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4篇短期中的经济第13章总供给在本章,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总供给,并展开解释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和斜率的理论。在长期,价格有伸缩性,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影响物价水平,但经济的产出仍然保持在其自然率上。与此相反,在短期,价格或工资是黏性的,总供给不是垂直的。在第9章,我们通过把短期总供给曲线画为一条水平线而采用了一个关于价格黏性的简化观点,表示了所有价格都固定的极端情况。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加强对短期总供给的这种理解。经济学家对什么引起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有一些共同的命题,而且都得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个共同的结论。§13.1三种总供给模型黏性工资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黏性价格模型短期总供给方程式:Y=Y0+(P-Pe),0式中,Y为产出;Y0为自然产出率;P为物价水平;而Pe为预期的物价水平。参数表示,产出对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的反应有多大。或P=1/(Y-Y0)+Pe1/是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每个模型告诉我们:书上325页。一、黏性工资模型在许多行业,名义工资由长期合约确定,因此当经济状况变动时,工资不能迅速调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中名义工资是黏性的。1、当名义工资黏住时,物价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使劳动变得更便宜;2、较低的实际工资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劳动;3、雇用的额外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出。工人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和他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Pe确定名义工资W。他们确定的名义工资是:W=×Pe名义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的物价水平(W被认为是不变的)W/P=×(Pe/P)实际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的物价水平/实际物价水平)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物价水平时,实际工资低于其目标;而当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实际工资高于其目标。劳动的需求来源于企业,取决于实际工资:L=Ld(W/P)产出由生产函数决定:Y=F(L)由于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的变动使实际工资背离目标实际工资。总供给曲线可以写为:Y=Y0+(P-Pe)当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背离时,产出发生变化,产出与其自然率水平背离。收入,产出,Y实际工资,W/P物价水平,PL1L2Y1Y=F(L)L=Ld(W/P)W/P1P2Y=Y0+(P-Pe)Y2(a)劳动需求(b)生产函数(c)总供给黏性工资模型L2L1Y2Y1P13、这增加了就业1、物价水平上升收入,产出,Y劳动,LW/P2劳动,L2、使一个既定名义工资时的实际工资下降4、和产出5、以及收入6、总供给曲线总结了这些变动二、黏性价格模型黏性价格模型强调了企业不能迅速地根据需求变动调整它们索取的价格。因为有时价格是由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合约决定的;一些价格有黏性是因为市场的构成方式:一旦企业印制并分发了它的目录或价格单,改变价格是有成本的。考虑一个典型企业所面临的定价决策。企业的合意价格取决于两个宏观变量:物价总水平P总收入水平Y企业的合意价格写为:p=P+a(Y-Y0)见书上326页一些企业价格有伸缩性:它们总是根据上式来确定其价格。另一些企业的价格是黏性的:它们根据自己预期的经济状况事先宣布自己的价格。价格是黏性的企业根据下式确定价格:p=Pe+a(Ye-Y0e)假设Ye=Y0e则:p=Pe现在来看,如果s是价格为黏性的企业所占的比例,1-s是价格有伸缩性的企业的比例,那么,物价总水平是:P=sPe+(1-s)[P+a(Y-Y0)]推得:sP=sPe+(1-s)[a(Y-Y0)]即:P=Pe+[(1-s)a/s](Y-Y0)]可以把这个式子中的两项解释如下:高的预期物价水平Pe导致高的实际物价水平P。当产出高时,对产品的需求也高,实际物价水平P也就高。经过代数式整理可以把这个总定价方程式变为更加熟悉的形式:Y=Y0+(P-Pe)式中,=s/[(1-s)a]和其他模型一样,价格黏性模型说明了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和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是正相关的。三、不完全信息模型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第二种解释被称为不完全信息模型。因为对价格暂时的错觉当物价水平发生了未预期到的上升时,经济中所有供给者都观察到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价格的上升。他们都理性而错误地推断,他们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并生产得更多。不完全信息模型说明,当实际物价超过预期物价时,供给者增加其产出。该模型同样意味着现在众所周知的总供给曲线。Y=Y0+(P-Pe)四、总结与含义第一个模型假设名义工资是黏性的;第二个模型假设价格是黏性的;第三个模型假设有关价格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所有模型都可以概括为下式:Y=Y0+(P-Pe)这个式子说明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是和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相关的要注意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一个给定的预期Pe画出的,Pe的变动将使该曲线移动。见下图。物价水平,P收入,产出,YY0长期总供给短期总供给PPeP=PePPeY=Y0+(P-Pe)物价水平,P收入,产出,YY1=Y3=Y0P3=P3eP2P1=P1e=P2eAS2AS1AD2AD1CAY2B短期产出波动短期物价水平上升长期物价水平上升经济开始时处于长期均衡,点A。当总需求出现未预期到的增加时,物价水平从P1上升到P2。由于物价水平P2高于预期的物价水平P2e,随着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从点A变动到点B,产出暂时增加到高于自然率。在长期,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到P3e,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经济回到新的长期均衡,点C,这时产出回到其自然率。结论:从点A到点B的变动在这里代表了短期的非中性,而从点A到点C代表了长期货币中性。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是提高了物价水平。Jian330页最下面一段。§13.2通货膨胀、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经济政策的两个目标: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菲利普斯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反映:当决策者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运动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反方向变动。一、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1、菲利普斯曲线的现代形式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三种力量:预期的通货膨胀;失业与自然率的背离,被称为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这三种力量可以用下式表述:=e-(u-un)+v通货膨胀=预期的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2、可以用总供给方程式推导出来:由Y=Y0+(P-Pe)得到P=Pe+(1/)(Y-Y0)然后用三个步骤:第一,在方程式右边加上一项供给冲击v,代表改变物价水平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外生事件。P=Pe+(1/)(Y-Y0)+v第二,为了从物价水平转变到通货膨胀率,两边减去上一年的物价水平P-1(P-P-1)=(Pe-P-1)+(1/)(Y-Y0)+v=e+(1/)(Y-Y0)+v第三,失业与GDP的负相关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见226-227页失业率的变动=-0.5·(实际GDP增长率-潜在GDP增长率)奥肯定律的一种形式说明了产出与其自然率的背离和失业与其自然率的背离负相关。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写为:(1/)(Y-Y0)=-(u-un)所以,=e-(u-un)+v因此,我们就可以从总供给方程式中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和短期总供给方程式在本质上代表了同样的宏观经济思想。根据短期总供给方程式,产出与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相关。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失业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的变动相关。二、适应性预期与通货膨胀惯性人们根据最近观察到的通货膨胀来形成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这种假设被称为适应性预期。e=-1=-1-(u-un)+v这种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第一项-1意味着通货膨胀有惯性。在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中,通货膨胀惯性是用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持续向上移动来解释的。书上334页三、通货膨胀上升与下降的两个原因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的第二项与第三项表示可以改变通货膨胀率的两种力量。第二项(u-un)表示周期性失业——失业对其自然率的背离——对通货膨胀施加向上或向下的压力。低失业率向上拉动了通货膨胀率。这被称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高失业把通货膨胀率拉下。第三项v表示通货膨胀也会由于供给冲击而上升或下降。这被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四、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取舍关系在任何时候,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供给冲击都是决策者无法直接控制的。然而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总需求来改变产出、失业和通货膨胀。决策者可以扩大总需求来降低失业并提高通货膨胀。或者决策者也可以压低总需求来提高失业并降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失业,uune+v1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当预期通货膨胀更高时,该曲线更高。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取舍关系变得更不利了。通货膨胀,失业,uun短期取舍关系的移动低通货膨胀预期高通货膨胀预期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与政策的取舍在长期中,失业回到其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取舍关系。五、反通货膨胀与牺牲率及反通涨的两种方式降低通货膨胀要求有一个高失业和低产出。牺牲率是指通货膨胀每减少1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的实际GDP的百分比。一般典型的估算基本在5%左右。而奥肯定律告诉我们失业率变动1个百分点时GDP将会有2个百分点的变动。所以,通货膨胀降低1个百分点要求周期性失业提高约2.5个百分点。通货膨胀降低4个百分点就要求牺牲一年GDP的20%。或者说,通货膨胀的这种降低要求周期性失业增加10个百分点。反通涨的两种方式:迅速的反通货膨胀将在2年中每年减少产出10%,这有时被称为通货膨胀的冷火鸡解决方法。温和的反通货膨胀在4年中每年减少产出5%。甚至在10年中每年使产出降低2%。
本文标题:曼昆第13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6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