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江西理工大学马原试题
复习提纲《绪论》部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特别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批判地吸取其合理内核,深入研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新形势,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总结这个时期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伟大的完备而严整的革命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也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既严整而又开放,内容博大精深的宏伟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同一切剥削阶级的理论相比较是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基本特征。第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吸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达到的最高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规律,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规律是完全一致的。第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而且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为实践服务。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实践的理论。第三,实现了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就是在批判继承了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有价值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长久不衰的秘密就在于它不断地吸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既严整又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答案二:(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4)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证明共产主义的科学性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一性),思维能否认识物质(同一性)。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①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哲学基本问题的联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有以下几点:①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②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③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从实际(存在)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思维)出发,反映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作了生动的运用和具体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有许多重大的理论成果,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意识。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新事物.从哲学的角度讲,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同时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在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增添了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抗拒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4)否定之否定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这两方面的矛盾,促使事物从肯定转化为对现存事物的否定,事物的自身发展由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通过否定,即事物自身发展中否定方面对肯定方面的扬弃,事物改变了原来的存在形式和性质,由某物变成他物。他物对某物的否定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否定阶段中,只是事物的否定方面获得了片面的发展,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并未彻底解决,事物的自身发展还未完成。由于内在矛盾的发展,作为否定事物的他物也必然被否定,否定者又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否定,矛盾双方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肯定和否定的统一。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事物在新的基础上重现自身,仿佛是原来事物的复归。但它不是原来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更丰富的基础上的复归,是完成了自然发展过程的新事物。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性的螺旋式系列(见发展的螺旋式),构成发展过程的整体。周期性的螺旋式发展,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根本特点,也是区别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主要之点。第二章(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入。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认识和实践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2)认识的本质。1)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想”。2)人类改造的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做”。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就是通常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认识还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以上不难看出,“认识”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主观上要求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产生反映。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是客观的(唯物主义的真理观);真理作为人的一种认识、反映,其形式是主观的,它自然离不开认识主体。但真理它是一种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它包含着不依赖与认识主体,不依赖于人们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是客观的。二、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被我们称为真理的认识,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这就是绝对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它只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某个部分,是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所以真理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不可分割的。认识总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发展、深化的。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把真理的绝对性夸大为真理的唯一特性);相对主义(夸大的是真理的相对性,不承认相对真理中有绝对性的成分)。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以及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二者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实践意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
本文标题:江西理工大学马原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64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