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海权认知与海洋发展战略
“建设海洋强国,推进海军发展”研讨会征文海权认知与海洋发展战略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兵学院三团机务二中队职务:机械师姓名:周航军衔:中尉内容简介:本文章阐述了海疆、海洋、海权对我们这个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并客观地分析了时代条件、地缘环境、自身能力等影响中国海权发展的诸多因素,并初步规划了中国海权的战略目标与方法举措,力图解决中国在和平发展的框架下如何地综合应用外交、军事、经济、国际法等手段去争取其相对有限的海权目标问题。关键词:海权海洋战略海洋意识管理机制合作交流综合防护联系电话:18577318897通信地址:海军航空兵学院第三训练团机务二中队邮编:125100海权认知与海洋发展战略写这篇文章前,我想起一件小事,当我问及朋友我国陆地面积是多少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可当问题转到我国海洋面积时,很少有人能答出来,说实话这真是个可悲的事实,要知道我国可是个拥有184000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的国家,毫无疑问的是一个海洋国家,可是事实上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它,轻视了它的重要性。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面对着中国大陆周围这片浩瀚的海洋,“海权”这个词应该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理解海权、加强海洋建设迫在眉睫,它关系着民族的生存安危,国家的繁荣富强。提及海权,它是海域国土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崭新的舞台,一个崭新的时代。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那些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性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为了建立中国的“海权”,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的号召,如此可见海洋的重要性。如今,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因为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洋安全的维护。海洋拓展,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南沙群岛本属于中国,然而南沙群岛中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同边多国非法占领,其中越南占领20个,中国实际仅控制少数岛礁。在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南海争端再起波澜等等情况下,域外大国是频频加紧插手中国同边海洋事务,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同时,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形成,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我国的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口众多而陆地资源有限,目前有4亿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全国60%的工农业产值也来自于海洋地区。到了21世纪中期,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中国将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的趋海移动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使全国人口的50%集中到沿海地区,这必然给沿海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较大的压力。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向海洋索取空间和资源在此生存。地球实质是个水球,在陆地开拓完成、太空开发任重道远的今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空间拓展的重要领域,它所给予人类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中国本应是个海洋大国,其发展前景能否乐观,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对海洋空间的开拓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利用。海权的概念如前所述,它是一个国家,为了国家利益,最有效的利用海洋的能力和程度,它包括海洋事务有关的一切东西。然而,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的阶段。所以中国应在维护海洋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也将在海洋权益维护中承受更大的压力。海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中国从陆权到海权的过渡是历史必然。因此,借海强身、以海并国、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推翻这一切对我们的不利现象,我们应该构建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中国洋大战略。一、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海洋的重要性,加快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完善国家海洋政策法规体系,为国家海洋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尽快制定出台21世纪的中国海洋发展战略,为中国海洋建设指明大方向,将海洋建设真正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中外关系历史性变化,中国对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空前拓展,海洋对中国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海洋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然而,面对海洋重要性的提高,中国的海洋战略构建却相对滞后,海洋理论亟待充实。为实现在2010至2020年建成海洋中等强国的战略目标,应充分借鉴美、日、俄等传统海洋强国经验,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完成国家海洋政策法规体系。为此应重点推进两大方面的工作。(一)尽快制定出台21世纪中国海洋发展战略。这一举措为中国海洋建设指明大方向,将海洋建设真正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统一规划、协调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军力量建设、加强国际海洋合作、发展海洋科技教育事业、推进海洋公益和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工作。(二)尽快完善国家海洋政策法规体系。我们知道海洋的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将给国家海洋战略的具体实施、细化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代海洋建设与管理早已发展成专门的学科。美、日等海洋传统强国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的建设已经基本构建完成现代海洋政策法规体系。作为海洋事业的后来者中国,可以通过借鉴先进者的经验,在短时期内特别是未来10年实现海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国家各类相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也应适度向海洋倾斜。二、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现代海洋管理机制。统一、高效的现代海洋管理机制是实现国家海洋战略目标、有效维护和拓展海洋权益的重要基础。美、日等海洋强国的经验也证明,构建现代海洋管理机制是推进海洋建设的必经之路。目前中国的涉海职能管理被分散在军队、武警、海关、国土资源、农业、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构成了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执法体系。为了实现未来10年初步建成中等海洋强国的目标,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加快涉海行政体制、机制建设与改革。(一)考虑设立全面协调、管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最高机构及行政机制。目前,国家除南海协调机制外,在其他领域、区域还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的部门间协调机制。尽管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尚难以实行高度集中的涉海行政管理体制,多部门共同承担涉海事务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但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已经成为海洋建设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二)重点强化海监、海事、渔政、海警等执法队伍的协调联动。建立警、军、政协作的综合维权执法体制,强化海上紧急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充实、提升海上执法队伍在器械装备、人员素质、船只吨位、执法经验等方面的实力,充分发挥其在和平时期既能灵活处置海洋争端,又能有效规避冲突升级的特点,将海上维稳、维权相结合从建设“和谐周边”的大局出发有效维护、拓展海洋权益。三、推进海上国际合作,加大与国际海洋组织交流。尽管历史上海洋强国的崛起都伴随着对外战争,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应充分体现时代特征,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海上霸权的发展道路,即在“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国际协调、合作以及自身“内涵式”发展,实现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一)积极开展海洋外交,推进国际海洋合作。加强与主要海洋大国在军事、海洋科研、保护及资源开放等方面的协调合作,避免战略误判,消除疑虑,为中国走向海洋、利用海洋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特别要以维护海洋通道安全为抓手,推进与相关国家的合作。以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巴基斯坦、波斯湾、红海沿岸沿线为重点,增加在交通枢纽及航线附近港口的立足点和准入权。通过灵活的双多边合作,提升经营远洋、远海的战略能力。(二)积极推进地区海洋事务协调合作。以建设“和谐周边”为指向遵循“睦邻、富邻、安邻”的方针,积极参与周边海洋事务。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面临的周边海洋形势仍会比较复杂,个别国家蚕食我海域的活动不会停止。在此情况下中国应继续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依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有所作为”的原则逐步缓解、解决争端,把中国周边海域建设成合作、友谊与和平之海,力争在区域海洋机制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三)加大对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国际海洋法法院等国际组织的工作。加大人员与信息交流,积极宣传中国在海域划界、资源开发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法》体系的讨论与修改,参与、引导有关规则的制定,更好地维护拓展国家海洋权益服务。四、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资源利用、保障发展安全。强化国民海洋国土与主权意识是推进现代海洋建设的重要一环,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海权是国家综台实力的体现,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全面推进全民海洋教育体系、网络建设,深化海洋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涉海高新技术类与应用类学科,深化海洋科研工作,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专业人才储备。尽早设立“国家海洋日”,举办全国性海洋知识科普展览,更多、更好地创作以海洋为题材的影视、动漫作品。在中小学推广海洋教育,组织海上夏令营,适度增加中小学课本的海洋教育比重。加快海洋科技发展,整合企业、科研、教育、国防等部门研究力量,设立国家重大专项,逐步建立起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海洋科技与教育体系。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0年9月16日为共同推动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大学举行签字仪式,合作共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7所高校。根据共建协议,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将本着“务实、高效、互惠、双赢”的原则,共同推进高校涉海学科建设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使其进一步提高海洋人才培养能力,为实施国家海洋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将海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加快海洋第二产业升级,推动海洋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海洋服务业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国际航运中心,推进优化海洋旅游事业。大力发展海洋保护、海洋监测、船舶制造、资源勘探、海水淡化等方面的技术。保护近海资源,加强对远洋、远海的调研、勘探、开发,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在极地的勘探开发工作。(三)特别要加强海域、海岛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着眼于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的海洋开发与利用应结合我国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以推进优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强化对海洋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海洋开发规划体系,大力整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填海造地,严禁对海洋的无序开发。五、充实海上力量,打造综合防护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海权就是国家安全。海权的物质基础是海上力量,海上力量的核心是海军。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是顺利实施国家海洋战略的先决条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建设海洋中等强国的目标,必须坚持促进海洋经济建设与加强海洋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遵循海洋硬实力和软实力并行推进的原则。在坚持和平、合作利用海洋的前提下,继续完善边海防危机管理,加快海空武器装备研制与更新换代,适度发展现代化“蓝水海军”,打造中等规模的航母编队,确保战略威慑,有效维护中国海外利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海权意识逐步增强,为维护南海主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我们要不断发展我们的海军,因为海军是国家海洋战略力量的核心部分,是“海权”必须依托的兵种。海军建设,我想我们应该按照“十二五”规划,一是在我们海军官兵中要加强对海洋知识、海洋权益的教育跟认识。第二,要把我们自己的活干好,我们海军,尤
本文标题:海权认知与海洋发展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6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