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陈志昂教授一、当前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特征—国际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价值链分工转化—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分工的组织者—发展中国家全面融入国际价值链分工,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__要素市场的全球化:流动性要素追逐非流动性要素:流动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和劳动力价格的非均等化__国际劳动力无限供给,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份额下降,分配结构失衡—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金融监管的全球一体化,从G10向G20体制转化—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和虚拟化,与新兴国家在实体与虚拟经济上的结构失衡。—金融全球化强化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生的不稳定性十八个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变化02040608010012014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奥地利丹麦芬兰爱尔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瑞典十八个发达国家工资变化02040608010012014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奥地利丹麦芬兰爱尔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瑞典十八个国家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化00.511.522.5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西班牙奥地利丹麦芬兰爱尔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瑞典中国和东亚四国劳动生产率比较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中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中国和东亚四国就业人口工资增长比较01002003004005006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中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东亚相对发达国家的实际有效汇率02040608010012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creer1mreer1preer1treer1ireer1东亚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变化00.511.522.533.544.55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收入分配的历史变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全球化冲击与全球失衡资本主义市场体制是效率导向的,在缺乏全球性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全球化冲击下,全球性的供求失衡是这一体制的逻辑结果。如果说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供求危机,这次危机又是历史的重演。中国的改革开放适应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扩张要求,成为第三次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但随着全球性的需求不足,内需增长缓慢,经济将面临重大冲击。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在全球化和全球供求失衡,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考虑改革的途径和方向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全球商品出口波动(3个月平滑,按年率计算)二、稳定和效率—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金融的核心功能是在资金的时空配置中管理和分散风险。资金的市场配置能增进效率,但前提是市场的稳定有效。没有最好的金融体制,只有最适宜的金融体制。金融体制必须与一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国民素质和信用体系基础结构相适应三次金融危机的解读东亚金融危机—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国际储备下降—全面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银行机构经营自由化,放松资本管制,形成了银行机构的货币错配和时间错配—结果:货币和金融双重危机—经验:以货币低估加强出口导向政策,以超额国际储备稳定货币币信,银行机构重组,引入国际监管标准,加强银行机构治理,对资本流动设置一定的障碍次债危机—家庭部门的过度借贷,强调效率而忽视了风险控制—资产证券化是重要的金融创新,次债危机的爆发主要是杠杆化衍生金融交易(特别是CDS),金融交易成为对赌交易,与实体经济相脱离—美国资本市场的风险没有直接传导到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依然得到实现。—美国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结构。—经验教训:金融脱离实体就会形成泡沫;发达国家家庭负债状况发达国家非金融类企业负债状况欧债危机—为什么是主权债务危机,本质上是国家信用危机—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国债—欧元区的内在矛盾与夹层效应—效率与稳定依然是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核心问题_教训:没有财政和货币有效搭配和宏观稳定,没有一体化的金融监管,就没有金融的稳定公共债务状况为什么德国能独善其身—一个不相信资本神话的国度,以银行间接融资和债券融资为主。—一个高度警惕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国度—万能银行和银企的长期持续合作—良好的劳资合作机制,适应全球化的第三条道路—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提高了德国竞争力。欧元区主权债务利差(以德国两年期国债为基准,右边纵轴为2011年12月11日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RO)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以稳定为主,兼顾效率的渐进式改革。以宏观稳定为基础,逐步提高微观效率国有银行主导的商业银行体系改革—以国家信用担保,居民的存款为基础,建立低成本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通过处理坏账,设中央银行大区制,从地方政府手中夺权,股份制改造等,恢复政府直接控制的5大商业银行造血和输血功能,—引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入外资银行,改善银行机构治理。改造城市信用社,控制银行业进入门槛,形成寡头竞争市场格局—引入国际监管标准和监管方法,建立全球最高级别的货币和金融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中央对金融体系的控制。货币市场改革—进行零售市场利率管制,设置利率的顶和底,保证银行的利润,奠定银行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竞争性的货币批发市场,SIBOR已能灵敏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利用后发优势,建立了高效率的金融支付结算金融支付体系,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进入,加强了支付体系的竞争性。资本市场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渐显端倪,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发展多层次的市场交易组织,包括证券交易所到地方产权交易所,商品和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发展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和担保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加强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投资者保护,打击内幕交易,提高市场透明度。—发展和创新金融交易工具,包括窝轮、股指期货、资产证券化、集合债券等—拓宽社保资金和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扩大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外汇市场改革改革复汇率制,实现了从盯住美元到以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转化改善外汇管制,实现了经常账户下的自由兑换,取消了强迫结售汇制度,放松直接投资控制,引入以QFII和QDII为代表的双向证券投资机制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通过央行间的互换交易,上海合作机制等途径,扩大人民币的区域影响;通过边境贸易,放松纸币跨国流通管制,推进民间资金流通;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推动人民币区域交易和结算市场的形成;大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评估和发展趋势基本评估—金融体制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情相适应—改善了银行机构体系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通过国家信誉担保,有效动员民间资金,以金融的稳定,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政府驱动特征,使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向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资金配置效率较低,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不足—对银行体系的利润和竞争保护导致产业扭曲和配置扭曲,在逆周期时期更为明显—资本市场的建设是“倒爬楼梯”路径,债券市场乏善可陈,股票市场既是拯救国有企业的工具,也成为“博傻”式的高风险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缺乏基于流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之间的过度。当前股票市场的下行正在证实MM定理—金融市场信用基础结构薄弱,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难以实际应用,缺乏市场监管者。—以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基础的外汇政策已严重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趋势—继续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危机管理和金融稳定框架—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包括资产证券化,无担保风险债券等),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提高银行机构的竞争度,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发展利率风险对冲工具,从存款立行向贷款导向转化,推动银行机构的服务下沉__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制定贷款人法,银行破产法,逐步撤出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扩大汇率浮动幅度,发展外汇远期、掉期、期货、互换交易,放松流出管制,特别是直接投资流出管制,推进人民币区域国际化。—改革企业的财务模式,企业信贷建立在银行内部评级和市场评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微金融组织,如小额贷款公司、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社等,建设城乡一体,形式多样的金融机构体系。对温州金融体制改革的看法内容:第一是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第二是加快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第三是大力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第四是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第五是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第六是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与产品,第七是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第八是发展各类债券产品,第九是要扩宽保险服务领域,第十、十一、十二条讲信用体系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若干看法从温州资金和产业特征看从人格化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为什么要慎重发展银行机构什么是新型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境外直接投资的意义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
本文标题: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