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武北洋》读书笔记姓名:刘春雪专业: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我是个比较喜欢看故事,尤其是关于英雄的故事的人,所以选择了《文武北洋》这本书,我一直相信,在那样的年代,能够风生水起的人物,一定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不管他们在别人眼里是好或坏,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文武北洋》的封面上这样写道:“几个大人物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轻易地,在人们的记忆里匆匆流失。”从最初接触1912-1928这段历史时,总觉得,这是一个军阀割据,混乱不堪,民不聊生,卖国反动的年代,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必定也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学的历史书上,也将这一段历史写的十分粗略。渐渐的,也就忽略了这段历史中蒙尘已久的光芒与颜色。首先,历史是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根据先人遗留下来的文物,文献,以及民间的传说,故事,加以整理而成的。因此,历史就不免带有作者本人的喜恶,也免不了受当局政府,政党或统治者的影响。历史在一定层面上是可以被塑造的,而一些所谓真实的史实则或许会被遗忘。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真正历史的一个侧面,准确来说,是当局所强调的那些侧面。所以,历史的真实性就需要我们去细细考量和思索。《文武北洋》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段别样的历史,展现给我们的是这个时代被现在的人所忽略的精神和力量。对于1912-1928年这一时期,我所能做的就是从这本书里,得到我所不知道的更多的历史,真实性先暂且不说,至少能让我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重新审视这一时代。四朝元老周有光先生在他的口述书籍《百岁忆往》中写道“坏的时代能做好事”“晚清下来是军阀时代,后来是国民党,共产党,最自由的是军阀时代。”他这样形容这个时代“军阀不垄断整个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让进步的人来做,所以做出好事情。因此最坏的时代做了很多好事情。”这应该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描述了,说它是坏的时代,因为处于战争时期,军阀割据,各自为政。而说它做了好事,则是因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太多令人热血沸腾的回忆,亦文亦武,成为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如今百年之后,那些人事,依旧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永生不灭。这是我对这个时代以及历史的大致想法,下面就说说这本书的具体情况。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寻找历史和呈现出来的方式。作者李洁通过走访故居,墓穴这样的独特的方式来感受这段历史的厚重与真实,来娓娓道来这一个个伟大的人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对所有试图推进中国文明进程的先人,都怀有一份敬意”,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份敬意,让他有勇气去追寻这段历史,去展现给人们别样的视角。书中的一些地方也有作者个人的倾向,但我认为,他已经努力的展现一段客观的历史和鲜活的人物了。关于这本书的九个人,我选择了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几个来做一点分析。一、漳洹犹觉浅—袁世凯遗址畅想从小到大,老师都告诉我们,袁世凯是“大盗窃国”是“罪人”,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他专制,独裁,野心勃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史实证明,袁世凯并非如此罪大恶极。李鸿章曾评价袁世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很多人会说李鸿章也不是很令人信服的人物,孙中山也曾度袁世凯说“新旧交替,万机待举,遗大投艰,非公莫办;谨虚左位,以俟明哲,曷胜伫立,翘望之至”,暂且不说孙中山的动机,他能这样说袁世凯,就说明袁世凯是有能力的人。我们也可以从他驻守朝鲜十三年,小站练兵看出他治军严谨,军纪严明,拥有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应有的机敏与勇气。当然,我的意思只是说我们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是不是并不与历史相符,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我想我们对于政治与历史人物还需要更大的宽容度。正如书中所写“倘若当年他在此街头战死或遭日本人的处决,我们会不会在读伤心百年史的文字里,发现一个叫袁世凯的民族英雄?即使他侥幸不死而身陷敌狱多少年,我们会不会以“近代苏武”或“清代文天祥”一类的桂冠来追念他?”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袁世凯称帝是不对,可是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他这个人。就像虽然希特勒残忍暴力,但他的演讲天赋和能力却是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的。这使我不由的反思,我们祖祖辈辈所要努力达到的民主社会,究竟还有多远。当下,我们说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民主社会,那么为什么对于这些已逝的先辈,却不能给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其实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政党或国家来说,都会尽量把自己的形象塑造的光辉高大,而对于敌人,则是批判,想尽办法贬低对方。中国的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而中国自古就有“成王败寇”之说,不仅为历代政治家所信奉,在民间更是深入人心。这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习惯,更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所以,对于政治和历史的评价,我们需要更宽容,更何况是在当今的社会,网络技术日益发达,人们能够获取的信息量也愈加丰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宽容的政治氛围,需要“百家争鸣”的盛况。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民主建设,离我们追求的民主社会才能更进一步。二、东厂胡同有遗德—黎元洪故宅寻访中学历史书上对于黎元洪的描述仅在于“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而我对黎元洪的认识也仅在于大多数人对他的描述,正如书中所写的“残忍,虚伪,反动,刽子手”,大多是负面的评价。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位尊而权不重,名高而实不符,人不微而言轻”。虽然当下,对于他的评价,正渐渐的偏向客观,但对于这样一个曾任两届大总统,三届副总统的人来说,和袁世凯一样,他需要的是我们公正的认识和评价。黎元洪是一个曾死里逃生的人,甲午中日战争中,他在黄海里漂了十多个钟头,这样一个硬汉,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他对待上级不卑不亢,对待下级关爱有加,政治上开明,义无反顾。他也有独立的人格,淡泊名利,晚年白水待客,君子之交,十分清爽。就是因为这样,他常常被遗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一个文人,在这样一个时代,显得那样强大。但是,中国人很多时候是非常矛盾的。书中在写到1966年黎元洪公墓被掘时提到了另一桩毁墓壮举:张之洞的墓遭掘,遗颅也被揪出来当球踢。其实,从古至今,这样鞭尸掘坟的事发生了许多,甚至还成为了两种刑罚。如果这是发生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我们说它是封建残余,那么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掘坟之事又算什么呢。我们的制度中,仍然存在我们所嗤之以鼻的封建社会的残余。文革时期,几近疯狂的红卫兵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肆意践踏那些逝去的灵魂,现在,这样为了征地购地,掘坟的事情也并不少见。不是说逝者已逝,万事皆空吗?为什么我们声称着尊重传统文化,却又将这些对于死者的尊重抛开呢?为了泄恨吗,还是这是人性自私丑恶的表现。实际上,鞭尸掘坟主要是掘坟者心理上的满足,我认为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在仁义礼智信的外衣下,隐藏的是丑恶的人心。我认为,我们对待历史,应当是一种思想上的反省与崇敬,而不是以如此粗俗暴力的方式来对待曾经为了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人,更不能让他们死后都不能“安然度日”。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后人的一种最起码的尊重吧!三、茫茫烟蔓何处寻—吴佩孚遗迹考1924年9月8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时代》杂志第一次以中国人为封面,人物说明是“吴总司令”,即吴佩孚。秀才出身的吴佩孚,为贴补家用,投水师当兵,并且从戎后仍不忘学习。这样一位秀才出身的武将,却是位真正的正人君子。他戒淫,不忘发妻;他写《满江红》,气势不输岳飞;他的政治设计“国民大会”,初具民主风范;他爱国,不向苏联日本卖国求荣;他的墓不奢华,清廉节俭。一个文人,在这个枭雄出没的年代,用他的风骨,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天。文人都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做事也是“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与政治、与祖国、与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所以,中国人对他们的景仰一直延续到现在、到将来。吴佩孚对外立场坚定,对内爱憎分明,带有文人的骨气,也透着武将的英气,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但中国文人迂腐顽固的特点,也在吴佩孚的身上体现出来。他称曹锟为主公,决不取而代之,犯上作乱。他的坚持原则,也成为阻碍他仕途生涯的最大障碍。正如作者说的“无论中外,在政治舞台上,不讲权术的演员只配出演悲剧的角色”,而吴佩孚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他的单纯,葬送了他的命运。在北洋时代众多枭雄中,吴佩孚虽没有袁世凯那样声名显赫,弄权老成,但却是在后人眼里,有着果敢开明的形象。现在想想,若他懂得一些权术,也许历史就会被改写,他的一生也会扭转。但我觉得他这样很好,至少给那个风起云涌,争权弄势的年代,留下了一抹文人的纯净与美好,这样,其实,很好。四、市井有谁知国士—沪上“遇”杨度所谓“国士”,顾名思义,是“一国之士”。百度百科中解释道,国士本指一国中最勇敢,最有力量的人,勇力冠于全国的人。后引申指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国中才能出众的人。而杨度先生作为这本书里最典型的文人,他这样说自己“市井谁知有国士,江湖容汝做诗人。”他自称为国士,而他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称号。并且,杨先生奇特的经历,就足以让他受到尊敬。可能,他不是最优秀的人,但是他为中国民主政治所做出的贡献,确实令人钦佩。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认识,深刻而独到。他坚持“君宪”主张,认为中国有几千年的帝王专制制度,国民能力程度不高,中国人久已习惯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符号,如果没有这个符号,则人心不稳,非起祸乱不可。同时,他面对淸末的乱局,还有个非常现实的考虑,这就是中国民族多,文化不同,民主易致分裂。其实他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就像英国和日本,君主的存在是起到一个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的,并不是说有君主就是封建制度,就不民主了,恰恰相反,君主的存在,为民主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平心而论,其实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现在看来,也就只是国体的差别罢了。而公民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则取决于宪法的实施程度和人民的民主意识。众所周知,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都有成功的国家,而中国当时的君主立宪政体失败了,则与领导人个人的野心与时局动荡,国内不安定有很大关系的。正如杨度先生写给袁世凯的挽联说“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眀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也就是说,他认为君宪制无法成功实行,与袁世凯个人有很大的关系。而杨度先生最传奇的经历则是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秘密知道周恩来总理1975年逝世时才被公开。可能有人会认为他善变,投机,可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大,也只是一个在野党罢了,而杨度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好比一匹千里马遇到了伯乐,这种知音的感觉让她义无反顾,甚至在去世前,叮嘱自己的女儿“任何时候都不能反对共产党”。当然这句话可能过于绝对,不那么理性。但一个人再怎么优秀,也是会有政治冲动的,这也无可厚非。他认为找到了救国之路,离世之际仍坚持“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仍旧想着“医民救国”之事。杨度先生的炽热的爱国情怀,他的政治理念以及坚持不倒的意志,使他无愧于“国士”的称号,真可谓是“论此人,国士无双。”整体看完这本书,只觉得热血沸腾,心中有一种特别的冲动,甚至想,若能够穿越,真的很想到那个年代,去看,去感受。看这些热血男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看他们怒斥国敌,征战卫家;看他们在历史的分岔口,坚定的做出一个个无怨无悔的抉择;看他们文韬武略,辞旧迎新;看他们用青春,用一生,去书写一个大国的历史,让一个国家,从此走上了民主的道路。其实对于这些人,我们真的需要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去包容。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处在他们的位置,才会体会到在动荡年代,这样,已是极为难得了。假如是我们,还不一定会有他们这样的成就。在我看来,好人也好,坏人也罢,公道自在人心,需要我们自己去慢慢体会。而在我看来,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当他们让时代为之改变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成功了。而那些失败的,也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有多么的十恶不赦,只是生在了不恰当的年代。就像秦王嬴政,他处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的暴力,专制,却使得秦国一统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而他本人也成为一代霸主—秦始皇。试想,如果他生在繁盛的唐朝,那么很有可能会是一个荒淫,暴虐的昏君,而遗臭万年。不是谁真的坏,也不是做的不对,只是行为与时代不符,而人无完人,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种不符罢了。总之,我们的历史和政治,甚至是文学艺术和生活,都需要宽容的态度和氛围,这样,思想言论才能自
本文标题:文武北洋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79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