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江西省南昌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
江西南昌外国语学校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g3wls(a8)2012.8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写在答题栏的相应位置内。1.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体现了()A.人人精通法律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C.法律至上的原则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2.“英国‘光荣革命’使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里的“办法”是指()A.发动宫廷政变B.剥夺国王的立法权C.实行民主共和制D.控制“行政专制”的办法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A.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B.未来社会将消灭阶级对立C.工人群众的民主和自由诉求D.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正义性4.德意志统一实质上是一场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其真正含义是()A.德意志境内的所有诸侯国被消灭B.统一帝国的建立应归功于军事上的胜利C.德意志统一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D.俾斯麦实行“铁血政治”5.“我们憎恶罗伯斯庇尔的断头台,也憎恶波拿巴的马刀,但我们要公正地评价他们。”十九世纪法国文学运动的领袖维克多雨果“公正地评价”主要指他们()A.用革命的手段推翻现存统治者B.充当了人民主权的捍卫者C.扫荡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D.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6.“开战的真相往往不是一清二楚的,当事者双方常常各自有各自的说法。不发表涉及国家外交的事实是理所当然的,帝国主义国家以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以下史实与材料观点不相吻合的是()A.国民政府对日宣战B.日本进攻珍珠港C.德国进攻波兰D.苏联建立东方战线7.有人认为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假如你赞成该观点的话,那么你认为决定未来这种“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A.明智的外交政策B.与第三世界的关系C.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D.区域性政治经济的集团化8.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黑人为争取平等权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1957年,美国联邦法院发出命令,要求开始废除美国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但阿肯色州小石城发生了对命令的抵抗事件。这突出反映了当时的美国()A.联邦政府有能力保护美国公民的公民权B.废除种族隔离的进展缓慢C.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D.广大黑人要求充分人权的热情高涨9.某同学在笔记上如下记录: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的崛起、“欧洲人的欧洲”。他学习的主题可能是()A.《中国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B.《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C.《两极格局之下世界的多极化趋势》D.《美苏霸权的衰落》10.“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11.亚当·斯密提出“用看不见的手”去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加以控制。这一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是()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B.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C.启蒙思想在欧洲流行D.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12.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所反映出的问题是()国家数年份1970年1992年32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79美元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A.生产力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趋严重B.发展中国家实力迅速增长C.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迅速增长D.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受到极大冲击1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我国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以下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西方主导的B.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C.旧的国际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D.发展中国家应该回避全球化过程14.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20世纪60年代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理由是()A.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B.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自由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D.苏联工人很自由;美国工人民主自由15.某学者指出:这种所谓“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倒退。用左派的话说,就是“复辟资本主义”。这一观点()A.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内涵B.没有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C.符合新经济政策的某些特点D.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16.美国学者本里特说:“一战结束时,人类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夺去了2000多万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句话说明()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B.一战不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D.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17.下列各项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经济组织是()A.欧盟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D.石油输出国组织18.恩格斯说:“……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引文中的“他”和“这本书”是指()A.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B.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C.但丁与《神曲》D.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19.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20.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来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A.二战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C.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D.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1.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增至6.1%。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A.发达国家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B.当代科技进步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C.资本家利润增长有利于改善劳动者处境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2.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席林(1874-1956)认为,为了给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资料,人类必须从事经济活动,但是经济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毋宁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上帝”,这是当时天主教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合理的是()A.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B.是宗教顺应了时代的表现C.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D.挑战了西方国家社会形态23.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存在着很多差异,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这反映了当时法国()A.政治派别的林立B.阶级关系的复杂C.思想主张的多样D.经济利益的冲突24.1879年,一则美国新闻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劵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这则新闻最有可能是()A.英荷战争爆发B.爱迪生发明白炽灯C.西门子发明发电机D.纽约股市崩盘引发历史上最大经济危机25.“德国的马克思、恩格斯和中国的毛泽东都强调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且有时把进化论的观点演绎到社会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那天起,进化论在中国的命运,就和这个新兴的学说发生了关联。”这说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给中德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是()A.导致中德两国政治关系改良B.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C.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D.改变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4分,27题11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材料三第一款任何人,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者,均为合众国及所居住之州的公民。任何州不得制定或执行任何剥夺合众国公民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任何州,如未经适当法律程序,均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亦不得对任何在其管辖下的人,拒绝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关于黑人公民权利的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回答:(1)请依据材料一概述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美国联邦政府的结构。(6分)该政府机构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权力分配原则?(1分)(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国会中众议员人数是按什么标准确定的?“五分之三非公民”是指何人?印第安人为何不算正式公民?这说明了什么?(4分)(3)据材料三,说明《美国宪法修正案》反映了什么内容?材料二和三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什么趋向?(3分)27.(11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花生、可可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16到18世纪,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有变化的原因。(5分)材料二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17到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4分)材料三套用美国人杭士基的话,全球化是居于全球化中心的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全球化中心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边陲国家的宰割和剥削,几乎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2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材料二“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苏格拉底材料三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并说明其对于今
本文标题:江西省南昌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6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