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例谈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例谈摘要:新课标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日趋多元化、现代化,但无论哪一种个性的凸显,哪一种角度的侧重,都不能脱离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语文教学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脱离文本的空谈就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对文本的阅读就是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融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个性解读”、“巧设问题”、“适时点拨”等方法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与超越。关键词:有效引领文本例谈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打着“对话教学”的幌子,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另一方面,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开掘所谓的“深度语文”,课堂上教师层层盘问,强调思辨,结果使崇高而深刻的理性流于虚妄。新课标虽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但无论哪一种个性的凸显,哪一种角度的侧重,都不能脱离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有专家认为: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紧紧抓住“言语”这个载体,进行“讨论”、“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育学科的生命所在。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该怎样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与超越呢?下面就以《雪》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一、个性解读铺基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阅读也应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老师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没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便没有其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走进课堂前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目的就是要确定“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哈姆雷特”,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把守对话的底线、不断校正对话的方向、适时推动对话的进程。《雪》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草》。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进动力。对于《野草》,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这本体现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也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有学者提出了“爱情的宣言”一说;钱理群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对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可是,对于八年级上的农村初中学生,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如果对文本的开掘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价值呢?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鲁迅的孤独与战斗精神”这种解读。原因一:《野草》与《彷徨》作于同一时期,集中体现的是鲁迅在“五四”退潮之后空前的孤独与绝望以及对“绝望的抗战”。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现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现实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页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原因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战斗精神。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以教师的好恶左右了学生的解读意图,是教师将自己的解读思路、解读感受强加给了学生,这无异于“请君入瓮”。确实,目前,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的共识,但我想语文教师必须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导向、语言导向。文本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文化意义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把文本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道德的取向、理想目标的追求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而教育的本质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从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无数的教育家们始终都在追寻着实践着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但试想:如果教师本身都感受不到文本的美,那么何以引导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呢?!我们倡导多元解读,但学生毕竟是学生,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价值判断等原因,这种多元阅读有必要,也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的教育也只能是空洞的语言符号;缺乏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可能会找不到理解的方向。作品中丰厚的语文内涵、深厚的民族情感、特有的语言风格等都有可能为学生的多元解读设置重重障碍。二、巧设问题走捷径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答问题,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清人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今人陶行知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学生学习必须重视问题,教师教学同样必须重视问题。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雪》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1)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在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进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适时、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学生走进文本,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三、适时点拨排障碍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答非所问”、“学生游离文本”、“学生死钻牛角,不能自拔”以及“学生思维停滞,陷入僵局”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使学生重读课文,回归文本。那什么是“点拨”呢?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处地方进行了较好的点拨,特别是在学生提及“雪的战斗精神”却无法理解“雪的战斗精神就是鲁迅精神的写照”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雪战斗精神的词语,并让学生阅读资料“鲁迅的故事”,引导学生从“雪的写作背景及鲁迅生平”这一角度去理解。片断一:师:作者描写了两种雪景。作者仅仅只是写雪景吗?生:他是借景抒情。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师:作者要借两幅雪景抒发什么情感呢?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生:孤独,不屈服,勇于斗争的精神。师:这种不屈服、斗争的精神在雪身上体现出来了吗?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雪的斗争精神?生:“旋转,升腾”师:写出了雪的气势磅礴。课文中有三个“旋转,升腾”看看有没有内在的区别?可以把这些语句大声朗读来体会。(生自由朗读体悟)师:第一个旋转而且升腾的主语是什么?生:是雪。师:大雾是冷的,包藏着火焰。表明它不满足于现状,包含向外冲出的力量。第二个旋转而且升腾的主语是什么?生:是太空。师:雪使太空旋转,一种磅礴的气势、震天动地之力。第三个旋转而且升腾表达出了什么?生:一种斗争精神。师:从这几句中可以看出雪的斗天、斗地的精神。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朔方的雪是孤独的,它没有奇花异草相伴;它又是不屈的,滋润万物使大地充满生机活力的雨在抗击寒流中献了身,变成了雨的精魂——雪,仍不屈地抗争着;它虽死犹生!由此,想到了李清照的一首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师:学到这里,老师想到了昨晚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他说,朔方的雪象征了鲁迅先生,朔方雪的斗争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写照。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大家参照相关资料,联系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谈谈你的理解?就这样,老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又重读课文,回归到了文本,走进了雪,也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文本是经典的经典。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在这些文本中善于挖掘真善美的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东西,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同时,去尽情感受真善美的东西。这才是文本的意义所在。文本是窗口,通过文本,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
本文标题: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例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3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