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浅谈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浅谈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应和国“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回顾近几年来,上至省市特级教师的观摹课、公开课,下至普通教师的教研课,几乎都运用了创设情境这一手段。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综合这些案例,结合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首先,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又能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架起具体形象与逻辑抽象的桥梁,有助于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我们不能因为几个失败的案例而对创设情境本身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其次,并非创设的所有情境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些情境让学生陷于生活,提炼不出数学问题,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也有些情境把学生刺激得小脸发红、两眼发亮、手舞足蹈,从而使教学失控。可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创设情境,而是创设怎样的情境才有效?下面结合案例谈一点粗浅的想法。一、创设的情境要为学生所熟悉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情境设计。呈现情境:播放世界杯足球赛录象片断师:刚才观看的是中国队与韩国队的小组赛。中国队与韩国队战成了1比1平,根据淘汰赛制的规则,双方进行了30分钟的加时赛,但场上的僵局仍然未能打破,最后只能由残酷的点球大战来决定双方的胜负了。下面是中国队四名主力队员以往罚点球的成绩统计:队员A队员B队员C队员D总次数20255010命中次数3472如果你是教练将派谁主罚点球?教师意图通过比较四位队员主罚点球的命中率,来引入百分数的意义,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对足球赛的基本规则、术语他们是否熟悉、是否感兴趣呢?如果因为对情境本身的不熟悉、不感兴趣,对“淘汰赛、点球”等术语的不理解,反而使教学产生不必要的枝节,造成理解上不必要的困难,那么这样的情境还有价值吗?教师不能从自己的角度、成人的角度或社会的角度把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情境强加给学生,不能因为自己感兴趣,而觉得学生也应该感兴趣,不能因为是社会、国家大事,而认为学生也会十分关心,也不要单单从渗透思想教育的角度去创设情境,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和原有知识经验中,选取、提炼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情境。二、创设的情境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案例2:“工程问题”的情境创设。师:你们家装修过房子吗?生:装修过。师:装修房子要考虑哪些问题?生1:买水泥。生2:买油漆。生3:算一算房子的面积。生4:还要请人。……师:你打算怎么请人?生1:找便宜一点的装修队。生2:找质量好的。生3:找认识的。生4:找时间快的。……装修房子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学生即使没有经历过,也肯定看到、听到过,很容易激起讨论的热情。可惜的是,教师只是原原本本地把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没有进行必要的加工与提炼,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使学生的思考没有明确的方向,造成学生“侃”着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漫无边际的事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果对这个情境进行必要的加工与提炼,改成“王叔叔要装修房子,咨询了两个装修队,甲队说30天可以完成,乙队说25天可以完成,王叔叔希望尽快完工,应该怎样请装修队?”学生就很容易提炼出“装修一间房子,甲装修队需要30天完成,乙装修队需要25天完成,两队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这一数学问题。可见,创设的情境,在源于生活的同时,又应进行必要的加工与提炼,使它具有明确的指向,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有价值的数学思考。三、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案例3:“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大屏幕上显示出一幅城市建筑的图片。师:观察这幅图片,你能找出哪些几何图形?生1:上面的很多窗口都是长方形。生2:房子的大门是一个梯形。生3:大门两旁的护栏是很多长方形连接起来的。生4:侧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生5:整座建筑是一个长方体。生6:橱窗玻璃上有三角形的图案。……学生的发言十分踊跃,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组合图形。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说出,这座建筑的其中一个侧面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然后导入新课,接着出示例题进行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这个“情境”如果作为认识图形后的练习,还具有较高的价值;或者用来引入面积公式的复习,也有一些意义。但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照片中找到组合图形,从而导入新课。照片中既没有由明显线条围成的组合图形,学生头脑中又缺少组合图形的概念,自然难以发现组合图形。退一步说,即使学生能够发现组合图形,仅仅为了导入新课设计这样的情境也显得小题大做了。案例4:内容同上。呈现情境:在屏幕上显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园里一块草坪的形状如右图(没标数据),想知道它的面积,应该怎么办?”学生先是疑惑,通过观察、思考后,纷纷举手。生1: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分别算出面积,再加起来就可以了。师:怎么分?你能上来分给大家看吗?(该同学走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画出了该图的辅助线,成为右图。)师:还需要做什么呢?生2:还需要测量长方形的长、宽,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师:你能在图上指出来吗?(该同学走到讲台,在图上比划出需要测量的各个条件)师:(面向全体学生)有什么发现吗?生3: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和梯形的上底只要量一条就可以了。师:是吗?生4:是的,因为长方形的长和梯形上底的长度是相等的。师:怎么知道是相等的呢?生4: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生5:中间的虚线既是长方形的长,又是梯形的上底。教师添上数据成为下图,让学生尝试解答。(单位:米)……教师创设了“求公园里一块草坪的面积”这一情境,没有绚丽的画面、动人的情节,但“公园”、“草坪”是城镇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草坪”的形状不是学生学习过的基本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地把学生引入对新知的探究。再通过让学生思考计算草坪面积所需的数据,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难点——找计算各个基本图形面积所需的数据。比较这两个情境,很明显后者优于前者,前者只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而后者不但导入了新课,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了对教学重难点的思考,从而发挥了情境的应有作用。显然,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情境更有价值。四、创设的情境要有始有终案例7:“百分数的意义”情境设计。师:今天是星期六,大家本来可以在家休息的,却要来校上课,心里难免有一丝不快,为了让大家高兴一些,我们先来玩个“套圈游戏”,(教师在讲台上放了一个酒瓶,拿出几个小铁丝圈)谁先来试试?教师先后叫了四个学生玩了“套圈游戏”,这时候想玩游戏的学生更多了。师:谁还想玩?(好多学生举手)哎哟,如果让这么多同学都上来玩一遍,只怕下课铃就该响了。我们总不能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问“今天到学校学了什么?”,我们回答说“我套中好几个圈”吧!生:哈……师:游戏到此为止,确实想玩的同学可以回家找个酒瓶,自制几个圈,在家里玩一玩。我们开始上课,请看大屏幕。(屏幕呈现)三位同学一次“套圈游戏”情况如下表:师:谁投得准一些?……在玩“套圈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领会了“命中次数、总次数、准”等术语的含义,积累了“套圈游戏”的亲身体验,为探究本课的关键性问题“谁投的准一些”铺平了道路,同时又起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融洽课堂气氛的作用。当出于对游戏本身的兴趣,好多学生想继续玩“套圈游戏”时,教师用了这样一段话,“如果让大家都上来玩一遍,只怕下课铃就该响了。我们总不能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问‘你今天到学校学到了什么?’回答说‘我套中好几个圈’吧!……游戏到此为止,确实想玩的同学,可以回家找个酒瓶,自制几个圈,在家里玩一玩。我们开始上课”,使学生从想玩游戏的迫切心境中走出来,平心静气地投入到“谁投得准一些”的思考中去。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只怕好多学生的心里在想“我比他们都准,老师怎么不让我去“套”呢?”甚至觉得“不让我玩,不公平”,这样就会影响后续的教学。游戏一旦成为教学情境,游戏本身便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不能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留恋忘返,要适时调控,使学生从情境中走出来,投入到学习中去。五、创设的情境要便于教师的组织与调控案例5:“人民币的认识”的购物情境。师: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购物游戏(教师从讲台下拿出好多文具和玩具)。用你手中的钱(学具)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好吗?生:购买的商品归我吗?命中次数总次数张学文1625李小兵1320王海霞2750师:当然归你。教师的话音一落,下面的小朋友呼地一下涌向讲台,把教师团团围住,争着购买物品,教师大声呼喊“排好队,一个一个来,请说出需付多少钱?怎么付?应找回多少钱?”楞是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散开,教师说的话淹没在小朋友争先恐后的吵闹声中谁也听不清楚,教学陷入了失控状态。下课铃响了,购物活动仍在进行中。……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年纪虽小,但不缺乏用钱的经验。用“学具人民币”可以购买真实的商品,这是一个多大的诱惑,对于这一点,教师在课前就应该有充分的估计,五十多个小朋友争着购买物品,你有能力调控吗?这个情境如果改成这样进行,先在大屏幕上显示符有标价的文具、玩具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买什么商品?再让学生同桌之间轮流扮演顾客和售贷员模拟购物过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买的?怎么卖的?这样学生参与的面更广,教学的效率更高,也便于组织与调控。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应该注意,学生适度的情绪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过分的热情和消极情绪一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角度,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熟悉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素材,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加工与提炼,使之成为有序的、指向明确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才能发挥创设情境的最大效益。同时,任何事物过犹不及,课堂教学也不宜创设太多的情境,要留给学生静静思考、安心作业的时间。以上所述是我在教学、教研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感受,不当之处,请同行及专家指正。
本文标题:浅谈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5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