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化汇聚地------敦煌在刘进宝的《敦煌历史文化》一书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色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的确,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近5000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了它灿烂的古代文化。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唐人李吉甫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处处隐含着一派金戈铁马的气息。毋庸置疑,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汇流之地。一、丝绸之路孕育敦煌文化敦煌位于中国西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派大将霍去病率军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使河西归入汉朝版图,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汉王朝在河西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敦煌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敦煌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为了从经济上保证这一基地的巩固,汉代一方面从内地往敦煌大量移民,一方面又征发军队来此戍守,移民和戍卒在敦煌开荒屯垦,兴修水利,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敦煌,使敦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为敦煌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此后几个世纪,敦煌之所以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除了战略上的重要性之外,与其经济的繁荣是分不开的。敦煌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已作为中原与外域交往的重要商途,享受了人口、物质、文化的繁盛。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前,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的商业贸易通道,一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则扼其咽喉。从这里,人们把西方的文明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西方,随着西汉时期对敦煌地区的开发,汉文化开始进入河西。魏晋时,敦煌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从而奠定了浓厚的汉文化基础;同时,敦煌又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使敦煌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现象。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敦煌,还是多民族杂居之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大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鹊、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这使得敦煌历史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而五彩缤纷,辉煌灿烂。二、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1,人文荟萃,文化粲然。卷帙浩博的敦煌遗书和数十万平方米的敦煌壁画等即在此方面有着生动的反映。从世界角度看,敦煌吐鲁番文献是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典范。敦煌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一座国际城市。当时的敦煌,中外商人相望于道,络绎于途,是东西方的贸易中心和商品中转站。古代商人也是文化的使者,扮演着异域文明和多元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敦煌、吐鲁番自然而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汇之地。通过这条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东西方文明进行了长期的对接与交流。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的:“敦煌和吐鲁番这两个地方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丝绸之路又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数量庞大的敦煌吐鲁番文献,就是这种交流交汇的实物见证。据不完全统计,敦煌文献总数近7万号,吐鲁番文献总数约3万号,分藏于中、英、法、俄、德、日、美等国。其中,汉文写卷占绝大多数,还有不少吐蕃文、佉卢文、粟特文、突厥文、梵文、于阗文、龟兹——焉耆文、吐火罗文、回鹘文、希伯来文、叙利亚文等文字的文献,涉及多个国家多种久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如此众多民族古文字文献集中发现于敦煌和吐鲁番,充分体现出东西方文明沿着丝绸之路而接触、交汇直至融合的真情实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三、敦煌文化的多样性敦煌文化是一种在中原传统文化主导下的多元开放文化,敦煌文化中融入了不少来自中亚、西亚和我国西域、青藏、蒙古等地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如中亚、西域的粟特文化即对古代敦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古代敦煌的赛祆胡俗、服饰胡风、饮食胡风、乐舞胡风、婚丧胡风以及敦煌画塑艺术中。敦煌遗书中不仅保存了5万多件4—11世纪的汉文文献,而且还汇聚了大量中国国内少数民族文字以11《后汉书》卷一一三,郡国五,引《耆旧记》。及一批西方国家民族文字的写本,如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梵文、吐火罗文、希腊文等语言文字的文本。此外,莫高窟北区还发现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文书,可谓兼收并蓄,应有尽有。这么多古代东西方民族、国家的文献汇集一地,本身即表明敦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赛祆,即从萨珊波斯传入的祈赛祆神民俗,约在魏晋时传入我国。由敦煌遗书见,唐代敦煌城东一里处专门建有安置粟特人的聚落——安城及从化乡,其中大部分居民来自中亚昭武九姓王国。安城中建有祆庙,规模颇大,专门供奉祆神。祆祠赛神被纳入敦煌当地的传统祭祀习俗中,从官府到普通百姓,无论粟特人,还是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无不祀赛祆神。敦煌壁画形象逼真,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莫高窟壁画、彩塑中,为今天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古代东西方服饰史料,既有中原传统的汉服,又有我国西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的衣饰,还有来自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衣装,丰姿丰色,美不胜收。这些服饰因不同的国家、民族而各具特色,如实地展现了丝绸路上千余年间各国各民族、各阶层不同身份的僧俗人众的穿戴。作为国际性都市,敦煌的饮食习俗具有浓郁的汉食胡风特色,来自中亚、西亚、中国西域的饮食习惯融入传统的敦煌当地饮食风俗中,成为敦煌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据不完全检索,仅敦煌遗书中出现的食物品种名称就达60多种,其中来源于“胡食”的就有很多,如各类胡饼、炉饼、饸饼、胡桃、胡枣、安石榴、大食瓜、诃梨勒、胡酒等,不一而足。至于饮食炊具、餐具,亦有不少是从“胡地”传入的,如金叵罗、注瓶、垒子、犀角杯、珊瑚勺等。饮食礼仪中的胡跪、垂腿坐、列坐而食等亦深受胡风影响。唐代来自西域、中亚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在敦煌风靡一时。这些舞蹈具有浓厚的西域、中亚风情,矫健、明快、活泼、飞旋的舞姿与当时开放、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吻合。乐舞表演离不开乐器伴奏,于敦煌壁画中见主要乐器有琵琶、五弦、胡琴、阮、腰鼓、羯鼓、笙、竽、筝、角、箜篌、方响、排萧、拍板、钹、铙等,大多也出自西域。四、敦煌文化的发展中国是历史文化遗产大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5处,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处,自然遗产6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客观地说,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与遗产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长期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共识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20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和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合作、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合作、国家文物局和陕西文物保护中心与意大利政府和德国的合作等一系列项目就是开展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这些合作项目解决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尤其是在多年的国际合作中我国逐渐培养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队伍,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还走出国门,开展了柬埔寨吴哥窟保护维修、蒙古国博格达汗宫保护维修、与肯尼亚合作考古研究等援外项目。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尊重人类历史的国家和人民都愿意携起手来共同保护人类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再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22014年3月,《关于支持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印发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正式下发,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首位工程。发展科技型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利益有着战略性、久远性的意义。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已列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即将启动筹备工作,敦煌已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首个“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已向国家旅游局申报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彭鸿嘉在专题记者会上介绍说,2014年,敦煌文化产业园区被列入第五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敦煌文化发展投资基金也已完成名称核准,丝路文化产业基金已进入审核阶段。敦煌学院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与省内3所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3个专业已开始招生。敦煌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智慧城市平台、世界敦煌学中心、博物馆聚落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最近,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016年8月将在敦煌举办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在敦煌市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敦煌市文联副主席李茂锦说,敦煌是甘肃的文化标杆,此次会议的举办,将使敦煌乃至甘肃文化发展迎来新的更加明媚的春天。敦煌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冯颖超认为,今天全球视野的开放和深度文化交流必将成就敦煌新的辉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举办,必将促进人文交流,带动旅游商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出去。参考文献:1.《后汉书》卷一一三,郡国五,引《耆旧记》。2.张晓.中外联手保护文化遗产【J】.特别策划.42张晓.中外联手保护文化遗产【J】.特别策划.4
本文标题:文化汇聚地敦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6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