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江苏省苏州五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江苏省苏州五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12.11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训诂./待价而沽.狷.介/细大不捐.茎.叶/泾.渭分明B.鳜.鱼/一蹶.不振蔓.草/轻歌曼.舞玄.色/泫.然泪下C.转.折/天旋地转.载.体/载.歌载舞数.九/数.见不鲜D.煞.尾/煞.有介事丧.钟/丧.魂失魄禁.忌/弱不禁.风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商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驻地工作人员具体而微....的服务十分满意,几位代表都写了给酒店的感谢信。B.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C.如今大街小巷各种小广告泛滥成灾,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些广告大都良莠不齐....,既误导了消费者,又污染了环境。D.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下设机构的名称、5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然若揭....。3、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等离子体杀死细菌的过程,请依次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等离子体是一种离子化气体,一般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科学家在一个大气压环境下让等离子体的温度平均保持在35℃到40℃之间;再利用低温等离子体破坏细菌的DNA结构,杀死生长在伤口处的由生物膜保护的细菌。由于低温等离子体直接瞄准了小面积的特定感染区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周围组织不会受损。4、某市一名人故居题写了这样一幅楹联:“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集多年国恨难愁”(5分)(1)这是的故居,我们学过她的词《》。该词用一连串叠字,写尽了悲秋伤己的情怀。(2分)(2)请分析这幅楹联的艺术特色。(不超过60个字)(3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尹师鲁墓志铭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2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C.处穷.达,临祸福穷:困窘。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6、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3分)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4分)3(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⑴首联写天气,统领全诗,请作简要说明。(4分)⑵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3分)⑶诗题中有“行”,诗中却不见“行”状,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行”字的?(3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2)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4)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5)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不绝如缕。(苏东坡《赤壁赋》)(6)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黄河入海流李康美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虽然未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在宁夏虽有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观: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4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后来,我多次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真该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还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上,我总是侧耳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河太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乘游艇而下,我一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苇荡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色。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是像扇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当然,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当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黄河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两岸的边际,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其实,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鉴别,一边是黄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了。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该送她一程。(选自《散文》2010年第2期,有删改)11、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12、文中说“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作者这样表述的理由是什么?(6分)13、联系上下文,请分析文中第二处画线文段的表达特色。(4分)514、请探究“黄河入海流”的生命轨迹蕴含了哪些人生启示。(6分)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艺术鉴赏的态度丰子恺①要讲艺术鉴赏,先须明白艺术的性状。人人都知道“艺术”这个名词,他们看见了关于画一类的事,就信口称赞为“艺术的”。可是所谓“艺术”的真意义,了解的人很少。我们的眼,平时容易沉淀于尘世的下层,固着在物质的细部,不能望见高超于尘俗物质之表的艺术。必须提神于太虚而俯瞰万物,方能看见“艺术”的真面目。②何谓高超于尘俗物质之表?就绘画而说,画家作画的时候,把眼前的森罗万象当作大自然的一幅幅绘图,而绝不想起其各事物的对于世人的效用与关系。画家的头脑,是“全新”的头脑,毫不沾染一点世俗的陈见;画家的眼,是“纯洁”的眼,毫不蒙受一点世智的翳障。故画家作画的时候,眼前所见的是一片全不知名、全无实用而庄严灿烂的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美的世界。山是屏,川是带,不是地理上交通上的部分;树是装饰,不是果实或木材的来源;房屋是玩具,不是人类的居处;田野是大地的衣襟,不是五谷的产地;路是地的静脉管,不是供人来往的道;其间的人们的往来种作,都是演剧或游戏,全然没有目的;牛、羊、鸡、犬、鱼、鸟都是这大自然的点缀,不是生产的畜牧,——有了这样的眼光与心境,方能面见“造型美”的姿态。欢喜感激地把这“美”的姿态描写在画布上,就成为叫做“绘画”的一种艺术。所以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绘画中的裸体模特儿,不是这世间的风俗、习惯、道德的羁绊之下的一个女人,而是一种造型的现象。③原来宇宙万物,各有其自己独立的意义,当初并不是为吾人而生的。世间一切规则、习惯,都是人为了生活的方便而造出来的。美秀的稻麦招展在阳光之下,分明自有其生的使命,何尝是供人充饥的?玲珑而洁白的山羊、白兔、点缀在青草地上,分明是好生好美的神的手迹,何尝是供人杀食的?草屋的烟囱里的青烟,自己在表现他自己的轻妙的姿态,何尝是烧饭的偶然的结果?池塘里的楼台的倒影自成一种美丽的现象,何尝是反映的物理作用而已?悟到了这一点,即可窥见艺术的美的世界的门户了。④要之,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不是世间的事业的一部分,而是超然于世界之表的一种最高等的人类活动。故艺术不是职业,画家不是职业,画不是商品。故练习绘画不是练习手腕,而是练习眼光与心灵。故看画不仅用肉眼,又须用心眼。⑤用艺术鉴赏的态度来看画,先要解
本文标题:江苏省苏州五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4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