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浅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浅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孙亥摘要】文章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面临问题出发,列举、分析了新形势下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种有效模式。【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模式【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2-0125-02随着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产生了强劲需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直接原因,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重要使命。就目前来看,不少职业院校规模偏小、教学设施落后、培养模式僵化,无法满足快速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需要。虽然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手段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但要在短时期内实现规模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难度。因此,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因地制宜、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形势下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已成为各类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近年来,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在一些地方,技能人才已出现“断层”。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全国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约1/3,技师、高级技师仅为4%。在上海,2006年一季度招聘高级工的岗位数是求职人数的12倍,而技师招聘岗位的数量竟达到求职人数的20倍。技能人才之“荒”不仅凸显了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知识、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等价值评判的错位,也暴露出我国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已超过2万所,年培训能力近1000万,但真正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仅300所,比重不到2%,数量上处于劣势。在培养方式上,很多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仍然是“闭门造车”,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严重,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很不完善。很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由于受到师资、设备、场地的局限,培训专业、培养模式热衷于“老套路”,对一些新兴的、市场需求量大的培训专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不断变化的培训市场难以适应。如何才能够尽快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区、本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道路已经摆在了广大职业培训工作者面前。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种有效模式作为淮安市职业培训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笔者在从事职业培训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当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之大及要求程度之高。用企业的用人标准来衡量,我们现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严重滞后的。仅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虽然投入了不少资金用于改善培训条件,先后建立了电脑、厨师、电工、电焊工等专业的实训室,但依然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仅仅依靠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个体是难以适应培训需要的,只有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多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局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现阶段,高技能人才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有效模式。(一)“校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即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之间联合办学的模式当前,制约很多高职院校或培训机构发展的最大难题在于个体力量单薄,市场应变能力差,而随着民办职业院校的迅猛发展,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培训专业重叠现象严重。这样既不能达到满足市场需求,迅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相反,恶性的竞争还会大大降低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诚信度,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与其互相视为对手,不如联合起来,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同为职业培训机构,“校校合作”有助于整合培训资源,将现有培训力量得到最大发挥。“校校合作”模式一般用于同一地区的不同院校或培训机构之间,双方或多方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平等对话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分工与职责,或提供师资、或提供场地、或提供设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作的双方并不是竞争者,而是培训的共同参与者,不仅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还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局面。从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校校合作”合作符合发展趋势,劳动保障部门也积极鼓励培训院校之间加强合作。就社会而言,广大高职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规模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才能实现。“校校合作”对迅速打开高技能人才培养困局意义重大。(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即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联合办学的模式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一直被认为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者,也就是所谓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最具有发言权。我们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必须以企业的需求和标准来开展培训工作。“校企合作”的最大优势在于针对性强,贴近实际,一旦成行,就可以极大地解决培训生源问题。以笔者所在的淮安市职业培训中心为例,近年来一直坚持走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联合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路子。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将技能培训工作重点转移到国家及地方紧缺专业上来,围绕淮安地方特色与企业生产实际,重点开展了维修电工、锅炉工、污水处理工、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等工种的高级工、技师培训。此外,我们还采取进企业办班的方法,主动上门,与企业协商高技能人才培养事宜。2004年4月,我们得知上海太平洋化工集团淮安元明粉厂引进新锅炉设备,急需培养操作人员,但由于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参培人员无法脱产上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培训、鉴定均放在企业,既解决了企业职工生产和学习的矛盾,也完成了培训任务,可以说是“校企合作”的成功事例。仅五年时间,我们就与淮安市安邦集团、洪泽热电厂、华能电厂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当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已经被很多培训机构采用。随着各类企业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企业自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愿望空前强烈。采用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可以极大的保证培训质量。(三)“校府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即培训机构或职业院校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合作培训高技能人才的模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企业和学校的事,政府作为推动力量,应该积极发挥“管理者”与“协调者”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的状况下,高技能人才建设牵动全社会的神经,政府部门更应该积极投身到此项工作中来。正如上文所提,目前很多培训机构自身的专业设施量少且简陋,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必须主动出击。政府部门拥有行政资源,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联合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借用权威部门的行政命令,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增加政府对培训的投入,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培训,可以极大缓解培训机构的生存危机。“校府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举办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通过比赛形成重技能、学技能的良好氛围,借此打响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的社会知名度。“校府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条捷径,灵活运用对于培训机构的快速发展大有帮助。当前,我国经济正步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急需造就适应新要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职业培训工作面临着全面发展的黄金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立足现实,丰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规模化培养高级能人才的目标才能够尽快实现。参考文献:[1]参见中国劳动保障网.作者简介:孙亥(1984—),淮安市职业培训中心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及SIYB创业培训。南京:生源层次低培养高技能人才困难发表时间:2005-11-17浏览162次日前,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多家部门与10家技校负责人专题座谈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会技校负责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纷纷表示,培养高技能人才还有不少难度,主要集中在资金投入、师资待遇和政策机制上。报考技校从来都不是首选当前,南京25所技工学校有在校学生3.9万人,占全省139所学校22万在校生的22%左右,就业率高达98%,其中一些机械类专业的就业率达100%,技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南京技师学院副校长任淑说,当前技工学校的招生形势看好,与高就业率有关,同时也与开办学历班有关。技工学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很多生源的层次却是比较低的。很多学生及家长还是看重学历,冲着能拿大专、中专文凭才来报考技工学校的。南京市职教中心负责人也认为,学生及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只有成绩中下流的学生才会报考技工学校,即便这样,他们还是首选那些不需要多动手的专业来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教师待遇明显“低人一等”与会校长们认为,同样是教育,培养的都是人才,却享受着不同的政策和待遇,比人“低一等”,这是当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最根本的难题所在,而技校学生拿不到学历只是其中一个问题的反映。江宁技校孙志忠介绍,一个好的技校老师,必须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教学技艺三者皆有,而目前达到这个水平的老师并不多。他们为鼓励现有教师提升水平,对考上技师的老师奖励2000元,考上高级技师的奖励4000元,期间的培训费、交通费等还都可以报销,目的就是培养并维持住师资队伍在稳定中提升。对此,南京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处刘兴国认为,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少,质量低,待遇差。教学设备大多是“老八代”对技工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江宁技校负责人孙志忠说,与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不一样的是,技工学校更强调动手能力,必须要有正在使用的一流设备作为学习使用设备,否则教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用工需要,还要“回炉”,而这些设备需要花大价钱来投入。南京交通技师学院院长石锐还说,交通技师学院目前作为教学设备的汽车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东风”、“解放”,与目前的汽车市场很不适应。设备、场地等一些硬件条件的限制,最终归结到资金的投入上。如果一个学校只有两三台设备,号称一年培养了两三百个技能人才,那学生的动手能力怎么能“达标”?四大问题阻碍高技能人才培养传统观念亟待变革本文系新华社高管信息供新华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新华网哈尔滨电(记者曹霁阳王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解决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实问题,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但由于缺乏部分后续政策作为支持和保证,企业、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参与热情。有关专家认为,要打破高技能人才瓶颈,应尽快改变传统的技师培养观念,加快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法律规章,并建立企业合作动力机制,让企业、行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四大问题阻碍高技能人才培养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制造、加工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长期形成的传统培养观念,阻碍了技能型人才快速成长的良性环境的形成。由于很多人认为没有十几年或二十几年的实践经验根本培养不出技师,所以人们习惯沿用几十年的传统观念,把技术工人视为技能人才主体队伍,并严格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级别去培养和管理,对现代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认识和基本途径。二是技能人才管理体制不顺。当前实际工作中,很多地方仍旧延续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传统劳动人事制度。大学(含大专)毕业生统归人事部门管理;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就是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如技师、高级技师也被归到工人系列。即使有关部门推出了新技师培养计划,
本文标题:浅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8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