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李晨阳中国丢了缅甸吗
李晨阳:中国丢了缅甸吗发表于2014-10-28打开百度,输入“中国丢了缅甸”,可以发现大约264,000个相关信息。浏览这些网页,既有英国《金融时报》等海外媒体的报道,也有中国《参考消息》、《21世纪网》等国内媒体转载的外媒文章(大概认可中国已经“丢了缅甸”),还有很多人质疑“中国为什么丢了缅甸”,并指出要问责“是谁丢了缅甸”。不少和我有过交流的中国企业家、学者也认为中国已经“丢了缅甸”,并通过微信、邮件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此的痛心疾首。在国际学术圈内,现任美国史汀生中心研究员孙韵女士2013年1月的一篇文章“HasChinalostMyanmar”同样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虽然这篇文章并没有直接讨论中国是否丢了缅甸,但其标题很吸引眼球。要讨论中国是否真的“丢了缅甸”,必须回答三个问题,首先是缅甸曾经“属于”中国吗?其次是我们能否说自己“丢了缅甸”,第三是我们如何反思并使中缅关系回暖。首先,缅甸曾经“属于”中国吗?这实际上是如何认识1988~2010年间中缅关系性质的问题。在这22年里,虽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缅甸军政府比较重视中方的意见,比如2007年9月允许联合国派特使到缅甸实地考察“袈裟革命”的情况,2008年5月同意美国军用运输机运载救灾物资到仰光机场等,都是中国从中斡旋的结果。但是在内政问题上,军政府一直坚持独立自主处理,并非唯中国马首是瞻。比如,2004年缅甸军政府清洗当时的总理钦钮及其领导的军情局,2005年迁都内比都等重大事宜,缅方事先并未向中方通报。在这22年间,不少中国企业、学者和媒体之所以感觉很良好,主要是当时缅甸只能和中国、印度、东盟等少数国家来往,中国没有面临美国、日本、欧盟的强烈竞争。实际上缅甸军政府始终在谋求外交的多元化,并不愿意过度依赖中国。在军人执政的22年间,缅甸对华政策可以分成几个阶段。1988~1992年,缅甸对华确实是一边倒;1992~1997年,缅甸在中国和东盟之间玩平衡,甚至有东盟取代中国成为缅甸最重要的外交伙伴的态势,只是因为缅甸1997年7月加入东盟时,东盟恰好爆发了金融危机,缅甸想依靠东盟重返国际社会的想法未能实现,只能继续以与中国的关系为重;1997~2003年,缅甸军政府是中国、印度并重,当然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占优势;2003~2010年,由于西方加大对缅甸的制裁,政治上只有中国可以为之遮风避雨,加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崛起的势头不可阻挡,因此,双方在这七年间可以说进入了全方位的合作阶段,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双方实施了中缅油气管道、达贡山镍厂、莱比塘铜矿、密松电站等一系列的重大项目。但与此同时,缅甸与美国一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接触,与日本的关系虽有反复,但总体上已是比较正常的国家间关系。总之,客观地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缅甸并不“属于”中国。其次,我们能用“中国丢了缅甸”这样的表述吗?最近我和缅甸某智库的核心成员谈到国际上有些媒体和学者认为“中国丢了缅甸”时,他非常激动地表示,“缅甸从来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美国、日本,缅甸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我个人认为,虽然我们在外交上强调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实际上我们骨子里的大国意识、中国中心主义还是非常严重的,说话、做事时对小国并不是很尊重,给予中小国家贷款、援助以及做民心工程时,往往都带着救世主甚至施舍的心态,同时希望对方对自己百依百顺。我们以为自己在过去的20多年间对缅甸的帮助很大,缅甸应该感恩,但是我们忽略了缅甸普通民众与军政府之间的对立,这两个不同的群体对中国支持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其实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列强虽然也在掠夺包括缅甸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资源,但投入也是很大的。比较起来,中方在这个地区累计的付出要比美国、日本、欧盟少得多。总之,如果我们在心态上真正把缅甸放在一个平等的主权国家位置上,就不会用中国“丢了缅甸”这样有浓重的中国中心主义的词语。第三,我们该如何反思。中方企业、学者、媒体之所以对缅甸政治转型之后中缅关系的变化如此敏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的铁杆朋友太少,过去我们在心里是把缅甸当作和巴基斯坦一样的铁哥们。不管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因此,当缅甸新政府实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并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美国、日本时,我们在内心里便接受不了,因为缅甸新政府的表现不像是铁杆。但我们也要看到,缅甸从领土、人口来看,并不是一个小国;从缅甸比较辉煌的历史来看,它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东南亚属于最强烈的几个国家之一;从缅甸独立后的表现来看,它既不会只依赖中国,也不会只依赖美国而与中国对立。来源:《世界知识》,2014年第17期。
本文标题:李晨阳中国丢了缅甸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9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