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江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0703(全省)
29江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一、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省是乙脑高流行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省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省每年乙脑报告病例数在65~216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为加强我省乙脑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地预测、预警乙脑发病趋势,根据《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的要求,制定本监测方案。二、监测目的(一)掌握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二)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三)了解我省乙脑高流行地区和低流行地区健康人群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后抗体水平的情况。三、监测病例定义(一)疑似病例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三)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30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四)排除病例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病例诊断流程见附图1。四、监测内容与方法(一)全省常规监测1、流行病学监测(1)病例报告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12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24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寄出。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应于24小时内报出订正报告或死亡报告。各类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2)病例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附表1),详细填写病例个案调查表,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疫苗接种史等。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于调查后及时录入《专报/单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并通过网络直报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个案调查表,原始个案调查表由开展调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备查。(3)暴发疫情处理在乙脑流行季节期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当发现本行政区域内乙脑发病率超过往年同期发病率水平,或短时间31内病例明显增多,或有可能发生乙脑暴发流行时,要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疫情调查小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疫情处理完毕后3天内写出调查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要派人指导或参与处理疫情。(4)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在乙脑流行季节(4月-10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科室(传染病科门诊和内科或神经内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有乙脑病例漏报,应及时追踪并补报。2、疫苗接种率监测我省已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各级应按照一类疫苗的管理规范管理乙脑疫苗,开展本辖区内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监测,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等情况,填写附表3,逐级上报(每两个月上报一次);同时将电子文件上传至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jxnip@126.com)。3、实验室监测(1)乙脑病例检测2007-2008年在监测点开展对乙脑病例的检测,2009年开始在全省开展。(2)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监测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每年定点开展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监测。(二)监测点监测1、监测点确定根据近年各县乙脑发病情况、地理位置及防治工作基础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于都、都昌、婺源县3个县为乙脑疾病监测点,开展乙脑流行病学监测;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监测点每年根据情况另行确定,2007年选择于都、宜丰县2个县开展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监测。2、监测内容(1)流行病学监测同全省监测内容(2)疫苗接种率监测同全省监测内容32(3)实验室监测在各监测点开展乙脑病原学监测。标本运输和检测工作要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规定。①医疗机构内标本采集和检测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附件)要求采集、保存病人脑脊液、血液标本。脑脊液:发病1周内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4ml,进行抗体测定、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第1份血液标本,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2ml;若第1份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或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可不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医疗机构要采集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各2份,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另1份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不能进行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各1份。门诊及病房采集的标本应转送本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妥善保存,并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转运标本。检验科或化验室收集血液标本后,分离血清,保存血清标本。脑脊液、血清标本要求低温(-20℃以下)保存。标本要冷藏运送,同时要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相关运输管理有关要求,流程见附图2。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本检测A、病例标本检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当天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并填写标本送检表(附表2),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将血清标本和脑脊液标本运送至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检验所进行检测,并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病例标本后,要进行登记,并及时完成病毒分离、血清学检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完成检测后28天内将阳性分离物和省级检测阴性脑脊液标本及送检表,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结果要及时逐级反馈至送检的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填入个案调查表,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报。同时及时逐级反馈检测结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将结果反馈送检的医疗机构,流程见附图3。B、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监测33开展监测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后做好采血前期准备工作,按期完成现场采集人群血液标本工作。在4~5月份乙脑流行季节前和11月乙脑流行季节后各采血1次。监测对象按年龄分组(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随机选择,每个年龄组采集40人份血液;采样时详细询问、记录乙脑疫苗接种及其它相关情况,填写附表4;每份标本不少于2ml,血清分离后在-20℃以下低温保存及时冷藏运送至实验室。流行季节前后的乙脑血标本于12月上旬送至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检测。五、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安排专人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传送工作。建立数据保管、登记制度,保管各种原始调查表格及各种数据,做好归档保存,同时做好监测网络数据库的备份和保存。六、监测系统评价指标为了解监测系统工作质量,对监测系统开展定期评价。监测评价指标如下:医疗单位病例报告率100%疑似病例报告及时率90%病例48小时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率≥80%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80%各乙脑监测点乙脑疫苗接种率≥85%七、各级职责(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乙脑监测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工作。收集、分析监测工作资料,指导各级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参与疫情调查处理;负责乙脑监测实验室检测工作,指导监测点完成标本采集,准备检测所需的耗材及物品,完成标本的检测和结果的报告;对疫苗接种率进行监测;组织健康人群免疫水平调查;对下级进行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督导;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2、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实施乙脑监测工作,负责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及上报;对监测工作及疫情报告进行督导;进行现场指导和参与乙脑疫情的调查处理;对疫苗接种率进行监测,参加健康人群免疫水平调查。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4按监测方案要求开展流行病学监测和乙脑疫苗接种率监测。在乙脑流行季节(5月-10月)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主动搜索,培训和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发现乙脑病例要及时进行病例报告、调查、采样和送样,出现乙脑暴发或死亡病例应及时(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实施控制措施,控制疫情蔓延;每两个月上报一次乙脑疫苗接种数据。疾病监测点还应做好病例标本的采集、送样。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县应在乙脑流行季节前(4-5月)和流行季节后(11月)按监测方案要求完成采取健康人群血液标本工作,并在12月上旬将流行季节前后的血液标本和工作总结送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报告、登记、核对,标本采集,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对医护人员进行乙脑监测相关培训。八、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各级应将乙脑监测及乙脑疫苗接种工作纳入当地的日常工作,指定专人负责。(二)经费保障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和省为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报病及送样工作补助费,监测点给予监测工作经费。各级要提供配套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开展。九、附录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2:乙脑病例标本送检表附表3:乙脑疫苗接种统计表附表4:健康人群乙脑血清学调查表附件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附图1:乙脑病例诊断流程图附图2:医疗机构病例标本采集检测送检流程图附图3:疾控中心标本运送检测流程图35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病例编码□□□□□□□□□□□一.一般情况1.1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1.2身份证号*:□□□□□□□□□□□□□□□□□□1.3报告日期*:20年月日□□□□/□□/□□1.4调查日期*:20年月日□□□□/□□/□□1.5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1.6性别**:①男②女□1.7出生日期**:年月日□□□□/□□/□□1.7.1(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天)□□□1.8病人属于**:(1)本县区(
本文标题:江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0703(全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7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