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方剂复习资料总论1、常用治法:汗法: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散邪作用,治疗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痈初起,水肿的一种治法。吐法:具有涌吐作用,使停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吐出的一种治法下法:具有泻下通便作用,治疗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水饮内停之便秘证的一种治法和法:具有调和与疏解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清法: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作用,治疗热入气分,热入营血,脏腑热盛,热毒痈疮等证的一种治法温法:具有温里助阳,温经祛寒作用,治疗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等里寒证的一种治法消法:具有消食导滞,活血行气,消痰利湿,驱虫消积等作用,治疗食积,气滞血瘀,水湿内停,疳积虫积等证的一种治法补法:具有补益滋养作用,以恢复人体正气,治疗气血阴阳诸虚证的一种治法2、配伍目的: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3、组方原则: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药力小于君药。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使药: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各论名词解释1、营卫不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营阴守于内,作为卫阳的基础,卫阳行于外,作为营阴的守卫。倘若营卫的这种功能受到破坏,则可出现卫失固守,营阴外泄的表虚自汗现象。2、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方法。风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兼鼻鸣干呕,脉浮缓等证候,可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纠正营卫不和状态。3、辛甘化阳:是指用性辛味温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温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4、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法。5、逆流挽舟:是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的方法。邪从外而入者,仍从外而出,使邪气由里而出表,好像在逆流中挽舟上行,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6、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虽有燥屎内结于肠中,但表现有“下利清水”,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7、急下存阴:指用药性峻猛的药物,急下邪热积滞,以达到保护阴液,免除因热邪积滞,内停日久而致津液耗伤之患。8、釜底抽薪:指用通导大便以泻去实热之邪的方法。9、脾约:指胃中燥热,脾受约束,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出现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的病证。治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10、和解少阳:指具有调和与疏解作用,以治疗邪犯少阳之证的一种治法。11、热入血室:指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互结而出现的病证,常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志异常又见月经不当断而断等证候者。12、辛开苦降: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降泄胃气上逆呕吐,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的治法。13、苦寒直折法:针对火热毒盛实热证的一种治法,火热毒盛充斥三焦。直须泻火解毒,集多种苦寒之品于一方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14、大头瘟:又名大头天行,是一种病证,是由于风热疫毒之邪壅于头面,以致气血壅滞不通,临床表现以头面红肿掀痛为主,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15、透热养阴:即热邪深入血分之意。血分是温热病传变最深入的一个阶段,多由营分病发展而来,表现为发热夜甚,神志昏沉,躁动不安,并见吐血,衄血、斑疹紫黑,舌深绛等症。16、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邪热初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反不口渴,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可见。17.祛暑剂:是指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治疗夏月暑病的方剂。18.阴暑:所谓阴暑,是指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所致的一种病证,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胸闷,舌苔白腻,脉浮为特征。19.清暑益气:是一种治法。当夏月感受暑热,耗伤气津后,出现身热,心烦,口渴,体倦少气,神疲乏力,脉虚等症时,选用清解暑热药,配伍益气生津药,使暑热去,气津复的一种治法。20.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机体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如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21.温里剂:是指以温里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之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22.回阳救逆:当肾阳衰微,阴寒内盛,不能温养四肢,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用壮阳温里的药物治疗,使阳气恢复,寒凝祛散。这种治法称为回阳救逆。23.温阳止血法: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之功能,达到止血目的的治法,用于脾阳虚寒之出血证。代表方如理中丸。24.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机体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诸如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证,小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证。25.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的化生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26.滋水涵木: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证。如杞菊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之眼睛昏花、干涩等证。27.滋阴疏肝: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条达的方法。如一贯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28.益气升阳: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29.滋阴降火:指用滋肾阴、补肾水以抑制阳亢火旺的治疗方法。代表方是六味地黄丸。30.益气摄血:治法之一,又称补气止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归脾汤。31.补气生血:治法之一,是指通过应用补益脾气之药,使脾胃健运以化生血液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当归补血汤。3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王冰对《素问》的注语。后世简称“壮水制阳”、“滋水制火”、“滋阴涵阳”,指滋阴壮水以抑制阳亢火盛的治法。代表方是六味地黄丸。33.喑痱:中风证候之一,“喑”指语言不利或不能讲话;“痱”,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证是肾虚精气不能上承而致。地黄饮子是治疗下元虚衰,痰阻窍道所致喑痱证的代表方。34.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出自王冰对《素问》的注语。后人简称:“益火消阴”、“扶阳退阴”。指用扶阳益火(温壮肾中真阳、命门之火),以消退阴翳的治疗方法。代表方如肾气丸。35.涩可固脱:采用酸涩味药物,取其酸味收敛,涩味止滑的作用,用以治疗正气内虚,气血精液耗散滑脱证的方法。36.交通心肾:心主火,肾主水。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潜于肾,称为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若心肾两虚,水火不济,而见心神恍惚,心悸、健忘等,称为“心肾不交”。治疗时,在调补心肾的基础上,加用石菖蒲、远志等交通心肾的药物,以达水火相济之用,称为“交通心肾”。代表方如桑螵蛸散、地黄饮子、天王补心丹等。37.肾泄:又称五更泄、鸡鸣泻。脾肾阳虚,阳虚生内湿,而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阳所当至而未至,阴气极而下行,故为泄泻。这种泄泻又称为肾泄。38.补火生土: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代表方如四神丸。39.益气固冲:治法之一,指在脾气虚不能摄血,肝肾不足,冲脉不固而见月经过多、崩漏时,采用补益脾气、固冲止血药治疗,以达到止血效果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固冲汤。40.固肾缩尿:治法之一,指针对肾气虚不能约束膀胱而见腰痛,小便清长、频多,或夜尿遗尿之证,采用补肾固涩,收缩小便之药治疗,使肾气充,膀胱固摄而减少小便,控制遗尿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缩泉丸。41.重镇安神:是治疗神志不安证的一种治法。它主要针对的是心火亢盛,阴血不足所致的烦乱、失眠、惊悸、怔忡、癫痫等证,常用重镇安神药为主治疗,此法为重镇安神。代表方是朱砂安神丸。42.补养安神:是治疗神志不安证的一种治法。它主要是用来治疗心肝失养所致的虚烦不眠,心悸怔忡,健忘多梦等,常以补养安神药为主组方治疗,此法为补养安神。代表方为天王补心丹。43.脏躁:脏躁一证是指五脏功能失调所致。主要与肝、脾、心三脏关系密切。肝气失调、脾气亏虚导致心经气阴不足,心失所养,则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心中烦乱;肝气失和,疏泄失常,则悲伤欲哭,不能自主,或言行妄为。44.交通心肾:心主火,肾主水。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潜于肾,称为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若心肾两虚,水火不济,称为“心肾不交”。治疗时,在调补心肾的基础上,使肾阴能上济于心,心火下降于肾,水火既济,称为交通心肾。代表方为磁朱丸。45.凉开:即清热开窍,为治疗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为温病“三宝”。46.温开:即温通开窍,为治疗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闭之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为苏合香丸。47.梅核气:是一种病名。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代表方为半夏厚朴汤。48.寒热并用:对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等病证,采用寒性药与热性药配合运用的方法,以平调寒热之邪,这种配伍法称为寒热并用。如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乌梅丸均为寒热并用的代表方。49.上实下虚:是导致喘咳证的一种病机。上实指的是痰涎壅肺,肺失宣降之实证;下虚指的是肾阳虚衰,肾不纳气之虚证。遵“急则治标”原则,方中以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主以治“上实”;温肾纳气为辅以治“下虚”,体现了治上顾下,标本兼顾,主次分明的论治原则。50.疝气:中医病证,也称小肠疝气。表现为少腹疼痛,痛引睾丸,偏坠肿胀。多由邪阻肝脉,气机阻滞而致。51.瘀血:泛指全身血流不畅或停滞,以及体内某一部位停留离经之血,称为瘀血。52.出血:血液离经外溢,称为出血。有内出血和外出血之分。53.血府:王清任称“胸中”为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脉者,血之府也。”是指脉为血府。不论“胸中”或脉有瘀血者,皆可用血府逐瘀汤来治疗。54.补气活血: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55.温阳止血:是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之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代表方如黄土汤、理中丸等。56.头风:指头痛日久不愈,时发时止,甚至一触即发的病证。多因风寒上犯,或痰涎风火郁遏,以致经络不通,气血壅滞而致,临证以头部剧烈掣痛,痛连眉梢、眼睛,甚至目不能睁开,头不能抬举,头皮麻木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57.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法。如风邪上犯头面部经络之头痛证,治以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58.平肝息风:指治疗因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天麻钩藤饮。59.滋阴潜阳:指用滋阴药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镇肝熄风汤。60.瘈疭:俗称“抽风”,是小儿惊风的一种证候。瘛,是筋急挛缩;疭,是筋缓纵伸。瘈疭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无力地抽动不止的状态,是真阴不足、肝风内动的证候。代表方如大定风珠。61.温燥:指初秋季节感受干旱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热者。这是因于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致。临证以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短而喘,口渴咽干,胸闷心烦,舌干边红等燥热之证为特征的一种病证。62.凉燥:指深秋季节感受凉燥之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这是因于肺受寒燥之邪,肺失清肃而致。临证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咽干等风寒燥证为特征的一种病证。63.轻宣润燥:指以轻宣
本文标题:本科必背方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3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