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3,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4,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4,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7,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生理心理学的取向、行为主义的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取向和人本主义的取向。8,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2)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4)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9,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10,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2),行为主义研究(3),心理分析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脑的进化:(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3,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4,裂脑研究:在切断胼胝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进行研究。对揭示脑的秘密的作用:裂脑研究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第三章感觉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2,(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3,视觉中的时间因素: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后像、闪光融合、视觉掩蔽。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4,视觉的基本现象:视觉的基本现象有: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5,听觉理论(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3),行波理论(4),神经齐射理论6,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生理零度:身体裸露部位28度、前额35度、衣服内37度。第四章知觉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2、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明度、颜色恒常性。3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联系:(1)、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事实。(2)、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区别:(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属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5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1)、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2)、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3)、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6,人的听觉定向的规律:(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3)、如果以两点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如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等。7,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8,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9,图形组织服从的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方向、简单性等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睡眠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2,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3、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4,注意的分类:(1)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2)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5、如何解释催眠现象:(1)、社会认知的观点认为,催眠的作用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在催眠中,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6,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7,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第六章记忆1,记忆的分类:(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2,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3,影响长时记忆遗忘中的因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出了艾宾浩斯曲线。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4),识记者的态度。4,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5,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
本文标题:普通心理学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3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