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1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讨论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加强和改进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并引导广大高中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特制定《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一、领会课程理念把握课改方向教育部在2003年4月制订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其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8条: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2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前7条都是着眼于学生和学生的发展。从课程目标体系到内容体系,从课改方向到课堂教学,从科学世界到人文世界,从知识内涵的变化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学习过程到学习评价,无不渗透新课程理念。面向每个学生的经验世界,这里所蕴涵的丰富性和不完整性,充分说明这是一个渴望发展和等待发展的世界。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世界,这是多么精彩而有差异的世界,这里充满了选择,更是凭借它才可能发展的世界。发展要在最有价值的方向上发展——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思想;发展要依靠最有用的途径才能发展——自主、探究、合作、对话。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一个丰富、健康、饱满、创新、开放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从科学教育的角度上去看就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体系与外面世界的关系和科学体系内部的特征,科学体系内部特征就是——“作为探究的科学”。它包括: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科学体系与外面世界的关系,就是科学把自身投射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实践观。它包括:●熟悉自然界并尊重自然界的同一性;●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及其长处和局限性;●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课程最终的落脚点是课堂,改革的主战场是课堂。它是课程体系的价值显现,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是教育教学的载体。课堂的文化是质疑的文化、是合作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是知识思想生成的文化、是探究的文化、是对话的文化。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教师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势在必行,也是“课程的基本理念”第8条意蕴所在。3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途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存在方式,反思教师内部深处的教育教学假设。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教学新的范式形成的改革,需要重建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需要改造教师的思想方式与工作方式。教师不只是学和做,重在知行合一。二、理解课程体系熟悉教材结构课程是教育事业的心脏,教材是课程的静态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要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结果,首先必须从静态上反映在课程与教材上,反映出教育的目标、价值、要求与具体的内容。正确的理解新课程的体系,从而熟悉教材结构是进行课程实施与实践的必要前提。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该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过去的高中化学课程相比,课程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从2004年9月起,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全国4个实验区(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正式启动,基于课程标准编写的3套新教材投入使用,3套新教材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宋心琦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织编写、王磊和陈光巨任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部分核心成员为主体设计编写,王祖浩任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3套新教材在教材体系构建上体现了多样化,在同一套教材中各具体教科书内容上又有交叉、渗透,所以熟悉教材整体结构也是我们走进新课堂的必由之路。1.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一般包含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构建具有代表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面向每一个高中生,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落实上述目标,课程编制或课程开发应坚持怎样的课程理论,在怎样的课程理论指导下运作呢?一般的课程理论有三种:(1)按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来设计课程,叫“儿童中心论”;(2)强调通过掌握科学的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叫“学科知识中心论”;(3)教4育要按照所假想的各种社会需要作出判断,即重视人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叫“社会中心论”。我国主张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课程类型,采取侧重于某种理论,实行取长补短的“融合”和“互补”的理念。当前,化学课程编制理论已进入一个新时期,其特点是,“在变革学术性课程的同时,更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还强调课程内容应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促使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统一。厘定了课程理论与课程编制理念之后,在确定化学课程目标之时,新课程统整了课程发展的影响因素:(1)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社会结构因素;(2)科学发展水平、发展的历史顺序和科技新成就等科学知识结构因素;(3)学生认识活动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活动需要、体力活动需要等学生结构因素。在融合上式三种因素的基础上,化学课程目标做到了“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的统一,“内容目标”是指有关的课题的化学事实、概念、术语和原理;而“过程目标”则指有利于发展学生相应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科思想、思维方式。而对上述“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具体化的结果就形成了化学课程的内容。化学课程内容是师生互动,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新一轮课程内容改革的总趋势是“不仅要从新内容、新实验和新方法进课堂做起,而且要从培训教师,改善仪器、教具和测验,以及发展教育领导人的经验等方面实施”。主要强调学科的实践定向性和学科的过程性,强调学生的探究和活动。新课程方案的课程内容结构分为3个层次: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构成。科目是指分科或合科课程和新增设的科目。模块则指以科目内容为基础,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将通常需要持续学习2—3年才能修习完毕科目内容划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化学共8个模块,每个模块36课时,计2学分。其中有两个必修模块(A1、A2)和6个选修模块(B1、B2、B3、B4、B5、B6),B类是A类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为全体学生成为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提供机会,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门化教育打下基础,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5大的学习空间。A1、A2: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B1(化学与生活):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B2(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B3(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4(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B5(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合物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B6(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革新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起到积极作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将科学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强调学生的探究体验、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活动”的具体形式也丰富多彩:观察、调查、参观、收集、阅读、讨论、交流、辩论、实验等;在“活动与探究”的栏目上也精彩纷呈:“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练习与实践”、“调查与研究”。上式呈现方式的变化符合了现代学习观:学习是转变观念;学习是内容和过程的统一;重视学习者对问题态度与看法;重建学习者与学科内容的关系。6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必然关注课程评价的激励作用和着眼于学生发展性评价,具有如下的鲜明特点:(1)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2)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5)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2.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系目前,投入市场的教材除上海版本外有三种:人教版、山东版和江苏版。此三种版本都在依据课标的前提下展示出本身的精彩性和多样性。这3套教材“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作为整套教材的共同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选择内容,编写各个模块。纵观三套教材,有以下共同特点:(1)着重从内容上,从教材细节上落实“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既是课程目标的难度要求,也是化学学科的本质体现,学生在学习具体化学内容时,必须要关注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必然会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就会经历“形成假设、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从总体来看,三套教材对过程与方法都采取了“集中呈现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策略。比如,人教版在《化学与技术》之中开篇就安排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之下,撰写了要“依据化学反应原理确定生产过程”,“生产中原料的选择”方法,“生产中反应条件的控制”方法等。又如:山东科技版教材在《必修化学》中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
本文标题: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7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