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说明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的浪潮,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越来越受到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经济的蓬勃发展,使重庆需要更好的城市形象来反映其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地位。渝中半岛是重庆城市形象的窗口,如何体现重庆的经济地位和独特的山水形态,成为本次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的重心。第一章设计理念1.1概念重庆渝中半岛面向新世纪的关键词:“人与自然”、“国际化”和“文脉”。关键词:“人与自然”城市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创造适合人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空间对于新重庆市和新渝中半岛显得尤其重要。渝中半岛两江环绕,山形跌宕,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特征。保护好自然的山水形态,体现“山中见城”的形象与创造人居住的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新渝中半岛是我们创意的出发点。关键词:“国际化”渝中半岛是重庆城市和经济建设的窗口,也是重庆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空间平台。新渝中半岛是重庆的中央商务区,重庆的文化、商贸、政治中心,更是重庆向世界展示新重庆经济、文化的舞台。关键词:“文脉”渝中半岛是重庆城市的发祥地,尤其是近现代重庆城的兴旺、发展给渝中半岛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寻找、继承和发扬古重庆的城市文脉是本次形象设计创意的重要原则。1.2总体构思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同时,也力争树立国际城市的形象,向世人展现巨大山城、江城独具特色的魅力。渝中半岛承载了重庆的过去和现在,并将成就重庆的未来。它集中体现了重庆作为大都市和山水园林城市的所有特点。本设计方案的创意是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自然生态以及已形成的特有形态出发,创建一个城市生活同生态环境相平衡的大都市中心区形象,在保持城市历史文脉延续性的同时,更新港口及火车站空间,创造亲切宜人的滨水空间,增强城市的亲水性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突出做为地区中心城市形象。充分结合地形,重塑独具特色的山城人居环境。因此,我们结合渝中半岛山脊线和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的城市空间认知习惯,设置了巨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将整个半岛分为上、下半城。上半城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和朝天门景观区。下半城为大礼堂文化区和菜园坝滨水区,共同构成城市形象的五大景观片区。做为山地城市,大规模的森林公园不仅是恢复生态的重要起源和发生地,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这种自然媒介的串联和分割,平衡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大都市给人带来的紧张、压抑和迷失感,重塑山城特有的生态形象。做为滨水城市,新方案通过对朝天门港区环境改造和形象设计,展现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形象。更新菜园坝火车站,将其开辟为一处集演艺、博览、科技和会展功能为一体的滨江休闲区。CBD历来是城市形象的集中表现,新方案通过建设统领全局的标志性建筑物,整备解放碑中心区的空间格局,体现大都市的风彩。在大礼堂片区,除了设计联系滨水区的休闲街和金融街外,围绕大礼堂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居住大社区。新方案将给重庆带来一条壮观的城市轮廓线,充满活力的滨水区以及一个体现重庆山雄、水秀、城美、人杰的都市核心,真可谓:四面青山里,两江碧水流,花环树绕中,鳞次见重楼。1.3设计意向1.3.1朝天扬帆:朝天门是重庆的水上门户,历来为西南冲五路、遥牵荆楚的重地,亦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首要之地。本设计方案取意江河源起的码头文化,展拓广场空间,结合原有客运中心,采用桅杆张拉结构,配以白色膜材,建立游客中心,寓意扬帆远航,两旁至江边开辟滨江绿化休闲区,烘托熠熠生辉的帆影,体现中国最年轻直辖市扬帆起航,走向未来的城市精神。1.3.2金街十字:重庆人的一天是从街道开始的,上上下下的街道织成了重庆城。古人在山上建城,并结合地形修筑了城墙,街道和城门便成为人们的界定城市空间的重要参照。因解放碑地区地势平坦,原来街道已形成一个网格结构,做为市中心,十字型的解放碑步行街是整个街区的骨干,本次设计又顺应自然地势在邻近商业区肌理加入一个与原网格形成20度角的新网格结构,并延伸至七星岗,在较场口处形成楔形导引绿地,敞向长江和南岸。一个曲尺形带状绿树轴线贯穿新旧两个街区网格并连接楔形导引绿地。街区边缘和金街十字相交处设计了四组建筑,分别寓意双喜重庆、国泰民安、万家欢乐、春风得意,成为街区新的空间识别元素。双喜重庆为两栋200米高塔楼,是统帅整个CBD的标志性建筑,寓意重庆在直辖和西部大开发中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西部中心城市,其下通过阶梯绿廊在古城的太平门附近形成太平盛世广场。CBD边缘的森林绿带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直接引入城市中央森林公园,两侧为沿江配套建设的滨江居住单元模块(新与旧建筑叠合的模块秩序)。1.3.3文化宝盆:在围绕重庆标志建筑——人民大礼堂所形成的下半城盆状空间中,本方案设计了休闲街和金融街将三峡博物馆、重庆美术馆、山城影音中心、体育中心、图书馆和自然博物馆串联成一个整体,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聚宝盆。在这些文化设施的周围,将结合山地城市特色打造顺山迭落、花丛掩映、飞瀑流泉的人居大社区。1.3.4字水宵灯:菜园坝是重庆城最具亲水性的地区。本设计方案结合重庆火车站的建设,将菜园坝火车站功能移至北站,更新菜园坝地区为城市滨水发展区,充分利用其空间开敞、场地平坦的特点,塑造城市滨水形象,开辟演艺、会展、博览及科技活动中心,满足大型公共交流活动的要求。同时,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高峡出平湖,每当夜幕降临,灯光映入水中,一展古人“字水宵灯”的美景。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注:字水宵灯,巴渝十二景之一,因半岛两江环绕象巴字,故称字水。)1.3.5重庆森林:渝中半岛有一条明显的山脊线贯入城中,本次设计结合这条脊线开辟城市森林公园,意在体现重庆山雄、林茂、水美的自然特征。这条山脊线由西向东起于佛图关,经鹅岭、枇杷山,止于七星岗的打枪坝,森林向北延伸至黄花园南桥头,向南伸至长江大桥北桥头,使两江大桥位于森林两端,余脉向东经双喜重庆双塔至朝天门。开辟森林公园不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游憩的场所,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味。第二章城市形象构成2.1功能布局重庆人习惯将渝中半岛概括为“上半城”与“下半城”。“上半城”是根据地形,将以解放碑为中心的1.7平方公里高台地概括而成。“下半城”则是对上清寺、大溪沟及两江沿岸地势较低地区的统称。本次形象设计,我们按照上、下半城的重庆概念,依据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清理、调整,进一步强化上、下半城的不同功能。“上半城”,即解放碑——小什字地区,是重庆的商贸中心。本次城市设计方案进一步强化了该地区的商贸功能,同时按照中央商务区的功能要求,增加商务办公和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下半城”即上清寺、大溪沟及两江沿岸地区,以文化、艺术和行政为中心。布置居住用地及配套设施在上、下半城之间。利用地形,将峨岭公园的山顶绿化沿两路口崖线延伸到石板坡,并通过石板坡与黄花园的坡谷地将渝中半岛分为东西两个大片,形成中央森林公园。2.2形象构成2.2.1中央商务区2.2.2滨水地带及亲水区2.2.3天际轮廓线2.2.4绿化及开敞空间2.2.5城市文化、体育及居住区第三章中央商务区的城市设计中央商务区的区域是从七星岗的通远门——解放碑——小什字地区,总用地1.7平方公里。新的中央商务区具有商务、商业、文化、娱乐和居住等多种功能,是高度复合化的区域,是24小时发送新信息的交流活动场所。新中央商务区创造空间的主要概念是:3.1调整、寻序:即对现状建筑空间进行分析,寻找建筑组合的秩序,对严重影响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观的建筑进行调整。3.2强化景观轴线。3.3创建城市地标空间。3.4强调人行优先的原则,创建商业步行区。3.5多种方式的交通系统引入中央商务区。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3.1调整、寻序新中央商务区对现状分析、抽象、概括后,将解放碑地区的道路交通网络概括为两个网络的叠加。叠加后现状的大部份高层建筑均可统一在新的网络系统中,通过增加新的建筑使解放碑地区的建筑产生强烈的秩序感,从而使中央商务区的空间标志性更加强烈,令人过目不忘。3.2强化景观轴线解放碑碑体向东南和西南有两条接近垂直的景观视线通廊。东南向的视线通廊可看南山风景区和长江,向西南可看南坪商业区和长江滨江风景线。向北规划两条转折通江走廊,分别在临江门和洪崖洞设计观江平台,使金街十字从东、南、北三个方向都能看山看水。新增加的高层建筑沿两条轴线对称布置,并辅以树阵,丰富空间层次。3.3创建城市地标空间新中央商务区的高层建筑由两栋66层的超高建筑统领,在两栋超高层建筑前解放碑大十字短轴上和罗汉寺解放碑长轴北端形成两组高层建筑群,并在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主入口临江门和较场口对面形成高层建筑背景,突出了中央商务区的国际化模式,赋予了独特的地标空间特点。3.4强化人行优先的原则,塑造商业步行区以现有的解放碑商业步行十字街为核心,沿规划路网向外扩大两个街区,形成纯步行的商业步行区。同时利用解放碑地区现有的人防设施沿两条十字大街规划地下商业步行街,通过与现状建筑地下商业设施和轨道交通站点的连接,形成地下商业步行网络。在现状步行街上设置地上、地下出入口,地下部分可与下半城的十八梯、人民公园、临江门和洪崖洞的公共开敞空间联络。同时结合灯饰工程及地下步行街出入口灯饰广场,形成解放碑步行中心广场金碧辉煌、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3.5多种交通形式的引入高层高密度的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是人流集中的场所,为了加速疏散中心区的人流,必须引入多种交通形式,包括轻轨系统、地下铁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和过江索道。在解放碑地区周边设置地下停车场和公交车站、地下铁站和轻轨车站,保证各种交通系统的换乘和转换。第四章沿江水际线及亲水空间的塑造沿江水际线的岸线重新进行分配,适当减少朝天门客运港口的码头数量,增加城市生活岸线,丰富两江的景观资源。沿两江滨江路纵深地带安排居住建筑,居住建筑的模块与城市绿地间插排列,城市绿地沿居住模块楔入城市内部,与中央大绿化相连,同时有利于空气在城市中的流动,对夏季炎热的重庆十分重要。沿江建筑模块由高低错落的建筑组合而成,形成屋顶跌宕起伏,与山形相映成趣。水是生命之源,对水的渴望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因此,亲水空间的选择和创造是沿江水际线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半岛的东部地区,陡削的坡地使人们难以接近两江,而西部的菜元坝一带,地形平坦,紧邻长江,是理想的城市亲水空间。结合重庆城市总体规划,菜元坝铁路客运站的功能将会转移,因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此方案将菜元坝的城市功能调整为博览、娱乐用地,从而得以充分展示重庆的独特风貌,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美好场所。菜元坝亲水区的建筑采用了轻质薄壳屋顶和大跨度的建筑尺度,使整个建筑群既庄重又活泼。波浪形屋顶与贝壳状的水边歌剧院给人以无限遐想。台阶形的岸线处理使人们很容易完成与水的亲近。第五章天际线的塑造渝中半岛中央天际轮廓线是由建筑轮廓线与山脊线共同构成的。天际线由东向西逐渐从建筑轮廓线过渡到自然山脊轮廓线。新渝中半岛在东端强调建筑轮廓线,通过对CBD的重塑,对朝天门港区的重塑,对两江沿岸滨水区建筑的重塑,使渝中半岛的建筑轮廓更具识别性和个性,在渝中半岛西端重在保护现有的峨岭——枇杷山山脊线。“保护”也是一种塑造,两种不同方式的塑造共同打造了渝中半岛独特的天际轮廓线。第六章城市交通系统渝中半岛多种形式交通系统奠定了渝中半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新渝中半岛的交通可以分成三个交通组织区域。通过五横四纵的主要干道系统、轨道交通和步行交通系统将三个区域相互联系起来,解决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第七章生态规划与城市开敞空间在半岛形象设计中,我们提出“绿色围巾”和“都市客厅”概念。渝中半岛现状过密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使整个半岛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和良性发展。设计方案仔细研究了渝中半岛的地形、危旧房分布情况,提出了“绿色围巾”的概念。所谓“绿色围巾”概念,就是在半岛的颈部南北贯穿一条绿色森林带,并沿着半岛中的山脉、崖线穿插在半岛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森林公园。这个森林公园不仅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恢复城市中心的生态环境,还可
本文标题:最新半岛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8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