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协作体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协作体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语文Ⅰ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楔.子(xiē)盘飧.(sūn)虚与委蛇.(yí)摈.除(bìng)B.巷.道(hàng)道行.(héng)逦迤.(yǐ)剽.掠(piāo)C.编纂.(zuàn)恣.意(zì)按捺.不住(nà)躯壳.(qiào)D.殷.红(yān)潺.潺(chán)冠.心病(guān)模.具(mó)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马航CEO在发布会上表示,基于新的线索,我们必须接受MH370已经失踪,无人生还。B.习近平强调,要强化使命担当,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搏击空天的凌云壮志,埋头苦干,加快空军现代化建设步伐。C.8日下午17时许,一名男子在昆明市新闻中心门口用菜刀劫持一名女性。18时30分左右,现场警察迅速制服劫持者,看准时机,成功解救人质。D.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不仅他的作品为欧洲的音乐增辉,而且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3.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文后的题目。(5分)驴子因为愚蠢而被人们叫做蠢驴。“我得改变自己的形象。”驴子想,“听说穿戴是树立形象的最方便的办法,我就做最好的衣服来穿吧。”于是驴子就做了一件缀满金子的衣服穿在身上。驴子穿着黄灿灿的金衣服招摇过市,可人们见了却说:“瞧,蠢驴来了,蠢驴来了,还穿着又笨重又容易被抢劫的黄金衣服,真是太愚蠢了。”驴子只得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家里。请你写出这则故事有什么寓意。4.在横线上填写相关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义连贯,表达合理。(4分)(要求:①横线上所写宋词句子与下面默写的内容不能重复;②第一个横线上应填某首宋词中的句子,第二个横线上应填该句所对应的情感;③所写情感在本语段中不能重复)唐诗有唐诗的韵味,宋词有宋词的美丽。犹如唐诗一样,宋词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但就抒发的情感说,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黍离之悲,有“”的,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妻之念,有“”的。这些情感,至今还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明永乐二年,以敏练,拜工部尚书。七年丁母忧,诏留视事。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专用海运。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于是命礼及都督周长往治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①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明年,以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帝命俟秋成后为之。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派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以此而论,利病较然。请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衮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京。”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十三年遂罢海运。二十年礼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七月卒于官。(节选自《明史•宋礼传》)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永乐二年,以敏练,拜.工部尚书拜:授与官职B.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资:依靠C.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董:监管D.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石:石材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其皆出于此乎B.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C.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D.帝命俟秋成后为.之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阅读第3自然段,简要概括朝廷在治理河运方面的三条主要措施。(3分)①②③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4分)(2)七年丁母忧,诏留视事(3分)(3)二十年礼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3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野步野步(宋)周密(清)赵翼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周诗刻画的“野步者”形象和赵诗描绘的“野步者”形象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2)周诗的三四句和赵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6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⑴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蝶恋花》)⑵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⑶,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⑷蓦然回首,那人却在,。(辛弃疾《青玉案》)⑸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⑹座中泣下谁最多?。(白居易《琵琶行》)⑺,开妆镜也。(杜牧《阿房宫赋》)⑻,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阿福杨绛①阿福也不知是十几岁,看来只像七八岁的小孩,因为从小挨饿,发育到此为止了。他家穷,爹死了,娘养不活大群孩子,就把最小的给别人家做儿子。可是收养他的人又死了;那家把他又给别家,后来收养他的人又死了。人人都说他是个苦命人。我家门房赵佩荣是他同乡,就向我妈妈说:“太太行个好事吧,收留了他,给口饭吃,叫他打打杂也好。”他就到我家来了。妈妈因他命苦,为他取名“阿福”,借吉祥字儿去防御厄运。②不记得妈妈给了阿福什么好东西,他说要留给他娘。妈妈说这阿福是个好孩子,有良心,得了好东西就想到娘;所以妈妈处处护着他。妈妈平时吃什么东西,总留些给阿福吃,常说:“阿福,你放在嘴里吃了吧。”我们都笑妈妈:“不放在嘴里,叫他哪儿吃呀!”其实妈妈的意思很明显,无非说:这不过是一点点,一口两口就没了。③阿福在我家可乐了。赵佩荣有一副小型的木匠家具(可能是他那个木匠儿子给置备的):小斧子、小刨子、小锯子、小斜凿,一应俱全。阿福拣些硬木,锯呀,刨呀,做成大大小小的匣子,有的还带着匣盖,盖上还嵌一块玻璃。他玩得很有意思。如叫他后园去拔草,他就在后园捉蚱蜢,摘野花。阿福有个特殊的笑,不是嘻嘻哈哈,而是塌塌实实的傻笑,笑声如“格以啊”的切音,那是“阿福笑”。一次有客人来了。阿福进来通报完毕,就擅自去招待客人。我们偶在外面听见,他就像猪八戒见了妖精直呼“妖精”那样,大声说:“客人,你请坐呀”(他的乡音是“能请坐(口虐)”),说得字字着实,然后陪上一声“阿福笑”,得意而出。我们谁也没责怪他,不过那位客人一定很诧异。④妈妈要为阿福攒钱娶一房媳妇,还要教他学一门手艺。我们说阿福手巧,叫他学“小木匠”吧。“小木匠”不是盖房子的木匠,而是做木器家具的。苏州的小木匠有极精巧的工艺,阿福远不够格儿。他也永远没长大成人。他来我家几年后,只长大了一圈,仍然是个发育不全的孩子。⑤从前在人家帮佣,工钱之外,还有别的收入,例如节赏、年赏、送礼的脚钱,端茶送点心的赏钱等等。尖利的工往往抢干这类“巧宗儿”。我妈妈把这类的钱一律归公,过节时按劳分配。阿福虽呆,总也分得一份,加上工资,很快就攒满百把块银元了。可是阿福每逢他的财富将近百元,就要大病一场。从前的规矩,帮佣的人小病在东家休息,大病或长病就回家。阿福大病回家,钱用完,病就好,又回我家来。妈妈诧怪说:“阿福怎么这样命薄,连一百块钱都招不住。”⑥我家厨子结婚走了。妈妈就教阿福做厨子,让他上街买菜。他一下子攒了三百元。他在市上活动,结交了三朋四友,准是他向人炫耀了自己的财富,就有人要招他去当“小少爷”。妈妈叫他勿上当,他却执意要去做人家的“小少爷”。他怕妈妈拦阻,竟半夜跑到女佣住的楼上,掀起小阿妹的帐子,要上她的床。这分明是有人教唆的。妈妈没奈何,只好叫佩荣把阿福送到那家去做“小少爷”。⑦过了两三天,妈妈叫佩荣去看看。佩荣回来说,阿福穿了花缎袍子、黑缎马褂,戴着个红结子瓜皮帽,在做“小少爷”呢。⑧随后赵佩荣被他的小儿子接走了。随后我家也逃难下乡。但逃难前夕,忽收到阿福乡里人来信,信上是半通不通的文言,大意说:阿福的钱已全给骗光,身上的衣服也剥掉了,赶在地里干重活,阿福就此“生有神经之病”。看来阿福已被赶回乡去。我家也逃难出城了,竟不知阿福如何下落。一九九○年六月1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塑造“阿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概括。(4分)12.文中说:妈妈因他命苦,为他取名“阿福”,请分析“阿福”这一名字的含意?(6分)13.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阿福”的?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4分)14.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6分)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爱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
本文标题:江苏省淮安市高中协作体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4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