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际影响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过电视的形式。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社会评价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道德经是一部令人折服的智慧之书。中华古代先人在当时达到的巅峰高度让我辈发自内心的唏嘘、感叹、钦佩和喜爱。———天下游移《道德经》这本书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而其内容表现同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法。《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卢川芳郎这样阅读会误导读者,中国古代文献无标点符号。亦无影标注释。《道德经》是道家大集成者,后世读者亦属第二意境。期望广大读者不要对《道德经》作何注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南一页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谈谈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啊现在是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理应比一般的民众有更高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体验。自觉地维护自己和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对心理健康的认知问题关于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问题,在我国的一般普通民众社会,普遍存在着对心理健康认知不足的问题。认为人只要生理肌体上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人,就是一个傻子只要能吃能喝能劳动,没什么生理疾病,没有人把他当病人看,家里条件好有人原意嫁,甚至可以照样娶妻生子。人们思想心理上的各种“感冒发烧”都不算是病,只有人到了精神思想崩溃,疯了,被送精神病院了,才算有了心理精神疾病。这不是对健康的科学认识。这种认识影响了我国心理医学、心理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进步。科学地讲,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生理肌体的健康,另一方面就是心理精神的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二、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那么,我们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没有做过调查统计,我现在把一份专家统计调查的样本说给大家。前不久,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为对象所进行的调查显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不少被检测的教师自卑、嫉妒、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水平偏高。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更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教师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社会职业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着教师自己的个人幸福指数和生命质量,它更直接地关系着影响着教师所面对着的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一个快乐和谐的课堂,老师突然严肃严厉话语尖刻地批评一个学生,这时我们会发现,从脸上消失快乐的并不仅仅是被批评者,全班同学都表情严肃凝重起来。它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由人构成的群体当中,个体的快乐与否,在群体内是具有发散传递性的。假如一个班主任老师具有愤世嫉俗的心理特质,经常在同学面前发泄个人对各种社会现象的不满和牢骚,久而久之,他的学生就可能和他一样,看问题习惯看阴暗面,甚至感染上挑剔、指责、牢骚的毛病。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教出来的学生都消失了阳光心态,他们走入社会生活之后,怎么能与社会生活和谐呢?所以关心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就是关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啊。四、教师不良心理的主要表现应该肯定我们的多数老师,一般情况下,心理都是处于健康范围内的。如果否认了这个前提,大家不都是精神病了吗?那么,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不良心理状态的主要表现是怎样的呢?一是在对待工作方面,职业倦怠心理明显。对工作厌烦,对学生冷漠,有改行跳槽的愿望;工作靠吃老本应付、不愿主动更新知识;行为懒散,工作没有快乐感,更没有成就感。二是在人际关系方面,难于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虚多实少,自我封闭,不愿合群,在群体中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严重的嫉妒心理突出,对跟自己“差不多”的同事超过了自己,习惯地产生某种不满的情绪。还有的对周围的人有一种习惯性的戒备敌意心理。这种人内心常有一种失落感,认为自己工作不被重视,或工作成绩平平而未能引起领导注意而产生被冷落的苦闷心情。三是在自我认知方面,“傲我”与“卑我”同时存在。傲,多表现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孤傲、自怜、自恋,鄙视劳动,不愿意搭理人,兜里揣着高级职称证,手里捧着一本教科书,老子天下第一了。少有谦虚的表现。自卑往往来自比较,在商界、官界,那些文化、学识、修养、甚至是能力都不如自己的人,社会地位以极对财富的占有方面都优于教师。这种比较让教师产生不公,感觉自己的渺小,进而自卑。这种自卑还要用清高、自傲来遮掩,以满足虚荣,活得不踏实。四是社会认知方面,多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者”。看社会阴暗面多,光明面少,甚至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慨然愤世之情。多有牢骚、不满、失望,或看问题偏激的表现。缺少享受生活的快乐感。五是职业特性方面,心胸略显狭隘。行为表现好挑剔,事无巨细心理上过分追求完美,好计较。略显小气,过于敏感,甚至是多疑。在关键时刻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上常常表现犹豫,有时甚至是退缩。除上述五种情况之外,心理健康水平极端低下的教师会有极端的病态反应。心身疾病表现。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它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病、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神经症表现。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神经症一般类型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癔症等。神经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教师身上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及神经衰弱等。自虐和虐他表现。自虐现象不多,但有,由于对自己不满自残自杀的属于此类;虐他一般表现为情绪化地体罚或迫害学生。性侵犯表现。很少,但性质恶劣。五、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人们任何独特的思想情绪的产生都源于人们各自相对独特的生活及环境。教师不良心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分析,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抛开个人因素,单从教育的行业特点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思考,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的劳动强度和难度大。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管理等,业务量大、劳动时间长。教师主要是脑力劳动,这种劳动思维的不间断性特征突出。一个优秀负责任的教师,即使是休息时间,大脑也会不自觉地忙工作,教师这些无形的劳动是不计量的。工作的难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上,现在正处于成长、成熟阶段的青年学生,自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较弱,而个性突出,传统的看、管、一般说教已经很难发生积极的效果。对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教师适应不良,造成心理压力。二是职业角色复杂社会压力大。一个会计主要业务就是算账,张算明白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一个老师就不一样了,他既要当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做教育的组织管理者,既要当学生的服务员,又要当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思想协调员,既是一名普通职业工作者又是千百家庭希望的寄托者。同时社会公众心理又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对教师的道德期许和行为苛责就多了。同样一件错事,出在其它业者的身上不算什么,出在教师身上社会的反响就激烈得多了。“什么学校?什么老师?能教出什么好学生?”其实我们教师也是人,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对社会赏赐给我们的超普通人的“恩与”,大家都觉得不是很舒服,有时很有些愤愤不平。“教师咋的?教师就倒霉啊?”复杂的职业角色,超负荷的社会压力,不免影响教师的心理。三是职场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大。教师工作是知识分子聚堆的工作,“比较优劣高下”弥漫着每个人的全部工作空间。教学考试、专业业务考试、管理考核;查备课、查上课、查批改;职称晋初级、晋中级、晋高级;选拔学年任课教师、选拔先进劳模;有编教师、没编教师;再加上工作失误招致的领导批评。真可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呀。这样的竞争压力不可能不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啊,当老师的也应当有点《水浒》里牛二的滚刀肉精神,脸皮太薄不行啊。四是相对社会生活学校过于封闭。这种长期相对封闭式的生活限制了教师的社会阅历,不可避免地要在我们的心理上留下印迹。比如老师一旦闯进自己所不熟悉的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场面,就容易发呆、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行为表现死板、幼稚、教条,机敏程度明显不够。五是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反差大。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与其它社会群体相比,受教育文化程度高,文明程度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强,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所以教师都有作为文明人、知识分子的心理优越感。然而社会对文明的认识比较虚伪,表面恭维你心里瞧不起你,人们真正崇拜的是权力和金钱,普通民众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更看重的是你所掌握的权力的影响力,你对财富的操控能力。这两方面都是我们老师的弱项。一位家长和一位老师谈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学习不好,我想就让他考个师范算了,实在没啥出息了就当个老师也行啊”。这种认知上的反差常使一些教师感到不公,很有些愤愤然。旧时代有“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的说法;现在四十岁以上的教师,在他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谁能该行不做老师了,别人老羡慕了。现在随着教师工资的提高,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这种反差现象在逐步缩小。除了这些复杂的社会原因外,教师个人的遗传因素、人格特征、意志品质、成长经历以及自我认识与调节的能力都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六、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一个人子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安全后,精神的快乐就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就处在这个层面上。那么我们如何呵护自己的灵魂,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呢?我查了很多资料,总的感觉是专业理论多,本本性强,联系实际少,针对性差。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受,给大家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共十五句话。供同志们参考。一是人生态度要积极1、登高望远。办公室坐久了,到旷野中散散步,你会觉得很通透、很惬意、很爽,这是大自然宽广的意境给你带来的精神享受。如果我们攀登到高山之巅,远望山峦起伏,近看炊烟袅袅,城市乡村尽收眼底,这时你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超越“凡我”的博大胸襟,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你成了生活的欣赏者。如果你能用你自己的灵魂,象站在高山上一样去审视、欣赏我们平凡且充满矛盾的日常生活时,平日里那些让你看似多么严重的烦心事或许就淡了许多。佛家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说的就是站得高了,看的就远了,胸怀就宽阔了,烦恼就少了。生活就是一部文学巨著,我们不妨做个鉴赏者。2、有点精神。我们每个人无论多么平凡,都是一颗星,都应该闪亮、发光。人和动物相比,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对于同类有一种超越自然的爱和责任;如果人把自己的劳动仅仅看做个人刨食谋生养家糊口的手段,在灵魂上和动物就没什么区别了。当你把劳动视为不仅惠及自己也要惠及他人一份社会工作,你就会有责任感;当你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并把它作为
本文标题:教师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9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