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张家港市沙洲小学殷娟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多媒体)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合理、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下面就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较为粗浅的看法。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电教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任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电教手段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在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地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学完了“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实践课,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一周的温度进行记录,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分别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反馈时,屏幕上展示收集的数据及制表和制图的过程,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最正确、合理的应该是折线统计图,制成条形统计图不妥。同时,再把学生自制的折线统计图在投影上反馈,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足之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再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课时,为了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师需要演示操作:把园柱体进行分割,拼插成长方体,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也是底面积×高,再由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推导得:V=πrrh。那么,在学生分小组操作完后,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弥补了用板书无法完成的遗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性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人机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中,对圆柱体是如何形成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沿着它的一边旋转,扫过的面形成阴影,旋转一周,屏幕上便出现一个圆柱体;圆锥体的形成则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这样,学生对知识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小时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如:“角的度量”中,直接把一个稍大的透明塑料量角器放在投影仪上量角,从屏幕上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同样,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度量的方法,也只要让他们把自己操作的过程通过投影来展示、交流及反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目标中,有一条是这样的: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自由地发挥个性。这样的课堂能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如在一堂课的巩固练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要求不同的题目,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正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小学数学电教探索2009-3-9上午08:14:47阅读297次小学数学电教探索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与形象,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接触抽象的逻辑知识,电教媒体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这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如今,大部分学校都配有网络资源,如果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在数学中的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参与,不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有利于因材施教,还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电教媒体。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年龄的学生,对电教要求各不相同。根据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们要合理运用电教,以多种方式向导学生提供刺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一些形象的图表、关键的词、符号等展现给学生,引起有效的注意。低年级儿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以动作为主,还要注意色彩鲜艳,重点突出。如在“倍”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逛动物园”,画面上可爱的小动物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数、算、说,得到了:猴子和大象比,大象有2只,猴子有5个2只,所以猴子的只数是大象的5倍……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勇跃发言。教师结合图形、数字、动画及声音等,以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深化,正如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中、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和有意记忆的能力有所增强,不再满足于仅提供形象直观的动态材料,要增加诱导的图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先让学生猜一猜:屏幕上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三个面积相等),问学生哪个面积最大?让学生先讨论,然后用“等积变形”的分析推理方法,通过割、移、拼的过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学生梯形面积计算时,电脑屏幕展现(1)拼: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比一比,得出梯形面积可以有(上底+下底)×高÷2计算。(2)割拼:把梯形沿两腰的中点割,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上底+下底)×(h÷2)。(3)剪、移、拼,把梯形沿一个底点至这个顶点所对腰的中点剪开,然后旋转,移动,拼成一个三角形,,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可以用(上底+下底)×高÷2。在电脑屏幕上割、剪、移动、拼,把这过程展现在学生在眼前,激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思维得到启发,学生在感受、体验、搜索中学生知识,促进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兴趣的培养,营造创新的氛围。由此可见,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理解的坡度,难点得以突破,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兴趣。二、使用电教媒体必须与教师的“导”密切配合电教媒体再先进,本领再强,也不能替代人类大脑的思维,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媒体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科学利用电教媒体这一“桥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指导、辅导,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进行调控。使用电教媒体时,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促进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时,屏幕上出现平行四边行,引导学生说出它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时,使平行四边形的角变为直角,问变成什么图形?特征、面积计算公式等。又把长方形的一边缩短时,变成什么图形?梯形的上底变零时怎样等等。通过电教手段的排列、组合、运动、演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上几种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数学宝库。三、电教媒体运用要适当,讲求实效1、我们必须明确电教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宜用时则不要用,宜不用时则不多用。学生具备相应经验与感性知识则不用。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或虽有一些经验,但有错误时,合理使用电教,就能起到不到渠成的好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顾教学内容,盲目地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认为一堂课电教用得越多越好,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电教而电教,就会适得其反。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媒体的特点和作用,精心选择,综合运用,克服形式主义,将电教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切课中,先让学生看一看墨水瓶、魔方玩具、牙膏盒等实物,说一说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长方体或正主体,摸一摸长方体的实物,并数一数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动手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等,还指导学生用小刀切出面、棱、顶点,又演示了长方体相对的棱(或相对的面)颜色相同,并让它们重合后又回到原位,引导观察、比较得出相对棱的长度等。将电脑演示与动手实验等有机结合,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从而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2、电教媒体的要适时使用。在某一时间、某一环节的不同处理,效果截然不同。出现过早,学生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知识掌握不了。出现过迟,不利于充分展示知识形成过程,辅助功能下降,因此而把握住使用的最佳时机,合理选取切入点,才能使电教媒体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国内外一些专家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口号,这就要求教师能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发挥其信息容量大、转换方便,反馈快捷的功能,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达到平时教学所不能达到独特功能。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电教媒体与数学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二、激
本文标题: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6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