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化常识教师版1.(2016·名师原创)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答案D2.(2016·石家庄质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答案C3.(2016·山西四校联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解析“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答案A4.(2016·西安一质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制。答案C25.(2016·大连一模)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答案A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解析“令堂”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答案B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解析“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答案C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解析“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答案C
本文标题:文化常识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6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