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李亦非的职场四段论李亦非是万千职场成功人士的代表人物之一。1964年生于北京,1977年,13岁获全国武术青少年组冠军,后参加《神秘的大佛》和《火烧圆明园》等3部影片的拍摄;1985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后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州BaylorUniversity国际关系硕士学位;1987年,进入了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公共信息部,负责制作电视广播节目《联合国呼唤亚洲》并担任主播;1990年,任职于纽约市专业律师事务所,负责开展中国业务,并代表其中国客户参与最惠国待遇和贸易政策的游说工作;1994年,任职美国博雅公关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负责为英国石油公司、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摩根士丹利、美国大都会保险、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等知名跨国企业开展在华业务;1999年3月,任职美国维亚康姆(Viacom)公司中国区总裁;2009年8月,任全球最大的广告与传播公司之一阳狮集团大中华区主席;2011年全球第二大对冲基金管理公司英仕曼集团(ManGroup)聘请中国最成功的女性经营者之一李亦非为“中国区主席”,领导其在战略与业务方面向中国扩张。英仕曼是全球第二大对冲基金,旗下管理资产570亿美元。李亦非20年的职场生涯,横跨多个行业,见证了很多职场人士的职业发展的轨迹。她发现,职场人形形色色,从事的职位、在职的时间虽各不相同,但如果你深入体察他们的心态,实际上都能归为四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从菜鸟一路晋升至管理者,每个职场人都要经历这四种心态的转变,也就是下图中从第一象限到第四象限移动的过程。这个看似大白话的理论李亦非称它为“职场四段论”,将它作为一把标尺,丈量自己与他人的成长。每个人都对不知道的事情表示恐惧,更惧怕自己不知道的这个事实。作为企业领导者,你更容易害怕属下戳穿自己的无知,损害自己的权威。你当然希望自己是无所不晓的超人,在任何事上都得到员工的尊敬。但是人无完人,每个领导者都需要经历“从零到一”的积累过程。跨越这个过程所需得时长因人而异,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摆平自己的心态,正视自己的无知。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初入职场,年少轻狂职场中第一个阶段叫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简化为一个字就是“狂”。许多职场新人的身上都散发着这股狂劲儿。也不难理解,他们大多是高校毕业、履历优异的好学生,在学校获得各种肯定,鲜少尝到失败的滋味。2.知道自己不知道:遭遇瓶颈,自我认知重新定位随知识积累而来的是心态的转变以及自我认知的重新定位。一次李亦非向一位客户做常规性报告,客户连珠炮一样抛出问题,李亦非答到第四个就碰了壁。客户说,“你能回答几个问题,就代表你的深度到了哪里”。之后客户仍然礼貌地问完准备好的十个问题,然后告诉李亦非,“只有当你能够回答全部十个问题时,才证明你对这个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番直白的告诫令李亦非羞愧难当,李亦非意识到自己过分乐观,于是开始苦读、苦学、苦问的“职场苦旅”,开始刻苦地加深对产业的了解,更逐步形成了自我学习精神,深挖每个事件背后的逻辑,主动寻找客户的痛点。当李亦非再次与这位客户开例会时,李亦非不但回答出了客户上次提问的10个问题,甚至对他追加的五六个问题都对答如流,赢得了客户的肯定。客户刁钻的问题在他人看来是压力,在李亦非看来则是推动不断学习的动力。李亦非在跨行业转型时,能够摆平心态,承认自己不知道。当从媒体跳到对冲基金时,李亦非受到很大冲击。对冲基金的策略之多之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什么叫标准方差?什么叫波动率?它们的定义是什么?有多少种策略?什么叫风险配置、风险平衡策略?种种复杂的定义与策略都需要李亦非快速吸收。当李亦非坐镇高管会议上,听到耳边陌生的专业词汇时,李亦非突然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又成了新领域的门外汉。李亦非认识到,不管职位高低,如果无法快速并深入汲取专业知识,就无法赢得员工真正的信服。因此李亦非养成一种习惯:每当进入全新的行业时,都会高强度地读两三个月书,拒绝一切来访。尽管公司都会提供在职培训,但是谁都知道,基本功要自己埋头苦练方能打牢。作为一名高管,没有人会逐一为你讲解理论,脑海中有没有干货旁人一看便知。因此你只能通过读书、与员工沟通、虚心提问来加深领悟。就这样,李亦非在“不懂—询问—理解”这一残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成长,进入了职场的下一个阶段“知道自己知道”,开始收获良好得学习习惯给我带来的成功。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满,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收敛。每个职场人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沉淀,并且走向成熟。李亦非也逐渐迈进了职场的后两个阶段:“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两个阶段的转变不仅仅映射她职业心态的成熟,甚至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了她的生活,塑造了她面对人生时的心态。3.知道自己知道:阅读不息,搜索不止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后,李亦非积累了更多行业与管理经验。此时的李亦非与他人交流时,不仅能够平等自如地对话,做到既不轻视亦不仰慕,还能时不时带来令自己与对方惊喜的言论。这时李亦非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到了第三阶段——“知道自己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客户时谈笑自如的自信,是要以长期的知识积累为代价的。有人问李亦非,既然你已经是企业领袖、行业翘楚,什么都知道了,为何还要不断学习?在李亦非看来,是否具备学习的动力取决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程度。李亦非常笑称自己得了“信息饥渴症”,对事物的好奇程度常令其抓狂。如果不搞清楚一件事,就一定要刨根问底,不弄明白来龙去脉不罢休。正因为始终保持信息饥渴的状态,才得以吸纳庞大的信息量。许多人认为,只有职场那些事或者行业那些事与自己有关,其他发生在科技、哲学、人文领域的进展与自己毫无干系。但是在李亦非看来,任何有关世界的问题都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学海无涯苦作舟。和阅读一样,初入行业时你经常碰壁,就是因为积累得远远不够。你需要不断接受培训,向同事、老板、公司索取知识与经验(也就是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楚的过程),助推自我成长。成熟之后你就需要给予,为公司及行业带来额外价值。4.不知道自己知道:真正知道的人,是会提问的人李亦非深谙“提问”的力量。掌握的知识越多,你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深度,能引导出有价值的洞见。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那些真正的智者,从不会卖力推销自己的观点,却总能问出引人深思的好问题。当你的问题连专业人士都答不出时,你就可能提出了那个伟大的猜想。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一个猜想。比如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有始有终的,还是有始无终的?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普通人虽然不用奢望回答这些问题来获得诺奖,但是它们都是同每个人的生命相关的问题。因此,不管你做哪种工作,位居何职,都要对你所在的世界抱有好奇心。在搜索变得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可以把知识碰撞的每一点都延展为获取知识的机会。当你对凡事抱有好奇心时,你就成为了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正能量的人。谁不喜欢与有趣的人相处?学习的技能无关记忆力,关键在于信息量的吸收。只有大量吸收信息,你才能对其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将有用信息与他人反馈和分享,最后启发他人。当然,在职场上你需要有专业的好奇心,能够把好奇转化为知识,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李亦非对身处不同阶段的职场人都有一个建议:拥有80%的专业好奇心,然后把20%留给人生。李亦非说,我觉得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是你能在任何一本书中找到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当你找不到答案时,你或许就找到了伟大的猜想。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你够勤奋,都能找到每个问题的答案。李亦非在面试新人时,首先看面试者有没有好奇心,专业知识都是次要因素。和以古怪面试问题出名的谷歌一样,李亦非喜欢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通过这种面试法,李亦非试图探寻一个人的内在的好奇心。有没有好奇心,在提问那一刹那就能充分体现。当然,想提出好问题还需要胆量,就像传奇女记者法拉奇,不管面对地位多高的采访者,她都不畏惧问出最尖锐的问题。我想告诫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职场人,面试时很多问题的动机是为了了解你的性格、胆量,以及你对知识的欲望。如果不抓住提问的时机,你就可能失去很多寻找线索的机会。作为一名成功的高管,你需要花很多时间管理员工,因此如何发现员工的隐含价值就变得尤其重要。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时,你的智慧会通过你提出的问题体现,这是成熟管理者潜移默化培养的一种能力。高水平的人不是给出精彩答案的人,而是能问出好问题的人。我们的教育制度与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现在的很多学生不会提问。所以,再不趁职场打拼时积累知识,锻炼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勇气,就为时已晚。所以说到底,这四个纵贯职场的阶段正是从不会问问题到会问好问题的阶段。此外,作为一名女性高管,李亦非同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尤其想对所有职场女性说,保持投入工作!不管你所从事的工作薪水高低,保持投入的工作状态能够促使你不断学习,保持对行业与世界的好奇心。哪怕选择做家庭主妇,也要找到令自己发狂的兴趣或爱好,树立自己有趣又独立的人格。平衡家庭与生活虽然充满挑战,但是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本文标题:李亦非的职场四段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8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