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英雄主义的温床—“文化断裂层”我所称之为“文化断裂层”的东西,通常为了方便,也用“文化断层”来表述。历史上的革命者或英雄人物,个别一部分人可以看见这一事物,但大多无暇去分析此类问题。过去的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均没有将这一事物进行独立研究,一方面是他们没有看见它,一方面是史学家和和社会学家没有军政人员的历练,因此不容易看清这一事物的各个方面。“文化断层理论”因是我的研究和经验所得,我思考了颇久,当我试图要把我的感觉写出来的时候,却找不到适当的名词,考虑到人类社会,人的动作和行为过程均与文化最密切相关,而群体的复杂行为尽管混乱难治,但任何抗争必将孕育更高的目标,况且我们看到和体验到的这一事物,更多是与社会和谐面断裂的,于是我不妨称之为“文化断裂层”,或可得到读者的充分认同。在我看来,“文化断层”可以被视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单元,虽然它不同于人类社会的组织细胞,但“文化断裂层”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最明显不过的了。“文化断裂层”的特征主要表现以下几点:1、在一定的区域内;2、社会群体呈多元对立状态,且弱势群体明显生存下来;3、强势群体不断打压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为生存起而抗争,以致内部冲突和外部打压长期并存;4、群体由最初的分散形式向组织化发展,并得到巩固;5、各多元群体领导层相对稳定,区域内人员流动量大。从广义上说,世界各国都是为“文化断裂层”所分割的产物,可以说,“文化断裂层”无所不在,但在世界不同地区各有其自身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就是处在某个“文化断层”的最前沿。这个地带也因处于“文化断层”,所以冲突不断,激进人物频出。从亚辛之死、兰提西被杀,到后哈马斯大选的全胜,都只证明“文化断裂层”是一个大型的英雄主义试验场,武力手段尽管可以消灭对方,但在多数情况下恰恰通过打压手段反而为可怕的对手锻造出一个更大更强势的组织。一国内“文化断裂层”,我统称之为“疆域文化断裂层”,这一断裂层的出现,首先是通过运动形式,而后引发较大的社会动乱,最终出现政权的解体或重建等系列过程。就拿破仑来说,他是法国大革命把他带入“疆域文化断裂层”的,若没有卢梭革命思想引发的人民抗争,法国依然处于大一统状态,那么就没有叱咤风云的拿破仑一世。曾国藩是清末“疆域文化断裂层”的一个重要人物,确切地说,这一“文化断裂层”为他提供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现实舞台。希特勒的青少年时代,德国处于大一统状态,希特勒的目标只能是成为一个艺术家,这一想法值得赞赏且无可厚非,但当他前往维也纳并在那里居住多年之后,他所在社会出现一个较大的“疆域文化断裂层”,他进入这个“文化断裂层”之后,就不能不改变初衷,去接受更加险象环生的社会考验。毛泽东也是中国“疆域文化断裂层”下成长的人物,这个断裂层的疆界很广,没有决然分明的界限,但中心地带曾经是在湘赣边界。“小文化断裂层”是比“疆域文化断裂层”狭小的一个文化断裂层,“小文化断裂层”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从个别人的介入开始的,比如冯云山从广东进入广西紫荆山,就形成了一个可以感知的“小文化断裂层”,但是这个“小文化断裂层”之所以能成型,乃在于西方文明冲击中国之后,满清中央政府无力抗争,为吏治薄弱和腐化所致。类似冯云山、杨秀清这些人,即是汤因比史论中的“创造者”,非经组织“创造者”是不可能从事高级形式的武装斗争的,组织的效用就是能使人群从分散状态逐渐形成富有凝聚力的群体,优秀人物通过组织参与到更高形式的斗争中。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从“十号房”和“龙岩市青峰工艺厂”看到“小文化断裂层”的某些特征,但它不具备“文化断裂层”的显著运动性,弱势群体并无独立生存空间,所以,仅仅具有“文化断裂层”的特征是不够的,它必须完善到足以称之为“文化断裂层”,才是孕育英雄人物的温床。由此可知,时势造英雄是通过“文化断裂层”的出现,在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中为少数优秀人物实现组织目标创造了最好的平台,少数人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认同自己,比如毛泽东在井冈山就是通过不断的斗争,让红军广大指战员深刻认识到毛泽东的个人智慧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一个广阔的“疆域文化断裂层”,这个断层为中国历史增添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造就了许多政治领袖和英雄人物。如今的人们,若想叱咤风云,那是务必先进入“文化断裂层”不可的,否则,即便你确有毛泽东、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才情也于事无补。
本文标题:文化断裂层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6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