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
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前言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国改革发展大局、加强两岸经贸合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到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结合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西省相关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体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并辐射至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一、发展基础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对台合作优势独特,制造业发展基础雄厚,特别是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促进产业深度对接,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一)现实基础“十一五”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和振兴,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区位优势较为独特。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区域,也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岸线资源丰富,港口优势突出,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具有独特的对台产业合作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依托毗邻台港澳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率先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制造业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制造业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1万亿元;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仅福建省就建成了2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6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在福州、厦门、温州、泉州等地区形成了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两岸产业合作势头良好,已有超过50家台湾百强企业来海峡西岸经济区投资。经济发展活力较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祖籍地,80%以上台湾民众祖籍地在福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地区有广泛影响,两岸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十分密切。特别是海峡西岸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经济特色以及当地人民的创新创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推进,这些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近年来,两岸实现直接“三通”,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产业投资和人员往来更为自由和便利,两岸关系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台商投资区等载体平台已成为台湾产业转移的集聚区,海峡论坛等重大涉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影响日益扩大,随着两岸关系不断改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战略高度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将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力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地理上连为一体,在自然、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市场体系内在联系紧密。闽粤赣、闽浙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京福高铁、龙庆高速等铁路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加速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接。出海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将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缩短与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国际、我国台湾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契机。赋予先行先试开放政策。海峡西岸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之一,具有经济特区改革“试验田”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率先推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国家明确支持福建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方式总体较为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充分,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二、主要目标和任务(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围绕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基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主要目标经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规模效益稳定增长。到2015年,海峡西岸经济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6%左右,企业专利授权量占比稳步提高。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取得突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形成15个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上升;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和行业领军企业。“两型”工业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工业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的下降幅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两岸合作更加紧密。平潭岛综合实验区、台商投资区、闽台产业合作专业园区等的载体功能突出、集聚效应明显、产业协调发展,实际利用台资力争年均增长15%,创建10个以上两岸先进制造业合作示范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三)主要任务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1、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建设,完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实施产业集群技术提升专项,促进重点产业集群整体技术水平跨越式发展。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联合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及上下游关联企业,围绕重大产品和技术开发,组建产学研用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创新突破的有效力量。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以服务企业自身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为抓手,引导企业整合创新资源,支持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撑企业开发和掌握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技术和工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工艺优化、装备更新、两化融合、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动传统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依托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落实支持技术改造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投入,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研究建立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和长效机制,强化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开展行业节能降耗减排。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在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电力、纺织等高耗能行业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制定和实施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着力推动工业节能。优化能源结构,推广使用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发电建设,积极发展沿海风电。对新建、改扩建增加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项目,以及制浆造纸、制革、农药、印染、纺织、石化、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及高耗水行业的项目,依法严格审批,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推行清洁生产。以火电、石化、冶金、建材、轻纺、煤炭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行业以及污染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为重点,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高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实现从末端治理向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努力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技术,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废物互为利用;加强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组织实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建设一批再制造示范基地,促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强化火电、纺织、石化、造纸、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管理。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充分考虑生态功能划分和生态环境容量,引导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拟建工程项目合理布局。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加快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严格环境准入,认真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行业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工业项目环保控制。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区域资源环境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以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铅酸蓄电池、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为重点,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
本文标题: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59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