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
第1页共6页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认识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知识结构】自主预习: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1.政治:(1)衰微,逐渐强大。表现:①不断缩小②减少③诸侯国打着“”旗号,进行兼并战争。(2)遭到破坏。2.经济:(1)以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2)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使日益壮大。3.军事: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二、管仲改革——春秋时期1.背景:(1)数量大增,使得十分富裕,而收入却日益减少。(2)各国改革赋税制度,鲁国实行;齐国任用管仲进行改革。2.内容: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解释:。)3.影响:(1)对齐国:增加了,打破了,加速了。(2)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4.特点:主要集中在方面,没有触及。(维护奴隶制统治)三、魏文侯变法——战国时期人物领域内容作用影响李悝政治“”(改变,重要官职由担任,享受优厚俸禄。)改善了削弱了。(1)打击增强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2)开启的序幕。汇成了时代潮流,是中国古代的变强调法制的作用,制定主要目的是。重要作用是。BC476BC475东周战国春秋西周BC771春秋——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战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BC221BC1046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第2页共6页经济“”(强调,号召,铲除,建设。)破坏了。法运动。(3)瓦解了强化了的地位。为、奠定基础。吴起军事创建互动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背景材料一:(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史记·楚世家》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四: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争霸不断,到战国七雄,此时出现局部统一,其间纵横捭阖,战争仍频。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即社会转型(大变革)的表现。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农业税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已在中国存续了2600年之久,期间共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和变化。总的看来,历史上农业税制变化的趋势是由繁到简,但无论形式多变、名称多变却未改变农业税作为国家主要税种和收入来源的地位与作用。新中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的设立与废止对我国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的设立与废止背景却是截然不同,试说明。楚国称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第3页共6页1、比较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异同2、管仲、李悝、吴起三位改革家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代表?体现了他们什么思想主张?管仲、李悝——法家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吴起——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强调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3、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拓展延伸】拓展与探讨一: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为旧制度的衰落,而战国时期则更多的表现为旧制度的彻底瓦解和新制度的确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与探讨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在社会转型阶段,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信息化可使构建和谐社会进程更公正、透明、顺畅。材料中的社会转型与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内涵一样吗?这里的“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的转型?不一样。体制、经济结构、价值观念的转型。拓展与探讨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但是,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我国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改革(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对我国经济建设克服金融危机有哪些启示?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培养重视人才;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解放思想,敢于创新。限时训练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A.周王室辖区缩小B.周王室财政紧张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3.春秋时有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目的是A.维护周王权威B.抵御少数民族侵扰C.讨伐弱小诸侯国D.壮大自身力量4.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的增多C.各国的赋税改革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B.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C.推进土地私有化D.实现富国强兵6.对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实行“相地而衰征”B.废除世卿世禄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D.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7.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A.齐国B.赵国C.魏国D.韩国8.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第4页共6页A.管仲B.李悝C.吴起D.西门豹9.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B.实行“尽地力”政策C.制定《法经》D.创建“武卒”10.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A、周王室的衰微B、诸候称霸天下的愿望C、生产力的声速发展D、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11、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1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3、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而砥其远迩(砥:平。远迩:远近)……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急)而赋,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2)材料二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赋税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实施变法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变法改革影响比较大?16、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战争的史实,评述以上观点。答案: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候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列宁的话适合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①战争给新兴势力提供了发展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奴隶主贵族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③争霸战争中,华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第5页共6页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参考答案一.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的逐渐瓦解。②经济:生产力的提高;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封建生产关系产生。③思想: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法家学说更是为各国的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④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二.设立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井田制逐步瓦解,政府税收减少,为增加税收,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而对农业设立赋税。农业税废止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三农”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的继续发展而废止。一、选择题1.C2.C3.D4.A5.D6.B7.C8.B9.A10.C11、D12、B13、C二、非选择题11.(1)仍主张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2)“相地而衰征”。(3)反映了地租形态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9、①春秋战国时期限,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变法改革的基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春秋时期著名的有齐国的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1.政治:(1)王室衰微,诸侯逐渐强大。表现:①王室辖区不断缩小②财政减少③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旗号,进行兼并战争。(2)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2.经济:(1)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2)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使地主阶级日益壮大。3.军事: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二、管仲改革——春秋时期1.背景:(1)私田数量大增,使得拥有私田的人十分富裕,而各国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2)各国改革赋税制度,鲁国实行初税亩;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2.内容: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解释: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3.影响:(1)对齐国:增加了国家税收,打破了井田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瓦解。(2)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4.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没有触及上层建筑。(维护奴隶制统治)三、魏文侯变法——战国时期人物领域内容作用影响李悝政治“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改变世卿世禄制,重要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担任,有功劳的人享受优厚俸禄。)改善了吏治削弱了旧贵族特权。(1)打击旧制度增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2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