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价值投资我认为,价值投资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对什么是价值投资,也应辩证看待。1、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大资金对超跌股的价值再发现运动。对大盘蓝筹股的价值内涵,谁都没有否定过。只是由于过去十多年中国股市机构的实力较弱,对大盘股屡炒屡败,于是,在大扩容市道,对中小盘股做庄就成了机构自我缩容,实现盈利的主要投资模式。而大盘蓝筹股则长期遭到冷遇,股价和市盈率严重低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当基金壮大到上百家、资金扩容到1600亿,以及16.5亿美元的QFII入市后,终于对大盘蓝筹股进行价值投资。可以说,2003年基金运作的成功,关键在于资金推动和对长期超跌的大盘蓝筹股的价值再发现,超跌是价值投资成功的关键所在。2、价值投资是对上市公司未来成长性的超前预期。2003-2004年间基金对大盘蓝筹股价值投资的成功,特别是在2002年末和2003年初他们对汽车、钢铁、石化、电力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龙头在2003年高成长性的超前预期的体现。同理,站在2005年初讲价值投资,也必须对基金原有的核心资产各行业龙头2005年乃至2006年的成长性,以及其成长幅度进行准确预期,即它们还能保持两年成长,还是一年成长?成长幅度比2004年是递增,还是递减?都需要作深入具体的分析。我认为,现在把基金的核心资产股一概美化为价值投资,呼吁人们去追捧,是形而上学的。记得1997年当四川长虹、深发展的价值达到极致时,市场上“价值投资”“强者恒强”、“一捂到底”之类的口号也是铺天盖地,结果却是十分可悲的。成长性不仅体现在已进行价值再发现的个股,更适用至今仍被价值低估、股价超跌的个股。3、价值投资必须考虑股价已大幅上涨和回报率能否到位的因素。股市投资是要讲价值的,而价值又是与价格和投资回报相联系的。当大盘蓝筹股股价翻倍后,就由原先的价值超跌变成价值适应;由价值再发现变成价值共识。当基金已获取翻倍利润后,如果他们真正认为其核心资产还具很大的投资价值,还具很高的成长性,那么就应学一学巴菲特,闷声不响作中长线投资,而不必大声嚷嚷,要广大中小投资者“割超跌,换蓝筹”。因为,核心资产的股价若真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投资者不请自来。问题在于,股价已翻倍的大盘蓝筹股,其巨大的获利盘能否锁住?已接近满仓的基金能否撑住,已翻倍的核心资产股价?其股价再创辉煌的根据和动力何在?其红利是否明显高于银行利息而显示高投资回报?基金核心资产以外的同类股票的股价能否相应上靠?八成超跌股中的有价值的股票能否不同程度地上涨?市场人气是否能有效恢复?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否认同基金核心资产的价值并积极参与?我认为,只有当上述问题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价值投资才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如果仅仅以基金的核心资产的市盈率仍低于大盘平均市盈率作为价值投资的理由,那是靠不住的。4、价值投资的形式应是多元化的。既然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价值再发现,是对成长性的预期,那么,现提倡价值投资就不能停留在2004年的“过去时”和“现在时”,局限于大盘蓝筹股“一元”上,而应开拓“多元”,如超跌股中的价值再发现,绩差股资产重组后的价值再发现,高科技股的价值再发现,中小盘股高比例送股的价值再发现,1-3元ST股绝处逢生股价报复性上升的价值再发现,券商开展集合理财后对超跌重仓股生产自救的价值再发现,数字电视、通讯等未来国家重点发展高成长行业股的价值再发现等等。总之,2005年仍把价值投资等同于基金核心资产的思维,是十分有害的。对价值投资应注重“将来时”,应该多元化,应以辩证的观点加以宽泛的认识。云帆我其实和你们是一样的,没有比各位多多少过人的天赋与广博的学识,我想,只有对证券理论和实践经验有较扎实的把握并给予一定的时间来巩固与加强,通过投资股票来实现赢利应该不是件难事。当然了,对不同的投资者来说,由于基础不同,每个人的期望值也会各异,不管怎样,只要你努力过,总会有收获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另外,成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于超越自己,如果你每次努力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那么你最终会成功的。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对股市的研究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股市知识的广泛,从十个人就有十种操作方法就可见一斑。就股市获利而言,方法细分下来多如牛毛。虽然可以归纳为基本的几种方法,但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体验不同,最后选择的股票也会不同。甲买入一只股票并赚钱的时候,乙可能不以为然或者视而不见;反过来乙开始行动的时候,甲却认为市场没有真正的机会。这也说明市场机会无数,而每个人只能把握自己能把握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重合的现象,就是说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却选择了同一只股票,甚至在同一时间。我想说的是每一种正确的方法都可以赚钱,它们之间没有矛盾,虽然他们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使用的技术分析,对基本分析可以说不太了解。但我并不会认为基本分析无用或者批判基本分析。对基本分析的文章,我只能说因为自己不了解,所以没有发言权。相反,我很希望自己能深入研究掌握基本分析。就技术分析而言,我对波浪、周期及指标分析也是没有深入研究,但这不是因为排斥它们,我不会说波浪无用,指标无用之类的话。它们的存在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所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就好像不同的武器一样,每一种武器对防身和杀敌而言都是有用的。对我而言,我只能紧握已经被自己证明了的武器,走在股市的“无间道”上。其实,多一种武器就多一分安全和机会,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方法。如果我勤奋一点,也许可以再多掌握一种方法,那样获利的机会就更多。但是我已经知足了,或者的确是精力有限,毕竟,股市不是全部。而真正掌握一种方法(不是理论)不是简单的事情。我相信每个有一定经验的人都有自己觉得必涨的股票状态(这里用状态这个词是想适用每种分析方法),这种完美的状态可能出现的次数很少,但很可靠。而每个人心中的这种完美股票状态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了机会的多样性。我曾经说过:高手之间的交流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很难的。因为他们都有自己坚信的一套方法,即使是同样的分析方法,两个人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经历而有不同的理解。谁要说服谁都很难,因为你要说服的是他的理解,是他多年的浸淫。我把自己定义为能在股市赚钱的人。在我眼里,真正的高手是对股市掌握很多的人,而那是靠持续的努力和钻研外加一点天分得来的。当然,这也会必然给他带来更多的收益,因为那是对知识真正的掌握,不是股评家似的了解。日本围棋九段藤泽秀行在自己对围棋的掌握有多少时说,以十为全部的话,我大概掌握了四或五吧。藤泽是高手。在前面的言语中,已经包含了如何在股市真正获利的一些道理。那就是股票操作和所有其他行业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一点研究多一点机会。不要说自己已经研究了,为什么还是亏钱?我问你:假如你下了三年棋,而且每天都研究,你觉得你就懂了吗?你就能不停地赢棋了吗?假如你踢了三年球,你就可以进国家队了吗?你就可以打败韩国、日本、甚至巴西队了吗?假如你做了三年生意,你就掌握了生意之道了吗?你就觉得可以不停地赚钱了吗?没有成功只能说明自己努力不够,或者,就不应该进入股市。最后,把一句江恩的忠告送给希望从股市赚钱的人(也包括我自己)——“在你输钱之前,请先细心研究市场”。在股市中操作,技术分析非常必要。因为技术分析能够较好地对股市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技术分析较好地确定股票的买卖点位。在股市中操作,基本面分析同样重要,通过基本面分析确定股市运行的大方向,了解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深挖价值成长类的股票。可是股民操作的结果往往是“起的比鸡还早,干的比驴还多,睡的比小姐还晚,拿的比民工还少。”其实当今股市已经不是多挣少挣的问题了,而是多赔少赔的问题了,可见仅仅是技术与基本分析还远远不够。技术分析与基本分析能够出错,并且还会给我们操作带来损失,但是,更容易出问题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潮总是随着股市的K线波动,随波逐流的情绪波动使我们难以客观准确的应对股市变化,心态也随着股价波动而浮躁,可是实现目标需要有良好心态,在股市的振荡下跌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要经过,观望-失望,沮丧-绝望,直至疯狂的阶段。每当股市进入非理性的阶段,才是行情结束或开始的时候。要在股市操作中培养锻炼自己的良好心态和坚强性格,进而形成优良的品格。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别人害怕与疯狂的时候,我们虽然也一样害怕与疯狂,但是需要保持良好心态。股市暴涨暴跌时刻,极大地考验个人的承受能力,这时不能因为暴跌而害怕或者因为暴涨而疯狂,反而需要采取与众不同的行动,战胜自我,脱离群体,保持平常心态,冷静客观准确地做好买卖决策。面对当前的股票市场行情,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冷静客观地分析处理好股票操作,需要扎实的价值投资能力,更需要拥有平常心,股市操作心法胜于技法,如果技术抵黄金百两,心态就值黄金万两。平心静气并不是强忍住自己的情绪,我认为在理财之时保持平心静气是很重要的,并且是有实际的基础的。这个实际的基础就是:对风险有足够认识情况下制定的理财组合。这个组合也随着市场做微小的调整,能确保自己的风险在自己的计划之内,在此基础上,努力增加相对的赢利机会。如果风险在自己的计划之内,那么平心静气是很容易做到的。实际上,在低迷的市场环境,我们之所以不能平心静气,主要就是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的担心。在涨开的市场环境,我们之所以不能平心静气,主要就是被“利益的示范效应”的吸引。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之中,保持平心静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市场持续低迷,人们很容易由担心到恐惧,当市场持续上扬,人们又很容易从欢喜到贪婪。有时,这两种情况会发生在相隔不到两周的时间里。所以我们首先强调要确立自己的投资组合,包括先把自己的资金分类,最终确定出多少资金是可以承受一定的风险的。然后再分类这一部分资金,确定多少是可以投资于股票的。我们第二个要强调的是,确认自己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即能够把握风险的程度。我们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在做股票过程中,我有自己的选股方式,用这些方式选出的股票才会去购买,这已经在做着避开风险的工作。而为了抓住更多的机会,我的投入比例是很大的,是一般的家庭不可能达到的比例——那是因为我对风险的防范已经从投资组合渗透到了选股操作之中,我可以有效减低风险,所以可以获得多一些的机会。当然,市场是不均衡的,它总在变动,经常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价格反常,引起人们的困惑。这种困惑会从各种渠道表达出来,让我们听到看到,因此,无论何时,我们应当努力形成自己的标准,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市场,价格是高是低就比较明显,在波动之中心情平静,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语干扰自己的决策。巴菲特在11岁的时候就体会到了坚持自己观点的收益。当时他迷上股票,自己动手画股价图,观察它的涨跌态势,由此引发了他想解释这些态势的念头,他在自己可以了解的范围内做了许多研究,决定在38美元的价位果断买进了三股城市设施优先股股票,还给姐姐买了三股。他姐姐回忆说:“我认为他很清楚自己在干些什么。这孩子简直生活在数字之中。”然而,城市设施股的股价下跌到了27美元,这时来自周围的无声的压力要比来自自己的压力大很多。经过一阵子的耐心等待,股价回升到了40美元,巴菲特抛出股票,扣除佣金,第一次在股市上获得了5美元的纯利。结果,在他的股票出手不久,股价升到了200美元。能在38美元买入,坚持到27美元不卖,最终坚持到自己的买价上方才卖,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令人佩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他极力减少压力的一面:他果断在38美元买进时,估价一定是不止40美元的,可能有着至少20%以上的预期。那么,当股价下跌时,压力会增加的,一旦股价回升,尤其是接近或刚刚超过解套价位时,那种与生俱来的减少压力的情绪会达到顶端,一般的人都会行动起来,抛出再说。是的,在11岁就得到了这样的教训,真是幸运之至!从此以后,巴菲特做股票就很专断,因为他不想受到干扰,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正确的决策。他不随时向公司股东解释买卖情况,每年只向股东汇报一次。有一次,我给女儿讲“巴菲特”的故事,说到他11岁就开始做股票,到了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个专家,大家都很信任他,他也做得很出色,到了他年老的时候,他的公司开股东大会,就会给他所在的那个小城市带来一次
本文标题:浅谈价值投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3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