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曹操短歌行创作年代与主题辨析谢有斌
-1-曹操《短歌行》创作年代与主题辨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新营中学谢有斌-2-内容提要: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诗作全部是乐府歌辞,《短歌行》为其代表作,堪称“建安风骨”的典范。关于该诗的创作年代及主题历来争议颇多。笔者从历史角度、作品本身及作者生活经历、创作道路、世界观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学界诸代表性说法进行辨析,认为该诗创作于赤壁大战之后的两年内,表达了诗人渴望贤才辅佐,以实现其“天下归心”政治理想的远大抱负和强烈愿望。关键词:“建安风骨”、赤壁之战、贤才辅佐、“天下归心”-3-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正如史学家所说,他“御军卅馀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其诗全部是乐府歌辞。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乐府古题,却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①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②作为表现曹操雄心大志和顽强进取精神的《短歌行》就更不例外。对于这首名作,学界关注颇多,但直到现在,在其创作年代、主题思想等的认识上仍有较多分歧,本文拟对此略作讨论,以求教于方家。(一)创作年代考辨《短歌行》作于何时,当时诗人所处的历史条件是怎样的呢?涂光社先生提出:“此诗作于何时,无法确指,从诗的内容上看,前面有‘去日苦多’的感慨,后面以周公自比,以实现‘天下归心’为己任,显然是曹操掌权,事业颇具规模之后所作。”③从涂先生所说可知,诗作没有注明写作年代。作为戎马生涯的诗人来说,这不算什么大事,我们不必去迁就,而作为后学研究者来说,这种依据诗文内容推测诗歌创作大致年代的作法算是比较实际而中肯的,但应慎之又慎。如果我们对涂先生的话稍作推敲,这种说法似乎显得比较笼统。翻开历史看看,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刘协幸许都之后,实际上已掌握了汉室大权,说事业的规模,消灭二袁,北定辽东,可谓“颇具规模”;建安十二年,曹操根据地已从衮州扩大到豫、徐、司隶、冀、青、幽、并等州,控制了黄河流域,事业之“规模”可谓空前;公元208年11月,曹操亲率大军攻取荆州,追击刘备,并威胁孙权,事-4-业亦可谓“颇具规模”;赤壁大战事后,曹操虽败北,但仍具有半壁江山,权利可及人主,事业之“规模”胜过孙刘。故此,涂先生的说法有很多可能,令读者费解。陈玉刚先生提出:“此诗是作者在赤壁大战时舟中所作,表现了诗人把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④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这一情节的翻版。虽然《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材料,在民间传说以及讲史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大体上符合历史事实,但有不少虚构成分,因而章学诚称它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⑤并批评它“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淆乱”,⑥就是因为把它当成历史书的缘故。“作于舟中”一说,史料并无确凿记载。我认为,这种将小说的情节与正史事实等同的说法未免太过轻率。沈克勇先生提出:“《短歌行》作于建安十五年,也就是赤壁大战后的第二年。”⑦我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回顾赤壁大溃败以及战后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毫无疑问,赤壁惨败这一现实给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打击是十分沉重的。曹操很懂得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反思人才问题。赤壁大战后,他曾致函荀彧,表达对郭嘉的怀念之情。“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⑧心中讲道,郭嘉生前对政治军事的见解远远超过一般-5-人,其首先平定荆州的建议是正确的,自己也采纳了。但是,郭嘉说荆州是烈性传染病疫区的意见却未引起自己的重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郭嘉以忠诚之心对待上级,立功尽职,怎不令人追念痛惜!曹操还说:“若郭奉孝健在,也不会使我遭此大败”,⑨认为郭嘉若不早亡,他就不会在攻占荆州之后,进兵江东,在巴丘一带为“大疫”所困而被迫退回北方。据此,曹操对“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古训深有体会,倍感高水平人才辅佐的可贵。于是曹操渴望有像郭嘉一样的大批贤才加盟,帮助他统一大业,这样就产生了《短歌行》这篇表现他渴望贤才辅佐,像文王一样完成统一大业,实现雄心大志的壮丽诗篇。嗣后,又连续发布了《求贤令》、《欶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无拘品行令》。这些事实证明,曹操把赤壁之败的原因,归结为失去“贤才”辅佐。从诗的内容看是诗人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之后,用艺术的形式总结经验。即雄心受挫,求贤不得,“忧思难忘”而作。而这个巨大的挫折在曹氏的政治生涯中非赤壁之败莫属。据此,我比较倾向于沈先生的说法。对于《短歌行》的创作年代,张济生先生在其《曹操全传》中写到:“曹操最初仅有一小块衮州根据地,兵微将寡,败多胜少。他开始物色人才,打破门第观念,提拔重用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武士。因为这些人在权利再分配的斗争中朝气蓬勃,富于进取精神。于是,各类人才源源而来,队伍逐渐壮大,到建安十二年,根据地从衮州扩大到豫、徐、司隶、冀、青、幽、并等州,控制了黄河流域,事业处于巅峰状态。……建安十五年,曹操南征失利,总结教训,尤其认真-6-反思人才问题……”接下来张先生从曹操致函荀彧,表达对郭嘉的怀念之情和对人才问题的热切关注出发指出,《短歌行》即反映了这种感情与思考,然后联系“求才三令”的发布时间是建安十五年,他由此断定《短歌行》的创作年代在建安十四年至十五年之间。这与笔者的看法较为一致的。因此,我认为,《短歌行》的创作年代应在赤壁大战后两年内。(二)作品主题论析关于《短歌行》的主题,清人沈德潜认为:“言当及时行乐也”,⑩我认为这是皮相之见。因为它以偏概全,片面地认为诗作反映的就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消极情调,抹煞了诗文真正隐含着的积极意义。我们仔细阅读《短歌行》,就会感到全诗的格调慷慨高昂,充满着杰出的政治家所特有的以“忧思”为内容的使命感。可以说“忧思”“是全诗的主旋律”,这与诗人败于赤壁,事业受挫,却没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招揽贤才,励精图治的所作所为相一致。顺着这个旋律,深切体验诗人“忧思”的真正内涵,那么,《短歌行》积极的主题思想就容易理解了。《短歌行》分为八解,现将思想内容诸解简析如下,以明主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发诗人对人生苦短、时光流逝、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即人生能有多少岁月?“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既然时光易逝,岁月匆匆,理应慷慨高歌才对,然而诗人却“忧思难忘”。那么,用什么来排解诗人心中的“忧思”呢?“唯有杜康”!这只不过是诗人-7-暂时的“浇愁”手段而已,可见诗人心灵深处的真正的“忧思”用“杜康”是永难“解忧”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此两句诗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说的是少女思念情郎的痴情痴景。借用成句的用意形象地表明诗人的真情所在。“忧思”者为谁?“但为君故”,君子若何?“青青子衿”。试想:诗人对贤才的思念如同少女对情郎的渴慕一般,真可谓“忧思”至深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至此,诗人仿佛又醉意朦胧,随即进入幻觉,似乎已得“嘉宾”,隆重地宴请他们。但是,诗人毕竟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不会肆意酗酒,沉醉如泥方始作罢。若果如此,岂不与曹操的气度相悖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幻觉过后,诗人理想的“青青子衿”如今又在哪里呢?是啊,“贤才”似“明月”何时才能得到呢?故“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尽管如此,诗人说什么也不善罢甘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即使是“贤才”如“明月”可望而不可即,但诗人还是继续幻想着和贤者们在一起时的美好和谐的时光。纵观曹操众谋士,郭嘉可称得上是年轻而有为者,前文已提到了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他人无法替代的地位。这里再来看看史料,郭嘉“申通算略,达于事情”,⑪为曹操擒杀吕布、消灭袁氏集团和平定乌桓作出过重大贡献。为了巩固在河北的统治,他又向曹操建议“多辟召青、翼、幽、并知名人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8-⑫郭嘉病故之后,曹操上表献帝,为他请功。往昔,郭嘉随曹操征战,“形同骑乘,坐共帏席。”⑬每逢论军政之事,他都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高明的谋略,常与曹操所想完全吻合。郭嘉初次与曹操见面,一番长谈之后,曹操就指着郭嘉对别人说:“能使我成就大业者,必是此人!”⑭曹操对英年早逝的郭嘉十分痛惜,两次致函荀彧,表示深切的悼念,追谥为“贞侯”,让其子郭奕袭爵洧阳侯。⑮可见,诗人心目中的贤才至少可以说如郭嘉一般“有治国用兵之术”。⑯无疑,这里也同时写出了诗人对郭嘉这类英才深沉的“忧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里诗人将幻视觉的观察点又移向空中,将“英才”比作“乌鹊”并设身处地为“贤才”们的徘徊处境而担忧。面对军阀倾轧的混乱局面,芸芸众生之中究竟何人可称得上是“明主”,使得那些贤才们能安全而尽力地发挥自身的才能为朝政效力呢?“贤才”既是“乌鹊”则“明主”即枝叶茂盛的参天大树。顺理成章,“月明星稀”之夜,究竟“何枝可依”呢?“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诗人在替“贤才”们着想之后,虽没有明示自己就是“明主”,但却引述《管子·形势解》中的句意和《史记》中记载周公爱才的故事。以周公自比,表明求贤建业的宏愿。以上八解诗句,每两解为一组意象,表达一层意思,故可分为四层。整个内容以“忧”为中心,实际上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所“忧”者为何;二是“何以解忧。”-9-“忧”者为何?曰:“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即岁月流逝,功业未就。“何以解忧?”这个问题诗文中现成答案是“唯有杜康”。这当然不是诗人的真情所在,诗人的“解忧”之法不是得“酒”而是得“人”。“青青子衿”是他心目中急欲得到的“贤才”形象;“呦呦鹿鸣”句颇似蒙太奇手法,幻想已得“嘉宾”,隆重宴请他们时的热闹场面;“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句,又使他从幻觉中回到现实,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贤才”似空中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即便如此,诗人还是继续幻想着和那些远道而来的贤才们开怀畅饮,契合谈心的美好时刻。“月明星稀”、“山不厌高”句则从贤才和诗人本身两个角度着笔,写他设身处地为贤才们“何枝可依”的徘徊犹豫处境深为担忧,并以自身广揽贤才的气度和决心再次呼唤贤才们的到来,以共力实现统一大业。张济先生在谈到《短歌行》的思想内容时讲到:“前面4句,慨叹人生苦短、事业难竟,欲以杜康酒冲淡那不易排解的忧思。下面4句,写对贤才的渴望,表示将给贤才很高的礼遇。再4句,想象在月明如昼的夜晚与贤才一起饮宴,畅叙旧谊,融洽无间。最后4句,先写眼前景物,表面说乌鹊绕树而飞,实际以‘良禽择木而栖’喻‘贤才应择主而事’,后自陈有高山大海之量和周公谦逊待士之心,暗示贤才应齐集“曹”字旗下,为统一事业建功。”⑰这种分析切中要害,把握住了作品的写作意图。要之,渴望贤才的辅佐,以达到“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不仅是-10-诗人“解忧”的良方,也构成了《短歌行》积极的主题思想。因此,研读《短歌行》我们会品味出全诗在深沉的“忧思”之中激荡着一股强有力的慷慨激昂的情绪;可以感觉到诗人在混乱的时代实现理想的艰难和信心的坚定。全诗经过几个低昂回旋的沉吟,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综上,我认为《短歌行》创作于赤壁大战事后的两年内,它是曹操这个乱世英雄一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之艺术表现。诗文典型地采用了古乐府旧题来写时事,其作法正暗合了白居易所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⑱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精神。全诗感慨人生,抒发胸臆;思想深刻、气魄宏伟;慷慨悲壮,苍劲雄浑。不愧为曹操乐府诗歌之代表,“建安风骨”之典范。-11-(说明:曹操《短歌行》有二:其一《对酒当歌》;其二《周西伯昌》。本文指其一。)注释:①引自《汉书·艺文志》。②清方东树语。③转引自《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译注讲析》,中国古代文学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37至38
本文标题:曹操短歌行创作年代与主题辨析谢有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6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