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 最终东莞市石大公路路面大修工程月山1011
1东莞市石大公路路面大修工程月山、红荔及寮部通道施工监测方案1、对本工程项目的理解和分析1.1、工程概况东莞市公路路面大修工程起于莞龙路(S120)与茶山镇环城路平交处,由北向南分布经过茶山、寮步大岭山三镇。终点为石大公路与莞长路(G107)相交处,路线全长27.08公里,属于县道X234的一部分,主要承担过境交通并兼顾城市道路功能。石大公路现有路基路面窄(部分路段仅有双向四车道)、排水不畅、技术标准低,部分路面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路况非常差;全线结构物大部分均为限载20T,部分桥梁有加宽、加固史,个别桥梁结构目前处于临界使用状态,而且道路所经区域已经城镇化,道路两旁商铺林立,平交路口比较多,混合交通严重,极大程度地阻碍了公路交通量的发展,现状路况已无法适应现状交通及未来交通的需要,明显制约、阻碍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了经济正常发展及招商引资的瓶颈。东莞市石大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实施是完善道路功能、优化路网结构的需要,是适应东莞市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茶山、寮步、大岭山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等东莞市中北部镇区的经济同步发展的需要。本次施工监测的通道有三个:分别为:月山、鸿荔及寮步通道。⑴月山通道月山通道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月山村,通道由北向下穿大学路口,经上场路、南至月山大道路口,场地地形较平坦,通道所在处均为现有旧路路基范围。月山通道起于K24+870、止与K26+010,全长1140m。分开口段与闭口段,开口段共700m,其中K24+870~K25+075及K25+765~K26+010为挡土墙+普通路基段;K25+075~K25+200及K25+640~K25+765为开口U型框架结构。闭口段共440m;为封闭形双孔框架结构。闭口段范围设1处天窗段;在里程K25+450处,左右幅均设一处紧急停车道;在里程K25+462.5处在通道中隔墙处设一行车横通道;通道在里程K25+565.7处设排水泵房1座。通道采用明挖法施工,通道基坑的开挖深度一般小于9.5m,泵房水池处约12.5m,基坑深度大于6m时为Ⅰ级基坑,重要系数为1.1;基坑深度小于6m时2为Ⅱ级基坑,重要系数为1.0。基坑周边为旧路基,建筑与管线较多,基坑变形与整体稳定为主要控制因素。整个通道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分两阶段实施,分别为K25+200~K25+375、K25+665~K26+010。第二期分两阶段实施,分别为K24+870~K25+200、K25+375~K25+665。⑵红荔通道红荔通道位于石大公路K14+260m,红荔路与石大路相交处,由下穿石大路口,场地地形较平坦,通道所在处均为现有旧路路基范围。通道起于K0+160、止于K0+450,全长290m。分口段与闭口段,开口段共240m,其中K0+160~K0+210及K0+410~K0+450为挡土墙+普通路基段;K0+210~K0+285及K0+335~K0+410为开口U型矿井结构。闭口段共50m,为封闭单孔框架结构。闭口段范围不设天窗段;通道在里程K0+314.75处设排水泵房1座。通道采用明挖法施工,通道基坑的开挖深度一般小于6m,泵房水池处约为9m,基坑深度大于6m时为Ⅰ级基坑,重要系数为1.1;基坑深度小于6m时为Ⅱ级基坑,重要系数为1.0。基坑周边为旧路基,建筑与管线较多,基坑变形与整体稳定为主要控制因素。整个通道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为一段实施,为K0+310~K0+450、第二期为一阶段实施,为K0+160~K0+310。⑶寮步通道寮步通道位于东莞市寮步镇镇中心,通道由北下穿莞惠路路口,经寮步镇政府前、南至香市路路口,场地地形平坦,通道所在处均为现有旧路路基范围。通道起于K12+798.13,止于K13+780,全长981.87m,分开口段和闭口段,开口段共426.87m,其中K13+610~K13+780为挡土墙+普通路基;K12+848.13~K12+980及K13+485~K13+610为开口U型框架结构。闭口段共555m,为封闭矩形双孔框架结构,闭口范围设1处天窗段;在里程K13+135处,左右幅均一处紧急停车道;在里程K13+147.5处通道中隔墙处设一行车横通道;通道在里程K13+095.7处设排水泵1座。通道采用明挖法施工,通道基坑的开挖深度一般小于10.5m,泵房水池处约13m。3基坑深度大于6m时为Ⅰ级基坑,重要系数为1.1;基坑深度小于6m时为Ⅱ级基坑,重要系数为1.0。基坑周边为旧路基,建筑与管线较多,基坑变形与整体稳定为主要控制因素。1.2、施工监测依据1、国家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2、广东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建筑变形量测规范》(JGJ8-2007);6、《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08-2009);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9、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1.3、施工监测目的在通道施工期间对通道结构工程及施工沿线周围重要地下、地面建(构)筑物、重要管线、地面道路的变形实施监测,为业主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评定通道结构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急施工队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及时、准确地预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其主要目的如下:⑴对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变形和其影响范围内的环境变形、被保护对象的变形以及其它与施工有关的项目或量值进行测量,及时和全面地反映它们的变化情况,实现信息化施工,并将监测数据作为判断基坑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⑵为修正设计和施工参数、预估发展趋势、确保工程质量及周边管线的安全运营提供实测数据,是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⑶为理论验证提供对比数据,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⑷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监测的经验。41.4、施工监测的内容及方法1.4.1监测区域及监测范围⑴监测区域月山通道、红荔通道和寮步通道的Ⅰ级和Ⅱ级基坑。⑵监测的范围结构物外缘两侧水平距离各30米范围内(或2~3倍基坑开挖深度)的地下及地面建筑物、构筑物、桥涵、地下管线及道路和地表等,必要时扩大监测范围。1.4.2、监测项目、监测测点布置及监测精度表1.1监测项目、监测测点布置及监测精度一栏表序号监测项目位置或监测对象测点布置仪器仪器精度1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和沉降围护结构桩(墙)顶边长大于20m的按间距20m布点(按四舍五入原则),小于20m的按1点布置全站仪测距:±1mm+2pp·D测角:±1水准仪±0.5mm/km2围护结构变形围护结构边长大于20m的按间距20m布点(按四舍五入原则),小于20m的按1点布置,测斜孔的深度与围护结构同深。同一孔测点间距0.5m。测斜管测斜仪±0.1mm/m3土体分层沉降及水平位移围护结构周边土体边长大于20m的按间距20m布点(按四舍五入原则),小于20m的按1点布置,测斜孔的深度与围护结构同深。同一孔测点间距0.5m。分层沉降仪1.0mm测斜管测斜仪±0.1mm/m4支撑轴力钢管支撑、端部;混凝土支撑:内部基坑监测测断面间距不大于50m,每一个监测断面上每一道支撑均需布置轴力测点。频率读数仪±0.1Hz5支撑立柱沉降支撑立柱顶立柱总是超过25根的按20%计;总数大于10根,小于25根的,按5根计;小于10根的按1根计。水准仪±0.5mm/km6建(构)筑物裂缝通道工程周边间(构)筑物每道裂缝不少于1道裂缝监测断面游标卡尺0.1mm57建(构)筑物沉降、倾斜通道工程周边间(构)筑物每个建(构)筑物不少于4个测点全站仪测距:±1mm+2pp·D测角:±1水准仪±0.5mm/km8地下水基坑周围基坑地下水温测点应沿基坑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孔间布置,孔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水位计±5mm9周边地下管线变形基坑周围2~3北范围内管线应根据管线实际情况与管线管理部门沟通,确定管线测点设置,一般设置与管线转角、接头等处,间距15~25m±1mm10地面沉降坑边中部或其它有代表性的部位围护结构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孔间距20~25m。±1mm1.4.3、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⑴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观测①在场地外围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固处,采用钻孔置入法埋设三个控制点K1、K2、K3及K4,以K1、K2、K3、K4作为测量控制基准点。点K1、K2、K3组成一个边角控制网,另外选取K4作为定向及检查。其观测技术要求如下表:等级最弱边边长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误差二级±3.0200±1.01:100000②观测方法:⒈坐标系统:采用磁北定向的独立坐标系统,坐标轴与基坑边线方向一致。⒉观测方法:分别在基准点K1、K2及K3上设站,按极坐标法进行观测。⒊仪器设备:采用全站仪,仪器标称精度为测角±1.0″,测距±2mm。⒋位移量计算公式:坐标增量ΔXn=Xn-Xn-1,ΔYn=Yn-Yn-1,选取与基坑边线垂直方向的坐标增量作为观测点的本次位移量,各次位移量之和即为该点的累6计位移量。⒌测量精度: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二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水平位移观测的精度为1.0mm。⑵沉降观测包括地面沉降、立柱支撑沉降、建(构)筑物沉降。①、基准点埋设:以基准点K1、K2及K3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点。②、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基坑坡顶沉降观测与基坑水平位移采用一体化观测点;③、精密水准测量⒈每次沉降观测前均应对基准点进行联测检校,确定其测点稳定、可靠后,再对沉降点进行观测。基准点联测及沉降点观测均应组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⒉采用仪器:用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加GPM3测微器配合铟钢尺进行观测。仪器标称精度为±0.3mm/km,观测时读数取至0.01mm。⒊技术要求:按照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各项限差规定如下表所示。1.2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类别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控制网≤25≤1≤2≤0.3沉降点≤30≤2≤3≤0.21.3水准观测的限差(mm)类别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站所测高差较差控制网0.30.50.3N0.2N沉降点0.50.71.0N0.7NN――代表测站数④每次观测应固定线路和仪器站位及立尺位置,并尽量不替换观测人员。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在搅拌机、卷扬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⑶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分层沉降标由导管和套有感应线圈的波纹管组成。导管为硬塑料管,要求具有一定的刚度,管杆直挺,两端配有接口装置;波纹管为塑料软管,要求横向能7承受主体挤压不变形,纵向能自由伸缩。波纹管套在导杆外面,管上感应圈位置即为测点位置。分层沉降标在同一根测标上,分别观测土体深度方向不同层次的沉降量;分层沉降标一般采用磁环式沉降仪观测。磁性层沉降仪由对磁性材料敏感的探头、埋设于土层中的分层沉降管和钢环、带刻度的标尺的导线以及电感探测装置组成。分层沉降管由波纹状柔性塑料管制成,管外每隔一定的距离安放一个钢环,地层沉降时带动钢环同步下沉。当探头从钻孔中缓慢下放遇到预埋在钢环时,电感探测上的峰鸣器就发出叫声,这时根据测量导线上标尺在孔口的刻度,以及孔口的标高,就可以计算钢环所在位置的标高,测量精度为±1mm。以分层沉降仪测试各土层的垂直位移,根据垂直位移,判断土体中各土层的回弹、沉降变形情况。⑷土体水平位移量测本处的水平位移是指围护结构变形和土层水平位移的量测。①、测斜管埋设:在基坑支护结构土体埋设测斜管,测量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时(测斜管采用和地下连续墙的钢筋笼一起绑定放下),测量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管埋设时应采用钻机导孔,导孔要求垂直,偏差率不大于1.5%。测斜管底部应置于深度方向水平位移为零的硬土层至少50cm或基
本文标题:最终东莞市石大公路路面大修工程月山10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9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