旨,忠义的化身—宋江。1.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2.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旗号下,带领兄弟惩恶除暴,救困扶危,是一个“忠义之烈”(二)深刻揭露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1.如写高俅,有“乱自上作”的意味;同时与下层官吏、土豪恶霸,导致民不聊生。2.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奸逼民反”的道理。3.强调这样一个悲剧:“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现实,最后被“不忠不义”的社会吞噬;在以“忠义”为武器批判无道天下时,对传统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痛苦和悲哀,以至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深沉的迷惘。(三)“忠”“义”。1.“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2.对“义”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传统农业社会重“孝”→商人等“三教九流”重“义”。讴歌“仗义疏财,济危扶困”,反映下层群众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戮力相助”,更反映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3.“忠义”的内涵: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水浒传》的影响(一)小说作为新文体的地位确立,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二)创作角度:和《三国志演义》奠定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三)比之《三国》更贴近生活,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纯熟使用白话,推进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八股取士一.《明史·选举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一)明八股文的重要体裁特征:对偶性。对偶句式的沿革:作为修辞手段先秦诗文已应用→南北朝时期形成以偶句为主特征的骈文→唐宋时,骈文句式更趋严整。(二)明成化前,八股文句式基本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较自由。(三)成化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如《乐天者保天下》、《责难于君谓之恭》,程式要求都已充分强调对偶性。(四)洪武至成化、弘治间,八股文逐渐趋于成熟,名家如王鏊、钱福等;名篇如王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邦有道危言危行》等,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五)正德、嘉靖后,八股文兴盛,名家如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茅坤、瞿景淳。归、唐、茅等崇唐宋文风,称“唐家派”,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中,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特点。如归有光《有安社稷臣者》。(六)明后期,八股文创作经历新变化,“包络载籍,刻雕物情,凡胸中所欲言者,皆借题以发之”(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代表人物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灵活多变,不一味地刻求成式。二.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有严格限制,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出现,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宋濂1.主张: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观点,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要“文”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实质上将表现作家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外,卫道气息浓烈。2.刻画人物与记事写景作品注意生活基础与艺术技巧,富文学性,如《秦士录》。3.其他传记作品成功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如《王冕传》《记李歌》《竹溪逸民传》。4.记叙散文简朴清雅,有些局部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唐宋派。(一)嘉靖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复古流派。(二)理论主张。1.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反拨对象,倡唐宋文风。2.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但各人趣味不同。3.创作主张。(1)重文以明道的做法,王慎中《答廖东雩提学》“文与道非二也”,作文应“浸涵六经之言,以博其旨趣”,使文章贯六经、趋“圣贤之道”内核,明道色彩较浓厚。(2)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论及文章“本色”,认为“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①虽也强调“开阖首尾、经纬错综”等文章之“法”,但又倡导重在表现作家胸臆。②“本色”论也包含文以明道的精神实质,“直据胸臆,信手写出”的前提是“洗涤心源”,即指正心弭欲,加强自身道德涵养,体味圣贤之道,遵循儒家修身养德、端正人心的道德完善原则。③讲究先道德后文章、将道德涵养融贯到文风中,以写“字字发明古圣贤之蕴”(《与王尧衢书》)的文章。归有光。1.散文方面,既崇司马迁《史记》,“得其神理”,又尊尚唐宋诸家,择取学古对象上更显宽泛;对后七子复古活动不满,对“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难以容忍。2.归散文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使人真切生动,回味无穷。如《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明代中后期杂剧的转型杂剧特点。(一)发展线索。明前期杂剧,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发生新转机,万历前后出现以徐渭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优秀作品多。(二)创作倾向。明代中后期杂剧打破风花雪月、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拓宽,思想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增大。(三)艺术体式。嘉靖后杂剧大都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终结;出现大量优秀剧作。王九思。(一)杂剧《杜甫游春》借老杜之酒杯,感个人之不遇。(二)杂剧《中山狼》开辟明单折短剧的体制。康海《中山狼》。(一)共4折,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据说影射李梦阳负恩。(二)语言生动,结构首尾连贯,对品行大坏的上流社会现状予以艺术概括和讽刺。(三)陈与郊《中山狼》杂剧,汪廷讷《中山救狼》杂剧,无名氏《中山狼白猿》传奇,形成中山狼题材创作热;以此为发端,徐渭为主将,以社会伦理批判等讽刺性杂剧为重要内容,使杂剧成为极富战斗力的文体。徐渭及其讽世杂剧《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狂鼓史》、《玉禅师》抨击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狂鼓吏》为《四声猿》之冠,《玉禅师》袒示封建政权与神权的虚伪。《雌木兰》、《女状元》对女性赞歌,也是对人才遭埋没的惋惜。徐渭杂剧。(一)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二)反映出有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三)对正统权威勇于揭露讥刺,谑而有理,开辟讽刺杂剧的新路。(四)精通声律:《女状元》杂剧全用南曲,具开创意义。(五)徐渭是明杂剧代表作家,汤显祖是明传奇代表作家。沈汤之争1.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沈汤之争”由此而生。2.沈璟:江苏昆曲音律;汤显祖:江西受到海盐腔影响的宜黄腔音律。3.沈剧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封建伦理道德气息浓厚:这是其曲论主张的基本出发点。4.“本色论”,强调语言通俗自然。然除《义侠记》等外,本人没真正做到本色化。5.“声律论”是沈曲论中影响最大的方面,也是其一贯主张:强调声律,不惜因律害意,连自己也难做到字字妥帖。《西游记》成书过程(一)不一致:《三国》《水浒》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生发虚构,是“实”与“虚”的结合而以“真”的假象问世;(二)《西游记》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1.唐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门徒辨机辑录玄奘口述所见所闻成《大唐西域记》尽管“皆存实录,匪敢雕华”,由于宗教家心理,难免染上神异色彩→其弟子慧立、彦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赞颂师父,弘扬佛法中,不时用夸张神化笔调穿插离奇的故事→唐末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记录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2.成书于北宋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3.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渐趋定型。猪八戒首次出现在元末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剧中深沙神改称沙和尚。4.元末明初,有故事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残文“梦斩泾河龙”内容相当于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主人物、情节结构大体定型,有关孙悟空的描写已与百回本《西游记》基本一致。《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一)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1.“物性”: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2.动物、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本领,具“神性”,从“真”转为“幻”;3.赋七情六欲,将妖魔鬼怪人化,将“幻”与更深层次的“真”融合,具“人性”。(二)把人物置于日常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刻画复杂性格。1.孙悟空也有诸多凡人的弱点,如言谈中时见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话,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但主要作为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超越凡人感官欲望。2.猪八戒更像普通人,更具人情味。《金瓶梅》世情小说一.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小说。二.小说涉及世情,可溯源到魏晋以前→但晚明“世情书”概念主要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用世情小说(或称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三.《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四.明清世情小说内容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金瓶梅》版本(一)最初以抄本流传;今见最早刊本是万历丁已(1617)年刊《新刻金瓶梅词话》,人称“词活本”或“万历本”,最接近原作。(二)崇祯间有《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人称“崇祯本”。一般认为此本是词话本的评改本,即将词话本回目、正文稍作删改、修饰后再加评点和图像刊行。(三)清康熙间,张竹坡以崇祯本为底本,将正文的个别文字修改后另作详细评点,以《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之名行世,人称“第一奇书本”或“张评本”。(四)民国15年(1926)有存宝斋排印《真本金瓶梅》(改称《古本金瓶梅》),将张评本秽笔全部删改,第
本文标题: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2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