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中国三峡考古文化浅谈三峡文化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号:201105136082012年11月11日专业:生物科学姓名:谢敏-2-浅谈三峡文化内容提要:长江三峡广义而言东起宜昌,西止重庆,因其四面环山,交通相对闭塞,因此,在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这被称为“蛮夷之乡”、“蛮荒之地”的三峡形成了一个有浓厚地域因素、地方特色的社会共同体。她是古老文化的发源之地,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独特的名俗风情,独特的名族部落,独特的生活方式,独特的思维模式,独特的文化体系。关键词:长江三峡、古老、独特、文化体系一、三峡古文化产生的环境三峡地区山高水长,水能资源丰富,其水的流域面积达12700多公里,高山风化物丰富,水流把山脉风化物和植物腐殖质冲击到峡谷。三峡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植被资源非常丰富,即使在冬天,三峡峡谷仍然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此外,这里的物种资源和鱼类资源也很丰富。据记载,在三峡地区,有兽类80余种,爬行类动物27种,两栖类20种,鸟类约231种。综上,从气候、土壤、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来看,三峡地区在古代的自然环境是优越的。这样的自然环境为三峡地区古代人类-3-的产生和繁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样的环境是适宜产生悠久而发达的古代文明的。二、三峡地区的考古文化(一)旧石器时代三峡地区的考古,最早可以追朔到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先驱---巨猿、南方古猿的发现,为中国和亚洲人类是起源地提供了有利的证据。除此之外,还有1985年在重庆巫山县发现的人类的祖先---巫猿原人,1968年在湖北建始县发现建始猿人以及1989年在湖北郧县青曲镇发现的郧县猿人和郧西猿人。除了大量古人类的发现,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众多文化遗址,著名的有神农架犀牛洞遗址、枝江九道河遗址、当阳九里岗遗址、丰都烟墩堡遗址等。(二)新时期时代越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进入新时期的时代以后,考古呈现越来越错综复杂,东西两边差距增大,形成了早期的把文化因素。在风格迥异的文化中、这里浅谈一下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城背溪文化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三峡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从这文化层中,开始发现了与房屋建筑有关的红烧土块,有的成片状,有的较零星状。除此之外,还有房屋柱洞。城背溪文化中,常见的典型性器物圜底釜、高圈足碗、圈足盘、甚至尖底钵都已经开始出现。大溪文化距今6400-5300,出现的大量的手制陶器,同时,也开始出现的古墓葬,其数量多、规模大。在建筑方面,居民开始了在房-4-屋墙体底部铺垫一些稳定和防潮的石块,往后这一先进的技术更加得到了发展,而且垒砌的高度增加了。巴文化的发源地就在三峡地区的峡江范围之内,而巴文化就是直接继承了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发展而来的。从此,巴文化的一些基本因素开始形成,然后通过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一直传承至早期的巴文化,而巴人的祖先很可能就是来自于三峡内的大溪文化的创造者们。个人认为巴人的祖先到了巫山以后,就利用其高超的水上操舟的技术为古代的原始部落运输,与此同时,他们的文化也在这过程中向上渗透,从而在那些地方形成了早期的巴文化萌芽。(三)三峡地区夏、商时代考古夏商时期,留存有忠县哨棚嘴遗址和秭归长府沱遗址等。关于房屋遗址,发现了夏时期的红烧土块层以及明显的柱洞,商时期发现与炊煮有关的土块和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在此时期,三峡地区的文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外来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考古资料证明,自新石器以来,两湖地区一直与中原地区联系密切。而三峡地区夏商时期遗存中出土的这类黍盉、鬶等器物原为中原龙山文化遗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代表有传统的、先进的中原文化因素的器类先是被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所接受,继而再被三峡地区夏商时期的人们沿用。(四)三峡地区西周时代考古当历史发展到了西周王朝统治时期,巴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比较-5-成熟完备的阶段,这个时代是巴文化从早期阶段发展到晚期阶段的过渡阶段。西周时期文化遗址有巫山双堰塘遗址、宜昌上磨垴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铜器、,骨、角器,石器,玉器等。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东西部出现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化,自巫山以西当属于地道了巴文化遗存,自巫山以东文化遗存应属于楚文化的范畴。(五)三峡地区东周时代考古当历史的车轮运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三峡地区的文化就发展到了晚期巴文化,它是早期的巴文化和三峡地区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交流以后而宣形成的带有一定中原文化气息的成熟的文化,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山峡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云阳李家坝遗址是此时期的代表,器物有石器、陶器、铁器、铜器等,墓葬已初具规模,有大中型墓。三峡地区东周时期文化也同西周时期一样有东西部地区的差异。虽说他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但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强烈的。在三峡东部地区东周时期楚文化遗存中一些巴人遗像、巴人墓葬的发现,说明巴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很密切的,或许可以说是相当数量的巴族居民长期与楚族居民共同生活在一起。还值得提及的是夏商时期川江平原的蜀文化不仅与三峡地区的巴文化联系密切,而且还与鄂西、汉江平原西部地区的原始民族(即巴文化)建立起了有好的关系。由此可见,蜀文化对三峡东部乃至平原地区的影响已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六)三峡地区秦汉时期考古-6-自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起,三峡地区就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倍受秦汉统治者的重视,这加速了当地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逐渐融合,至此,三峡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汉时期的三峡考古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城址、手工业遗迹,尤其是发掘了数量众多的墓葬,这些墓葬在三峡地区分布广泛,规模较大,墓葬形式和随葬品丰富。秦汉时期,经济相对繁荣起来,秦统一六国之后,更加加速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三峡地区也是一样。通过这样的交流,在秦汉时期,出现了众多城址:白帝城遗址、巫山古城、大昌古城等。除此之外,还有手工作坊遗址:盐业生产遗迹、窑址、冶铸作坊等。(七)三峡地区三国六朝隋唐时期考古从三国到隋唐,但凡在分裂战乱时期,三峡地区的战略地位便彰显,在和平同一时期,三峡地区作为交通要道的作用则体现了较为充分。在历史或战或平的更替中,巴文化早已完全融入到中原文化中。从考古学文化面貌上看,这一时期三峡的考古学文化所表现出的只是一种地方特色了。经发掘的这一时期的遗址、遗迹遍布于峡江各处,整个三峡地区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八)三峡地区宋元明时期考古宋代以后的三峡地区仍旧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交替扮演着与以往大致相同的角色,既有宋元战争在这里留下的一系列刀光剑影的抗蒙山城遗迹,而考古发掘出的遍布三峡地区的制瓷业、制盐业遗迹,众多的城市、码头遗址又勾勒出一幅贸易、运输繁荣发达的画卷。-7-三、三峡文化(一)三峡巫文化三峡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一种标准的地域性文化即巫文化。巫文化从旧石器时代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巫文化主要体现在宗教、艺术、文学和技术范围内。宗教中,包括鬼教、巫术、祭祀、避邪和崇拜。三峡地区主要居住为少数民族,巫师在该民族有着很高的地位,基本上这些仪式都由他们主持。(二)风俗三峡地区,交通不发达,比较闭塞,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古时候巫风巫俗比较浓厚。到了近代,文化昌明、经济进步,但巫风巫俗仍旧残存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大巫山地区。以长江峡谷地区为中心的三峡地区,坡陡浪急,山大林深,近乎原始的谋生方式,简陋的生活条件,往往使当地居民在神秘莫测的自然人事变化面前手足无措,他们深深感到异己的外在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捉摸,因此在他们心中易于产生接受巫鬼信仰,信鬼尚巫的观念在这里有着天然的滋生土壤,巫鬼信仰成为三峡地区特别是巴楚精神民俗的一个重要特征。四、当代三峡目前三峡文化遗址正面临迁移的局面,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这些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将被淹没或受到严重影响。及时保护抢救好这些地面文物,系统发掘地下文物,搞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惠及子孙,造福人类的事业,-8-是国家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三峡工程建设本身的要求和人们的共同心愿,也是衡量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成败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峡工程库区各地地面文物保护工作正在按规划有计划地实施。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文物保护项目的设计、征地等前期工作都已基本到位,建筑物落架拆除工作进展顺利,工程施工顺利开展,项目复建把关严格,质量较好,能够按计划完成地面文物保护工作任务。其中重庆市云阳县张飞庙,忠县“汉代双阙”,奉节县瞿塘峡壁石刻、清静庵、永安宫,湖北省巴东县清风亭,秭归县青滩民居、江渎庙、屈子桥、水府庙等一批重点地面文物保护项目己经完工,保护工程质量良好,并投入旅游、文物保护开发等使用,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庆市涪陵区白鹤梁水文石刻,忠县石宝寨,巫山县大昌古镇古民居,湖北省秭归县屈原祠等一批重点地面文物保护项目工程施工正在按计划进行,工程进度正常,项目保护施工质量良好,能够按期完成有关地面文物保护工作任务。保护抢救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的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建立三峡文明工程形象及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在历史研究、艺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价值。因此,我们要按照依法、科学的原则,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做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9-由此看来,国家对三峡文化的重视已经达到了一个极其高的水平。不得不说,三峡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中之重,是西南地区人类发展史的重要文化,我们不仅要保护三峡文化,更要将三峡文化发展下去。学习了本门三峡考古文化的课程,不仅是我的知识增加,而且了解到三峡文化是在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使我对三峡文化有了另一种深刻的认识,并且使我有了继续深入学习三峡考古文化的信心,总之,学习此门三峡考古文化是值得的。参考文献管维良,李禹阶.三峡学.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3百度文库()
本文标题:浅谈三峡考古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2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