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论宋代耀州瓷----碗摘要:耀州窑兴起于唐代,经五代发展、成熟,到北宋达到鼎盛时期,产品质量数量工艺成就均达到很高水平,成为北宋六大瓷窑之一。耀州瓷的碗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影响很大,从唐代一直影响到今天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很多的陶瓷碗还是传扬与发展耀州瓷碗的特点。关键字:耀州瓷宋代碗一.耀州窑地理位置与造型特征耀州窑是分布在今陕西省铜川,耀县的一系列古窑址的总称。此县在唐代名同官,华原县,从唐天复四年(904)至清末(1910)隶属耀州管辖,故名耀州窑。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表明耀州窑兴起于唐代,经五代发展、成熟,到北宋达到鼎盛时期,产品质量数量工艺成就均达到很高水平,成为北宋六大瓷窑之一。耀州窑在金元时期历经战乱,水平有所下降,延续到明、清、嘉庆时废弃。宋代早期(960—1032年)为耀州窑的发展时期,此时器型较为单一,以烧造青釉碗较多。而尤以喇叭口碗最多。造型接近唐代烧造的白釉碗,但是改变了玉璧形足,以圈足为特点。宋代中期(1033—1085年)为耀州窑的鼎盛时期,这时器物类型大大增加,凡日常所用器物应有尽有而尤以生活用具的碗盘数量最多。特别是碗的造型已完全摆脱了唐五代的影响,为深腹高圈足,胎壁较薄可分为敞口弧腹,侈口鼓腹,敛口弧腹等几种。造型优美,制作精良,具有明显的宋代耀州窑瓷器特点。.宋代晚期(1086—1127年)为耀州窑的持续期,这一时期的器物延续了中期品种多样的器物造型,器物以盘、碗类居多。特别是敞口、尖圆底、矮圈足小碗,器型制作更为规整小巧,胎骨更薄。二,.宋代耀州瓷的碗碗:碗做为宋代耀州窑瓷器器型之一,为耀州窑生产的大宗产品,不仅生产的数量大,而且造型亦有较大变化。1)菊瓣碗敞口,斜壁,圈足,足边无釉。该碗碗心为一朵团花,并以此团花为中心向外印有放射状菊瓣纹,图案虽繁而不乱,中规中矩中又见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2)葵口碗翻沿,葵口,斜弧腹较浅,下部急收,圈足,内墙外斜。翻沿上六葵口对应腹上六条瓜棱状凹线,器形端庄。3)笠式碗撇口,斜直壁似笠形,矮圈足。此类碗造型简单,缺少变化,但在耀州窑中器物却十分少见。三,耀州窑瓷碗的胎釉特征宋代耀州窑经过五代时期对南北各窑口的学习、总结,形成了耀州窑自己的独特风格。对耀州窑影响最大的是越窑,它那清脆幽雅的釉色和刻画装饰风格在当时深受欢迎,畅销北方市场,从而吸引了耀州窑的模仿。背诵耀州窑努力提高陶冶、制瓷技术,烧出的青瓷色泽莹润光亮,玻璃质感强,光泽度和透明度都很高。由于胎土中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釉色比越窑青瓷色调偏暗,不如越窑瓷轻灵飘逸。耀州窑青瓷釉色以橄榄色为主,兼有艾青、翠青、葱绿等色调。橄榄青中也呈偏黄、偏深绿等多种变化。这可能与窑炉中摆放的位置有关。窑瓷器表呈均匀分布的小气泡,呈现一定的玉质感。耀州窑瓷器表面有细小开片基本不影响器表装饰的完美感。金元耀州窑瓷器胎釉粗厚,胎面不上白衣。宋代耀州窑系仿烧瓷的胎釉各具特色。1)北宋早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胎有两种,一为铁黑色的黒胎,一为淡灰色的白胎。胎质颗粒较五时代细,但胎质疏松与五代器相近,并有气孔。黑胎多施有化妆土其釉色呈现多级色差,有一些器物沿袭了五代耀州窑瓷器的淡天青、灰青、青绿等色釉。而大多数器物则呈现出青中泛灰或泛黄的色调。釉面有桔皮纹的器物较多。2)北宋中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已不见有黑胎,均为颗粒细小均匀的浅灰胎。胎质致密,没有早期疏松和气孔的现象。其青瓷釉色的色调相当稳定,不见早期的多级色差,均呈典雅深沉的橄榄青,釉面温润有玻璃感。除青瓷外,此时期还生产黑釉、酱釉和黑釉酱斑瓷器。胎薄釉匀,釉面有裂纹者较多。3)北宋晚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胎多呈灰白色、浅灰色和土黄色。虽胎土颗粒较中期稍大,但仍很均匀,胎质也十分细密。其青瓷的釉色虽以稳定的橄榄青为主调,还出现一些较暗的色调及较淡的青绿色调、月白色调等。同时也产生一些黑釉、黑釉酱斑与结晶釉瓷。四.耀州窑瓷碗的纹饰特征耀州窑瓷器的美集中体现在它的装饰纹样上。宋代青瓷发挥刻花、划花、印花技法之长,结合贴花、剔花、捏塑、镂空,自如的表现源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各种花卉、动物图案,创造了一个个丰富、新鲜、优美的意境。而以刻花最有代表性。刻花工艺最初是在五代借鉴越窑的手法,在碗壁刻几重浅浮雕式的莲瓣纹,凝重庄严,宋教气息浓厚。此时,另一种代表耀州窑自身风格的简单刻划牡丹、莲花纹也处于初创阶段。北宋时,耀州窑工匠们以发挥自己风格为主兼取越窑浅浮雕式刻发的优点,创造出既奔放自由、层次清楚又立体感强的刻花工艺。在碗盘钵等器物的内外壁上均有应用,各式瓶及小口器物则刻于外壁。其刻花技法通常称为“二刀法”,即直刀刻出纹饰的轮廓线,然后沿线的外缘削刻出一个斜面,并剃掉直刻和斜刻后加在刀痕中间的底子,使纹饰突出,呈浅浮雕效果。印花始于五代,宋代中期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为了提高产量而大量使用。与洒脱的大型图案、外部器壁通体刻画不同的是印花多用于盘、碗这类器物内壁。图案以工整、规范的连续纹样为主,线条较严谨,以细密工巧见长。宋代耀州窑为广泛吸引顾客,在瓷器的表面装饰尽量多样化,多层次化。因器施图,纹饰和器型相统一是耀州窑瓷器装饰的特色。布局对称规整但又富于变化,体现出自然生动的风格。各种纹样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虫鱼草,清新优美,富有生活情趣。一般来讲,宋代早期耀州窑瓷器的装饰以刻花为主,纹饰较为简单,线条宽粗。北宋中期耀州窑的刻花进入了成熟阶段,无论是装饰技法还是题材,均较早期有了明显提高。不仅纹饰由早期的外壁转向内壁,纹饰结构较早期复杂,而且在纹饰中刻划并用,使图案的立体感进一步加强。宋代晚期耀州窑的装饰题材进一步增多,纹饰主要装饰在器物内底,除了继承前期的纹饰外,在折枝牡丹花蕊中大刻“大观”、“政和”纪年铭文为特色。新出现连环牡丹、单束莲、双数莲、缠枝菊花与船、竹叶、卷叶纹等。动物文中有凤凰戏牡丹、群鹤博古、双鹤等。水波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继续使用,同时出现有平行的弧形复线组成的水波纹,此纹饰为晚期耀州窑所特有。金元时期耀州窑虽然仍继续烧造,但纹饰日趋简化,以水波鱼纹、莲花、鹅纹、卷叶牡丹、犀牛望月、瑞草鸭纹、缠枝花卉、朵花、婴戏等较为常见。尤以犀牛望月、六格花卉具有时代特征。与北宋纹饰明显不同的标志是化妆的使用弥补了金元时期耀州窑胎体粗糙的不足。而剔花工艺的采用,使纹饰古朴浑厚,虽不及前期刻、划花精致,却也别具简洁豪放的风韵。正因为耀州窑犀利洒脱的刻花和精比琢玉的印花,确立其宋代六大名窑之一的历史地位。其中牡丹纹是宋代耀州窑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有刻花、印花两种装饰方法,有交枝、缠枝、折枝等不同构图形式。早期纹样简单,只刻不划。中晚期牡丹的叶片及花瓣中均有蓖划纹,特别是宋代晚期耀州窑的连环牡丹最具特色,以四方连续手法使图案具有连续完整、无从时断的特点。基本构图是以两两相交的圆形为骨架,在由几个圆形组成的五角形空间内,分别饰以折枝牡丹。碗内刻花,一周弦纹下刻缠枝牡丹花叶纹,一花盛开,二蕾含苞待放,花叶上均划出叶脉。该碗刀锋犀利、潇洒,深浅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乱,既追求了形式变化,又能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花冠丰满,花叶分披,花枝缠绕,奔放流畅,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通体施以青釉,釉色青中闪黄,花纹清晰,浓淡相间,纹样微凸,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牡丹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富贵,器物上饰缠枝牡丹是耀州窑北宋中期最为盛行的题材,该碗当为耀州窑鼎盛时期之作,代表了耀州窑刻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莲纹是北宋早期出现在耀州瓷的。莲纹多在器表刻莲瓣纹,线条宽粗。中期则以印花莲瓣纹最为盛行,中晚期则出现了有朵花、蓬实和枝叶的莲花纹样。其题材日趋广泛,不仅有水波莲花、一把莲、双把莲、三把莲、莲花茨菰、折枝莲,而且还有婴戏莲、鸭戏莲、鸳鸯戏莲及博古插莲等。宋代耀州窑青瓷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动物、人物及宗教题材应有尽有。人物题材以婴戏纹较为多见,赤裸身躯的孩童,有的戏于花叶中,有的匍匐扳枝,有的攀树折花,有的驯鹿赶鸭,有的抱球采莲,不拘一格。耀州窑遗址中出土的印花陶范很多,上面阴刻的花纹因反复使用而磨损,从而证明了这一装饰手法在当时曾大量使用。五.耀州窑瓷器碗的烧造工艺特征五代宋初起,耀州窑部分开始使用当地富产的煤作为燃料,促进了对窑炉构造的革新。宋代继承了唐代外呈馒头形,平面呈马蹄形的半倒焰式窑炉结构,保留了燃烧室、窑床、吸烟孔、烟囱四部分。为了提高通风出烟功能,增加了通风道、落灰坑和炉栅,缩小了窑炉的平面面积,扩大了纵向立体空间,使炉温更高,火候更易于控制。唐代窑炉仅一个燃烧室,集采风、落灰于一体,既不利于温度的提高又不便于补充燃料、清理灰尘,使窑室那内难以保持清洁,影响瓷器质量。为了更好的控制火候,宋代的吸烟孔由唐代的每个烟囱下两个变为三个,宽度恰好一个耐火砖的宽度,便于控制炉温又利于清理烟灰。在这样的窑炉内烧出了质地细密坚固,色调青翠欲滴的瓷器,不像唐代那样胎质粗松,釉色凝滞不均。唐代窑炉采用圆桶状匣钵,实行叠烧,因此器底留有三角垫饼烧痕。宋代采用漏斗状匣钵,一匣一器,实行单件烧装。匣钵相套堆叠,在窑内形成匣钵柱,充分利用了馒头窑的纵向空间,单件匣钵内器足支撑垫饼,坯体下承重。因此器壁足尽量修薄,保证了瓷器形体的轻薄灵巧,烧装后釉色完美无缺。六.耀州瓷器碗的真赝鉴定宋代耀州窑瓷器在民国以前绝少仿品,20世纪30年代起,始有仿品出现。近年则刻意仿古的制品日渐兴盛,不少仿品在市场上流通,甚至以登堂入室,为某些博物馆所“珍藏”。在鉴定耀州窑瓷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耀州瓷器胎呈灰褐色或灰白色,由于胎泥淘练不是很精细,虽然胎质较密,但瓷化程度不高,不坚硬,胎骨较薄。在器底胎釉交接处呈现黄褐色或漏釉处呈现酱色小斑块。仿品则胎骨稍厚,含铁量低,胎呈灰白色,较真品色泽浅,更无漏釉的酱色小斑块。这是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2)耀州瓷的釉色呈多样化,最佳的是青釉,青中微黄色。其它釉色有青绿、油绿、黄绿等色。青釉光润肥厚,清澈纯净。其胎釉结合较好,釉面往往有细小的开片及细小的桔皮纹由于釉汁较为粘稠,绝无流釉现象发生。在某些器物上甚至会有上部釉层比下部釉层还厚的现象。虽然耀州窑器物釉色多变,有的稍绿,有的稍黄,但无论釉色的深浅都含有黄成分,否则便不是耀州窑的器物,或是后方的器物。年代越晚闪黄的程度就越大,这是鉴定耀州窑及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3)耀州窑的器物多为民间日常用品,造型较为丰富,制作水平较高。其胎体均匀,器壁比较厚实,但与同时期北方诸民窑相比要薄。圈足轮削比较仔细,连足迹无釉处都认真修削,足墙比较细薄。而仿品圈足较为圆滑,与切削平齐规整的真品圈足,有着明显的区别。4)耀州窑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纹饰极为讲究,有印花、刻花、剔花及划花。花纹有莲纹、缠枝纹、波浪纹、鱼鸟纹及人物纹饰。刻花其刀法熟练,刀锋圆活,犀利有利,主次分明。在鉴定时要注意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的刀法变化。凡真品主题纹饰刀锋较深,辅助纹饰则刀锋较浅,均有一定倾斜度,层次清楚,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印花纹饰层次复杂,线条繁密,构图严谨,密而不乱。结语耀州窑瓷器是我国著名的瓷器之一,在瓷器史上占重要的位置。兴起于唐代,经五代发展、成熟,到北宋达到鼎盛时期,产品质量数量工艺成就均达到很高水平,成为北宋六大瓷窑之一。耀州瓷的碗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影响很大,从唐代一直影响到今天很多地区,它的品相和烧制过程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国北方瓷器成熟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标题:浅论宋代耀州瓷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2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