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都区丁沟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丁沟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13.4.16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媲.美/庇.护孱.头/孱.弱愧怍./诈.骗挣.钱/挣.脱枷锁B.漩.涡/旋.风绯.红/绯.闻哺.育/辅.助未冠./峨冠.博带C.纤.绳/纤.手躯壳./地壳.模.仿/模.样削.面/山如斧削.D.矿藏./宝藏.蔓.延/蔓.菁露.富/露.骨沙砾./众口铄.金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我们中学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生活观点不同的同学也应该坦诚相待。B.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C.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这种素养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D.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代表们说:在扶贫助教期间,农民们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农民们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3.请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雕匠一段话的深刻含意....。(5分)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缓缓说道:“其实,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长得像神,一个长得像猴,我只是按你们的形状略加雕刻而已。”▲▲4.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话。(4分)鉴于有些学生在期末试卷上书写潦草,难以辨认,某大学教授给他的两个研究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寒假作业——练字。对此,两人都赞成,但角度不同,各有道理。一个直截了当地说:▲▲一个打了个比方说:▲▲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2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韩相侠累有郤.郤:怨仇B.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或:有人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徒:白白地D.请益.其车骑壮士益:增加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3分)①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②避仇隐于屠者之间③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④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⑤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⑥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聂政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与母亲姐姐等人逃跑到齐国去.以屠宰为业。B.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是因为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一系列的举动打动了他。D.聂政面对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3累。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3分)▲▲(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3分)▲▲三、古诗文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3)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志?这种心志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哪句诗可谓是异曲同工?(3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2)▲,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3)▲,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4)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5)亦以明死生之大,▲。(张溥《五人墓碑记》)(6)竭诚则吴越为一体,▲。(魏征《谏太宗十思疏》)(7)吾所以为此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8)辅车相依,▲。(《左传》)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王芸①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总能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只是不同的乐器,往往4渗透着树在不同生命时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质,彰显出各异的面目。②二胡绝对是紧紧抓握着泥土的大树的根部。二胡奏出的声音,悲怆也好,苍劲也罢,哪怕偶尔欢娱一阕,都带有泥土的颜色与气息,都透着一丝苍凉。二胡的弓只一拉,戛然一声,人们的心便不由自主地往内收紧,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二胡的气场浑然包裹、束缚,却又仿佛随时会胀裂开来,一腔情绪进泻而出,澎湃成汪洋。③笛子是一尾游动在树腔中的气,有时蹿上梢头,只轻灵地一点;有时从树根直贯云霄,荡气回肠。琵琶如茎,精血充沛,刚健有力,是累世风雨也弹拨不断的结实与铿锵。纤指急弦,狂风骤雨仍稳伫如故,不输金石。小提琴是枝干,铺蔓回环,细可撑天,密可栽云。繁花点点,叶稠如幕,阳光在每一处可照耀到的地方,朝着不同的方向闪闪发光。④筝是一片春天新发的叶子,是叶子上恰好滚动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的光芒;是叶子在温润春日里时常承接的下场密雨,雨线上不小心拆散的月光。钢琴是春夏之交满树的花蕾次第绽放,干净、明澈而又激情的天籁彼此衔缀。箫是深秋落霜的树,遍体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剑光的寒,满身清肃之气。箫,离一株树的冬天,大概只有咫尺。⑤独弦的马头琴,是一株躺下来说话的老树。一株缄默了千年的参天大树,就藏在马头琴里对我们开口说话。一个个颤音,喑哑,低回,连绵,苍茫,悠长。每一个音符是那历历在目、无边无际的沧海桑田,是那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的苦难与欢欣,是那生命无处不在的脆弱与坚强、隐忍与抗争……除了缄口,聆听,我不知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⑥由陶土、兽骨制成的埙,也许不曾掺杂一丝木质,但绝对找得到有着无数年轮的树的一缕精魂。埙是从远古吹来的一阵风,脚不停步,吹过无数棵树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搏动树的枝、粗朴的躯干和隐藏在泥土中的根,挟带走漫漫黄沙、树的精魂和时间的碎砾,从远古呼啸而至。⑦埙一路走来的历程太漫长了,风中汇聚起太多种声音——如七彩光谱会合成透明的光线——以至我们只听见纯净单调、起起伏伏、无休无止的呜呜。在这质朴无华的声音里,我们情不自禁静敛心神,像盲人那样伸出心灵的双手,摸索着试图将碎砾缝合,将残缺还原,让精魂回到每一棵树的身体之中,将每一粒黄沙归还给早巳消失的土壤……可我们知道,永远回不去的,是和埙一道呼啸而来的时间。⑧埙,听着听着就像一场大梦了。不知何时,泪已浸热双眼。(选于《中国艺术报》2011年3月30日,有改动)11.文章第①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12.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513.文章第⑤节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马头琴的?请简要概括。(4分)▲▲14.本文题为“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埙却不是木制的,这样写是否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观镜有感鲁迅①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北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②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③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④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⑤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⑦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如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似的向西洋主人沥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6注:杨光先,明末清初人,保守派代表人物。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16.指出第⑤节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6分)▲▲17.本文题为“观镜有感”,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有哪些方面的“感”?(6分)▲▲六、作文(70分)18.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篇记叙文...。(70分)2012年11月2日下午,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骑自行车上学,途中不小心剐坏了路旁停着的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徐砺寒当时吓懵了,虽然周围没有其他人,但他仍然选择等待车主。在原地等了20分钟,眼看上课时间快到了,车主还没出现,徐砺寒决定在车窗上留一张写有自己联系方式的纸条。就在徐砺寒写完纸条后,宝马车的车主凌先生过来了,他查看了自己的车受损情况,听了徐砺寒说明情况后,笑着拍了拍徐砺寒的肩,没要他赔偿,并催他赶紧去上学。后来凌先生说,“看到这个孩子一直候在车旁,自己当时很感动”。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记叙文...;(2)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用规范汉字书写;(4)不少于800字。7丁沟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5.C6.C7.D(“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8.(1)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诛,亡,定语后置)(2)越过其他国家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怎么要用灭郑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鄙”、“焉”“陪”各1分;句意正确1分)(3)但我想到的是,强大的秦国之
本文标题:江都区丁沟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7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