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县天池谭昌吉中国七大天池之二的文县天池,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座落在文县西北的94公里处天魏山中,古称“天魏湫”。湫水溢下汇入洋汤河中,为洋汤河上游左岸支流之一,故又称“洋汤天池”。地处于雄黄山蔍,今天池乡境内。文县天池,位于东径104度44分40秒,北纬33度14分34秒至33度14分38秒之间,状如宝葫芦形,呈东北至西南向。湖面海拨高程1728米,有效水面0.8平方公里,蓄水量为3200万立方米,水深透明度为75米,近实测水最深处达104米。湖人面最宽650米,长度(东北至西南方向)2100米。全年水位变幅在2至3米之间,水温在0.3至15度之间。文县天池地处西秦岭山脉,南秦岭山带,是新构造运动强裂区,由远古时期地壳活动,致使地壳断裂,河道被阻堵截而形成的天然高山湖泊,属淡水湖。全湖九曲十八弯,水位稳定,全境无污染,水清沏透明。天池地区属暖温带过渡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平均气温14.9c度,多年平均无霜期212天,降水量640毫米,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温湿特点。最低温度3.6c度;最高温度23.6c度。文县天池,随着开发时代的进程,已被世人认识,也誉称为“长江第一池”“亚洲尼斯湖”“神秘的中国心”。天池以“源头无处觅,湖光洁潋滟,芪林环水面,珍禽异兽欢”自然景观著名于世。先后评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优秀旅游胜地,省级地质公园,全国十大旅游景区。一,文县天池历史记载: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四川大学刘琳注本)中武都县条“有天池泽”。晋《水经注》谓“因有天池泽,故称武都(水泽所聚渭之‘都’或‘潴’”。这两条史料是最早的文县天池史书记载。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40卷中有“天魏山在县北31里”;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193卷和宋.欧阳态著《舆地广记》38卷中有“天池,一名天魏湫周百余里”等等诗词歌赋将文县天池美景传承下来:如宋广深无际烛须君,过者魂惊不敢窥。为与世人须具眼,谁知此地有天池。一一宋代诗人阎苍舒《天池》原载《名胜志》明以后诗作更多见康熙41年(1702)江景瑞编《文县志》乾隆27年(1756)孙俨《续文县志》光绪2年(1876)长赟编《文县志》。明《萧献伍文集》等,从略.1.二,关于文县“天池博物馆”建设见言:“天池博物馆”是以建设符合县天池旅游风景区的核心部分,其等级要符合其建造中心。以县以上博物馆为起点的文化工程。“天池博物馆”宗旨:海纳百川,广征博藏,服务当代,放眼未来。“天池博物馆”收藏、陈列建议:1,实物珍藏:广泛征集、收集相关天池景区风物、文物。如珍贵动植标本,有的仿制。文物部分,如原洋湯庙的实物,香炉、万民伞、洋湯爷画象,宋代《诰封》(另文述略)等等。2,历史、现行文献:记载天池史籍,诗集,文集,书画,照片,颁发文本证件,古代经书、箴书等。增加景点厚重感。3,制作大量现代化设施:如音响设施,荧屏效应,摩扳阅览,网络互动,沙盘感应。把天池博物馆办成与时俱进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旅游休闲服务中心。4,开放研究项目,如天池成因科技界有争议;天池地区建制还有历史疑点;天池水洁优质,都设立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服务于人类。三,2012年9月11日随文县旅游局参观“天池”和“博物馆”后《题天池》文州古天池,县中列八景。天上瑶池影,池中龙宫行。国列天池二,色美曰异新。谭昌吉壬辰金秋洋汤庙(晋国寺)供奉:洋汤龙王洋汤庙,始建于东晋,曾为“晋国寺”。历代王朝均关爱此天池的美景,钟情于此地山山水水,故建立庙宇,祀神以灵,彰显一方人杰地灵。真乃“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呜”。洋汤庙在朝廷的显护下通神于陇南一隅,神显神耀于陜、甘、川边域交境。自唐代以后洋汤爷多以朝中赦封史载跃然于地方史志中。洋汤大海龙王神,实稽于唐朝进士蹇雷宝(一说中庙蹇家坪村人),时任广昭节度使,为避安禄山之乱,隐于洋汤天池,修真得道卒于此祀为神。因祷雨辄灵,平安一方,宋朝朝廷赦封为“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此后城乡八方前来祀神。同时不少地方也兴修了洋汤庙,如舍书玉皇坪、城关小溪坝、尖山木元坝、铁楼演武坪、中庙强坝、武都下山区、四川青木川、陜西宁强等等。清未和民国间还举办大型的洋汤爷巡游活动,万人参与,行程千里。史载,洋汤爷每年冬十月起55天巡游五河。仪仗队有长号、旌旗、牌位前行,神像居中,鼓乐后呜。(龙旗20面、万民宝伞一大一小,肅静、迴避告牌各二)金匾神位“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正如志书中记“钦崇祀典,咸秩无文,天下郡县无不建龙王祀,巨典煌煌,文邑龙王之神,独尊推崇洋汤”,“然洋汤之神,生隐于文,卒葬于文,神显于文,灵庇于文。即神灵之孚佑,无乎不之,无乎不在”。浩瀚之史,郎朗乾坤,加之憨畅的洋汤号子,古朴浓醇的洋汤厚、铜锣、鼙鼓,憨厚淳厚音质,真的合成了一组动情的“洋汤文化”。附:宋《加奉敇帖》(历史文献)契赐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钦奉诏令:躬旨词下,永助神兵夷讨南蛮,于时大风阴暗,雷震电闪,霹雳奔吼。见帝君骑白马部制百骇,雄兵于阵中,或天显跡,殊蛮成功。次据,赐洋汤大海壮将。帝君历代存曰:爵禄并累朝廷封赠、号额、加封,圣明圣德广应王。唐.至德二年(575)囗月收朝廷于次年十二月十八日夜,帝君从上界架龙车凤辇,捧玉皇敕命于殿前,进背玉书“齐天显圣,崇灵广福”。乾元(758)盖国大帝号额赍诣,陛下将谢皇恩。前者欽奉夷讨南蛮,而賹灭答报洪慈之后德,言讫。圣並次日朝廷会群臣议之,圣降之跡有何而报?蒙尚左仆射将兵,奉旨依例加封,本部行下天地司验诏。取会迁延岁月办有宾宗之意,疾远拟申施行之,本司申勘会今来到文州。向本地敇赐“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盖国大天帝开皇应昊。天王于晋朝时托胎到陜西歧山县凌尾沟,姓蹇以儿有孕囗处神,经十二晋光卜朝,永兴元年(304)三月初三卯时正于中廷当生之。瑞云履州,异香粉然,神新秀美,幼儿聪慧,长而忠孝。旨通时晋成帝咸康元年(335),诏举天下贤良赴都司朝廷赐爵:与耀州刺史出身,天忠德惠,民廉正直,德感天赐符牒:日理阳间,夜理阴司,兼管水族之类,饲泰重羆,其君有神灵之。全州香花,钦其贤德称为神明之君。至东晋永和二年(346)特赐天龙图,上谕至管西蜀南路利州转运司;永和五年(349)三月迁关外,西、成、阶凤四州便属;至韩国卒民遍增,悦豫到利;七年(351)后稷检察遍天下。巡边并一县下,先耀兵马督元帅,大異应国安邦应立功成显。特授四京诸路分长下巡边等,一将军带兵都元帅,丈意佐国安邦采访使、临朝统军都总管兼领九江太守,同干天地府事。太元五年(380)天下大乱,功能立为尚书左仆射,可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议授朝迋游于至大本利洋汤大海,西峰仙人洞中修道。至元兴三年三月(404)日夜行走功超过上天真囗囗囗囗囗囗囗奉:敕封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天符牒皆五龙象元玄上皇敇命汝当方天左卿,主领海渎川元提调,名山洞府佑神祇都统天上地下皇,兵判风雷云雨泽之事。金汝证敕授:元皇显波真人之位。于是履云生驾金龙,飞身上东朝本君。民尚观亲苗行影不睹,犹存神灵,该石简标题民人恩泽德行逐之词敬之,次为一方之圣。波阴群生,岁载谷丰,自是神明降格,有功于国,福佑斯民,无时不显。至宋武帝永初元年(420)群举圣德,敕赐开国显应侯。至齐建元元年(479)祷雨感雨,封开国显应侯。同朝大清(547)又三月天书恩降,赐名奏文清武同明玄皇君。其后类圣跡迂鼎,朕则飞雨夏霜潦则返照救疾,则背侧祈神昌瑞应诸方神通,影响士民于南嶺建庙享之。随之陈.宣帝太建八年(576)二月初八左丞西于潭中震,其功遣白子降,若赍诏姓灵山下到享次谢神,既复新其位。时(唐明宗)天成初年(926)追尊:显灵惠圣烈王清都书主。次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十二月十五日夜,真宗英临龙海观藏,见金类殿宇,书额号为“元帝君顷”,七宝天冠掛贲袍,执简拜迎上殿。其圣君一后五弟一妹六子四女九孙朝护泽。符授命显前其封帝君。累朝护国成灵功济。喜前灵国大帝可钦,司外等郎书主增用侵钱一百五十贯。普天而济宜尊大天号,加金征本月合加今渎捨下囗前项已支封进泽。敕赐事号该一拾二贯往后前项已泽,诣察封施行!乞意部备申朝迋指挥施行,申部数内江渎行改合家口,本上件指挥合增加作一十四贯,字“大天池再行凉”。敕本部折粮大帝机洞中山在前伏,乞朝迋进指挥施行。伏后右牒奉敇赐齐天崇灵囗囗囗元宣盖国大帝敇封洋汤大海有感龙王牒副勑敞牒咸淳六年(1270)三月敇牒岁次辛酉洪武十四年(1381)六月初四谨题宝庆元年(1225)六月初四谨题恭和政事黄押恭和政事李押太平大夫守右丞陈押玄禄大夫守左丞周押尚书左仆射周尚书昭章押圣贤护佑者关伏堃宋皇宋皇玺印玺印本《加奉敇帖》为缣帛金字书写,长4米,宽1.2米。金字金印。现存于桥头安子坡行政村冯德俊处。1994年文县档案案局专发《保护实物档案证书》。本文括弧内年号、简注、标点由笔者为阅读之便注。文献1、清.嘉庆(1870)邑令邹应升《重修龙王庙碑记》2、任孝子《竭洋汤庙五排三十韵》(《直隶阶州志》载3、清.康熙江景瑞和光绪长赟《文县志》云:洋汤庙,在县北130里,天巍湫旁。其神敕载:歧山龙尾沟人,唐进士,任广昭节度使,避安禄山之乱,弃家修道卒于此为神,祷雨辄应。宋敕封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光绪五年五月五曰(1870)大地震,洋汤庙毁。之后修茸。光绪九年(1883)五月十六日重修洋汤庙大门。4、清,文县知县何冠悟《谒洋湯庙五排三十韵》(《阶州志》载)附小二爷小二爷是洋汤爷之随从,分驻桥头一地。传说当宋朝朝廷颁敇官送敇时,传至小二爷处,颁敇官人困马乏,命将敕转交与洋汤爷,小二爷一边满口答应,一边酒肉款待。颁敇官高兴而回京禀告。而小二爷据敇纵行乡里,鱼肉百姓。民间传谣唱道:“敕是洋汤爷的,吃(敇)死小二爷了!”。历史见证洋汤爷《敇》果真在小二爷庙(安子坡)中存放着。足见神中之情与人间之情一般的搞笑。散文集选天池春1982年《甘肃日报》载文县洋汤河上有一山叫“天魏湫“,上有一池人称天池。这个名传古今的地方,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天然大公园。登天池,路漫漫。远近山峦起伏,四面群山缥缈。在箭竹的掩映下林木葱郁的盘山路上纵步徐行,微风吹拂,鸟声啾啾,仿佛进入了诗的境界。翻过小梁,只见山水环抱一池,三面诸峰秀丽,层峦叠翠,在这里遥望兰天,池中有山,山外有池,山水相连。传说这是九天仙女的葫芦宝镜坠入万壑之间而形成,又说是东海龙王女儿的别宫。登上山颠极目远眺,则无际无涯,天水一色。凌晨,雾气迷蒙,渔帆隐现,仙女飘飘,甘露喜降,定睛一看,原是幻觉,村中老翁说这里随时都有呼风唤塔雨的场面:山雨欲来时,乌云满天,雷声、风声、涛声,四方轰鸣,远近山峦尽失,瞬时茫茫一片,俄顷,云过雨歇,雷声渐远,又恢复了娇媚的姿态。每当红日西下,看天池夕阳,景色珠绝:当满天红霞升起,池面则光华闪闪,远远的木筏,似披上了斑斑银光,一声声粗犷的洋汤号子,惊起细浪拍岸......身处天魏湫,似进入天宫殡瑶池,使人流忘返。(谭昌吉\文).2.
本文标题:文县天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7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