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策略和对策
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策略和对策2007-01-0910:33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从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个方面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对象限制,在承诺和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外资法人银行可经营全面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分行在现有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可以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等。为了有效应对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各项挑战,笔者试图对未来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进行粗浅探讨,以抛砖引玉。一、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综述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认真履行当初承诺,遵循审慎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外开放。五年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迅速,并由此激发了中资银行的改革发展。在机构设置上,已从只允许外资银行设立代表处发展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截至2006年9月末,我国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283家。在中国注册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14家,下设17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国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分行和61家支行;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外国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242家代表处。在地域上,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由最初只开放沿海城市逐步向内地推进,允许其在中国境内所有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经济金融发达地区是我国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地区,尤其是上海。截至2006年9月底,上海的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582.84亿美元,占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55.46%,占上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3.41%,占比比年初提高0.6%;各项贷款余额占上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2.97%,占比比年初提高1.08%;客户存款余额占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的5.03%,占比比年初提高0.31%。在业务发展上,外资银行经营业务范围已从最初只允许办理外币业务扩大到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放宽了对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限制。截至2006年9月底,在华外资银行可经营12项基本业务,经营的品种超过100种,1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001年底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全部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尽管从总量上看,外资银行的总资产在我国银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但是增速显著。2002年至2005年,外资银行总资产增长了120.5%,同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仅增长了47.8%;在贷款上,外资银行增长了144.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仅增长了27.8%不良资产率0.99%;截至2006年9月底,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分别增长14.07%和13.51%,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增长11.58%和10.83%,而外资银行增幅分别为19.45%和20.28%。外资银行在存款、贷款的增长速度上继续高于全行业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放宽了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标准,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比例由15%提高到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比例由20%提高到25%。外资银行已经成为中国外汇市场上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参与者。在会员数量上,外资银行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截至2006年10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有会员260家,其中外资银行148家,占总会员数的57%。我国外汇市场上实行做市商制度后,外资银行也是这一制度的积极参与者。截至2006年10月末,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的12家做市商中,中资银行仅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三家,其余均为外资银行(见表1)。外资银行也是我国外汇市场上最活跃的交易者。在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上,今年上半年的成交量排名中位居前3位的皆为外资银行。表1外资银行参与中国外汇市场的情况总会员数外资银行会员数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260148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7456银行间掉期外汇市场6146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4317银行间外汇买卖市场做市商129结售汇市场做市商157加入世贸组织五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体制和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控制和降低风险,积极实施经营战略转型,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贷款率降至1位数,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截至2006年9月末,资本充足率达标的中资商业银行由2003年的8家上升到66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2003年初的0.6%上升到74%。一批中资银行顺利实施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初步形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已进入国际十大银行之列。二、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力对比(一)中资银行的劣势尽管即将过去的2006年,随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境内外成功上市,以及市场交易的高估值,印证了笔者关于中资银行投资价值分析的一系列文章(参见笔者刊发于中国价值网的《2006年银行为什么会高速成长》、《2006年中国A股银行实现飞速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价值判断》等文章),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在与外资银行特别是国际化金融集团的竞争中,中资银行所显露的明显劣势:创新能力差、业务拓展能力差、定价能力差、盈利能力差,深究其根源仍旧是中资银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经营机制。体制上的劣势。外资银行是市场化运作,业务操作几乎很少有来自非市场方面的强烈干扰,完全以利润为其经营目标,不承担政策性信贷业务,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投向、结构以及时限控制等方面都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或存在阻力,从而使其竞争能力大受影响。例如,外资银行可以根据国际市场情况灵活地制定存贷款利率和各种手续费率,报所在地人民银行备案即可;而中资银行的存款利率基本固定,仅对贷款利率有有限的浮动权,从而使中资银行在外汇存贷款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再比如外资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盈利能力、还款能力等决定可否予以贷款;而中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考虑该企业是否处于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无法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经验和创新上的劣势。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大多为老牌跨国银行,其丰富的经验优势体现在每一项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上,而且不断调整竞争策略和竞争手段来保持这一优势,同时外资银行还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保持其对市场的竞争力;而中资银行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体制和机制上。资本实力和资产质量上的劣势。中资银行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与外资银行特别与国际著名跨国银行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外资银行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仅花旗集团的资产就达7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总和。又如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目前的不良资产比率是0.67%,我国无论从哪个口径计算都比美国大的多。国际业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中资银行中除中国银行等少数以外,大多海外联行网点少,国际结算往往通过总行代理,环节多,速度慢,从而效率较低,资金在途时间长,加大了客户的汇率风险。而在华的外资银行大多是跨国银行,其业务网络遍布全球,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国际电子网络以及丰富的国际业务经验,使通汇快捷、方便、安全,广泛的国际业务网点和快捷的通讯网络,使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具有中资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制度环境因素使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加剧。中国目前法律和税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也急需配套,金融管理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同时中资银行分业监管、分业经营,致使外资银行在税负、业务拓展等方面享受的优惠远远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例如:在税负方面,外资银行的综合税赋水平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相对于中资银行,存在较多的外币拆借业务,但目前外币拆借仅以利息收入扣除利息支出后的实际收入作为营业税征收的税基,而人民币拆借则以利息收入作为营业税征收的税基;此外,外资银行还可享受外资企业的各项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而中资银行则不能享受着个待遇;部分地区位了招商引资,在土地价格等方面还给予外资银行大量的优惠政策。从业务方面,外资银行一般实行混业经营、集约化管理,再加之全球范围内便捷的网络系统,使其获得各种优惠和特权,如外资银行可从事外币投资业务,而国内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商业银行法的限制不可能开展投资业务。这种不平等竞争条件进一步加大了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使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二)中资银行的优势中资银行的某些优势同时也是外资银行无法比拟的,这些优势主要有: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誉的支持,可以长期获取低成本的资金。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誉作后盾,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在老百姓心中信誉度高。中资银行已拥有极为发达的国内网络系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拥有上万个分支机构,网点分布与客户资源十分广泛,如此庞大的银行网络渠道体系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无法比拟的。国内商业银行了解国内金融市场、熟悉客户,具有在本土经营的丰富经验。在掌握中国国情、文化背景和客户情况等方面,外资银行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外资银行的机构扩张和业务发展。内资银行是市场先进入者,起初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由于客户服务的切换成本高,所以内资银行的稳固力较强,客户在短期内大量流失的情形不会出现。内资银行的服务门槛低,价格便宜,能吸引大量中低端客户,这部分客户占据总客户量的90%以上,恰当地运用产品设计和产品定价策略可以与高端服务做一博弈。(三)外资银行的优势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管理与运作优势。外资银行的管理与运作遵循国际惯例,深入国际金融市场多年,具有丰富的经营经验;业务活动不受本国政府干预。资产质量方面的优势。外资银行的坏账率、资本充足率、新增资产质量等指标明显优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高端个人客户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明显。近年来,各家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开设支行和各种理财中心进军个人高端客户市场,为富裕客户提供量身定制式的投资理财服务。国内的外资银行如瑞银集团、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皆在华积极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将客户群锁定在拥有十万美元以上的高端客户。例如,花旗银行于2004年6月在上海开设了首家个人财富管理中心,今年又在上海连续新开设了两家主要面对个人高端客户的支行。由于外资银行有开展财富管理的丰富经验和手段,且能为客户提高个性化服务,为高端客户配备高级理财规划师,其优势明显优于各大中资银行。技术与产品优势。在信用卡、网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间业务等方面,外资银行具有强大的实力。这种优势一方面和中资银行的网点优势形成对冲,一方面可能抢走高盈利业务的相当份额,对中资银行造成很大威胁。信用文化优势。根据有关金融人士的观点,相当多的“中产阶级”对财务隐私非常重视,在他们眼里,这种权利在中资银行是很难保障的。品牌优势。外资银行,特别是国际大银行集团由于有几百年历史,其品牌锻造深度明显强于中资银行。总之,在“十一五”时期,随着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将在银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管理体制、机构设立、经营理念、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等方面形成竞争格局;短期内,个人理财业务将成为双方竞争的焦点。但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其在网点设置等方面的劣势,恰与中资银行形成互补。另外,由于大多数外资银行门槛较高,因此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高端服务可能一时还难以惠及普通客户。三、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一)业务合作与竞争格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年增速均在30%以上。尽管外资银行在短短的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网点布局、客户认知、文化渗透等方面无法与中资银行匹配。因此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业务方面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过度竞争不仅对中资银行不利,同样也会对外资银行造成致命性打击。合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参股中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实现部分业务的紧密合作等。“十一五”期间,中资银行将与外资银
本文标题: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策略和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