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曹操的战书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曾给东吴孙权下过一封战书,全文如下:“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战书全文仅30个字。这么简短的战书包含四层意思——第一句话是从政治的角度给对方定性。“奉辞伐罪”,既奉旨讨伐罪人。当年曹操将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裹挟到许昌当傀儡,曹操自封为丞相。曹操经常以朝廷的名义发布诏令,这就是“挟天子立领诸侯。”因孙权割据江东,所以曹操说他“有罪”。第二句话是援引刘琮的例子,劝孙权投降,企图兵不刃血而吞并江东地盘。“旄麾”指挥队的旗帜,曹操的军队的矛头指向荆州(现湖北省荆州市一带),荆州的军阀刘琮就束手投降了。曹操的言下之意是想叫孙权也效仿刘琮。第三句“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是炫耀自己的实力以吓唬对方。就像现在小混混们打架前掳膀子“秀肌肉”。第四句才说出这次大军南下的目的是“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从字面上解释是“共同打猎。”其隐含的意思是“决战”于吴地。这封战书短短30个字,语简而意丰,用词委婉而暗藏杀机,真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堪称外交辞令的经典!值得人们反复咀嚼玩味!-2-接下来的故事是:孙权接到曹操的战书后马上开“内阁会议”,文臣武将们齐聚一堂。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应对面临的危机,究竟是战还是降?会议开始冷场,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肯第一个发言。后来还是一个名叫张昭的老臣首先发言。他认为应当“迎曹”。“迎曹”就是迎接曹操,他不好意思说“投降”,而是说“迎接”。张昭说出“迎曹”的三条理由:一是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伐我们,如果抗拒就是抗拒朝廷,政治上输理;二是我们的东吴历来是靠长江天险来拒敌,现在曹操有水军八十万,长江天险已经和我们共同享有了。第三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太大,所以“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张昭发言后,有不少人附和,会场上投降派的言论占了上风。孙权不讲话不表态,会议气氛很尴尬。一会儿,孙权起身上厕所,一个名叫鲁肃的大臣紧随其后,孙权知道他有话要说,就拉着他的手问:“卿欲何言?”鲁肃只是三言两语,就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鲁肃从利害关系的角度这么说:“刚才张昭等人的意见那是误导将军您。他们都是从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你想想看,如果投降,曹操总会给张昭和我们这些人一点小官做做,而您怎么摆?”鲁肃还建议将出使在外的周瑜召回来开会再议。在第二次“内阁会议”上,周瑜首先发言,讲出了极为精彩极有见地的话。全文如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3-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舎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周瑜时年36岁,从这番宏论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极有胆识极有智慧的英姿勃发的青年将领形象。周瑜讲话中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给曹操从政治上定性:“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抗拒“汉贼”正是为朝廷“除残去秽”,名正言顺。二是分析己方的优势: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等。三是分析敌方的短处:A曹操后方不安宁,有后顾之忧;B曹军是北方人,习惯陆上作战,不习惯水上作战;C时近寒冬,曹军粮草供应困难;D曹军从北方远涉江南,不服水土,容易生病,影响战斗力。这些都是兵家大忌。四是自告奋勇地地请命“领兵数万,进住夏口,保卫将军破之。”“站着说话不腰疼”,空发议论不稀奇。周瑜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但有见识,而且有担当。大敌当前,他勇于为国分忧挑重担。周瑜的这番话说到了孙权的心里,孙权当场表态:我和曹操老贼势不两立,你的话正符合我的心思,这是老天把你赐给我的啊。说着,抽出佩剑斩掉面前桌子的一个角,对众人说:“谁敢再说投降曹操,他的下场和这桌子一样!”-4-这就是历史上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前东吴两场重要的会议,是决定东吴国运的会议,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会议。接下来吴国和蜀国联盟共拒曹操,吴国拜周瑜为大都督统筹指挥这场战役,周瑜和诸葛亮共同筹划火烧赤壁的奇谋。这场战役,最终是吴蜀以弱胜强,打败了曹魏,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2013年10月10日
本文标题:曹操的战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6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