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读书笔记
《中国政治》摘录笔记第一章中国政治研究中国政治背景1.要分析革命的时代,就应特别注意考察这个时代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智慧。2.中国人的概念框架令人惊异的具有自我中心和历史的特性。诸多比较主要是与历史的比较,而不是与其他制度的比较。有关共产党史的争议共产党人对社会和经济变革的承诺,特别是他们许诺的土地改革,是该党历史上许多使其获得大众支持和吸引人们加入革命的一个根源。中国政治体制模式1.“极权主义专政”的四个“基本特征”:一个官方意识形态;一个单一的大众政党,其典型特征是由一人独断领导;通过技术垄断了对传播媒介的控制权;通过官僚来实现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中央控制和指导。2.“中国模式”确实意味着一种“毛泽东主义模式”,人们认为它具有以下一些因素。(1)其目标是国家独立和自力更生,朝向自给自足以避免经济和政治上对其他国家有所依赖。(2)它寻求全面发展,强调农业部门,该部门在迅速发展过程中最可能落后;它提倡中央集权化,以刺激地方增长的积极性,并指导资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地区。(3)它强调大众动员和参与,以此作为达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目标的手段;它把群众运动对于官僚程序和机构所造成的不稳定效应看作是健康的,至少是可以接受的,也以类似的态度看待伴随着将这种群众运动的做法神圣化而来的知识和技能贬值。(4)它坚持继续革命,认为反复的、有可能是暴力的斗争对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必要的,这种复辟倾向甚至有可能在党内产生。正确的意识形态——绝对献身于集体主义、平均主义和共享的社会——是革命成功的关键;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之,并把这种意识形态作为评价人物及其行为、社会和文化表现的首要标准。3.美国人有关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的变化,与其说是中国特征本质的变化,倒不如说是反映了美国和中国关系的变化。中国政治中的多样性与变革研究中国政治的学生还必须切记中国文化、社会和地区的多样性。第二章共产主义政治体制起源1.大中华中心主义者坚信,可能有的最好社会永远是中国人所经验的,外国的方式也许可以吸收进来,但永远也不能代替中国文化的本质。2.中国人使自己过去的影响力恒久化的最明显例证,也许就在于不同寻常地关注有关自己历史的研究和著作。3.在帝国时代,历史研究不光是学者用来记录和通报信息的事业,也是道德和政治教育的手段。向政治家提供材料,以便指导他们的政治行动,并使之合法化。(外国人在不断探求新的制度,中国人在历史的制度中寻找发展方向)中国政治传统少数握有权柄的精英与无权无势的民众之间的这种截然分明的界限,是传统中国政治的一个明显特征。革命的背景1.共产主义中国是中国革命的产物,而不是其缔造者的产物。2.军阀是指这样的军事统帅,他“通过调动他个人的军队来建立和维持对领土的控制”;他有领土作为基地,并在这片领土上通过忠于他、而不是忠于某个更高级政府领导人的军队来实行政治和军事控制。3.袁世凯的去世开辟了军阀主义的全盛期,在此期间没有一个军阀的控制范围超过几个省,或是能够在略微长一点的时期内在北京维持一个正式政府。4.民族主义运动只是通过与某些军阀的强大联盟才取得军事胜利,而不是消灭了军阀。结果是,只有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的几个省,才在蒋介石的牢固控制下。(蒋看来也只是一个控制几个省的军阀)事实上,直到日本人入侵,他的政府一直面临地方军阀持续的反叛或反叛的威胁。它同时也面临武装的共产主义运动,虽然这一运动在军事上弱小,具有相当不同于军阀武装的性质,但这又扩大了国家的分裂。5.军阀主义的祸害无需赘言。多重而多变的权力中心的存在使得中央政府作出了若干反常的举措。在地方一级,为了支柱军阀,税收成倍增长,而中央政府在这政治和财政上都被削弱了。6.外国强权利用了这一弱点,用外交承认来交换经济机会,支持那些对他们有好感的军阀,或反对这些军阀的敌手。(吴佩孚受美国人欢迎的原因,中国人被利用了)7.光有军事统一还不能取代帝国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曾通过官僚—儒生—宗法等级制和以帝国的孔孟之道为基础的合法政治权威,而将其权力垄断与全国行政管理结合了起来。传统的行政机制及其意识形态,随着满清改革、辛亥革命以及此后中国人的社会和观念的变化而衰落。因此,中国的重新统一所需要的不过是可以适应现代民族国家要求的新政体。(为合法化建立一个以真理为基础的大前提。过去是儒道,然后是三民主义,现在是共产主义学说。)8.中国国民党人把统一放在首位,因而在抵抗日本的斗争中做了妥协,并暂缓作出集中解决中国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努力;(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现在而言当初的政策若是推行下去,恐怕两党易地而处了吧。)适得其反,这种斗争策略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并降低了国民党革命领导权的正当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不负责全国政府的非法反对党,可以逐个地按照纲领、而不是优先性来讲话,并可通过较小、较易实现的方式来实施这些纲领。(不否认共产党的民族大义,可在当时真的没有一点点私心,想借抗日的时间作以喘息韬光养晦?)9.然而,中国共产党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革命早期那些行动者的努力。使民族独立的目标家喻户晓,这大多是由国民党及其前辈,而非共产党完成的。(笑而不语了)苏联共产主义中共历史1.从表面上看,统一战线似乎是建议两党合作,每个政党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基础,但在事实上,中共利用了它来是自己成为真正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者。2.在日本于1945年8月投降之后的一个短时期内,国共这两个政治竞争者曾在美国的调停下,谈判如何和平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然而,美国人的作用从一开始就是妥协性的,因为美国曾经并且仍在支持国民党政府;而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深刻的戒心与敌意使两者难以达成一项可行的协议。3.对于中共来说,内战是争取生存的另一场军事斗争,这是比以前任何时候的规模都要大的战争,但也仍然是依靠军事力量开展的斗争的继续。4.群众路线:(1)它是中共在革命根据地依靠群众支援时产生的一种领导方法。(2)群众路线对于官僚和知识分子具有控制作用。(3)群众路线表达了一种民众主义的倾向,表达了与人民相认同和对人民负责的观点。结论第三章政治构架:机构与政策的演变1.政治结构是一个逻辑起点,因为它它沟通了政治事务的流动,通常也比主导了某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或政治问题呈现出更为长久的形象。A.政治结构中国政治组织的常量中国共产党党政一体,是中国政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1.虽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党的领导层的变化,,但代表们对其进程没有什么控制力。2.军队是中国政治中独特而强大的组织。革命成功的基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许多高级领导人都有某些军事经验。(中国的军委主席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军委主席,中国的军队也是共产党的军队,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结构1.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意指友好阶级——与工人阶级联盟的阶级——而与敌人相对立。(何谓公民?何谓人民?美国公民和中国人民到底哪个更幸福?)2.中国政府自称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但对敌人实行专政。敌对阶级中的个人据说也具有一般公民的权利,但由于宪法对他们的敌视,这些权力是模糊的。群众组织B.1949年后政策的演变重建时期(1949-1952)中共只是把建立长久政府结构的计划推迟到巩固其政治结构之后。它利用过渡时期建立组织力量,同时试图清除不可靠的官员和党员。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大跃进(1957-1960)调整和恢复(1961-1965)“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1.在毛泽东主义者看来,为了造就可推动文化改造的领导者,有必要开展一场革命运动;而且只有文化改造才能确保“正确”的领导占统治地位和延续下去。2.毛泽东主义的主题——自力更生、群众路线、继续革命和政治挂帅。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毛泽东以后的时期(1976-1985)邓时代的三个调整:(1)经济调整是1981-1985年的中心问题。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该时期持续而稳妥的增长。而所计划的高增长率只是安排在90年代。(2)调整的第二个领域是对外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到了比较对等地批评两个超级大国,肯定自己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紧密联系和自力更生,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的立场。(3)调整收敛了70年代末的自由化倾向。公开的不同政见沉默了提醒知识分子在文艺作品和学术辩论中的政治界限;要中国公民警惕在外国人接触中的意识形态污染。第四章共产主义体制:意识形态与变革1.意识形态的基本信条确立了长期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大致框架,但没有为共产主义国家领导人所面对的关键政策的选择提供答案。同时,它要求根据其基本原则来论证所有决策,以便维持其体制的合法性统一。2.人们并不认为毛泽东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观,而是独创性的、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的实践的意识形态是自40年代以来指导中国共产党运作的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和毛泽东思想1.农村战略所必需的政治条件是吸引和维持广大农民对中共政策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必须发展他的联盟主张,开展使农民受益的工作,并与各村庄保持足够密切的联系,以此来招收新的积极分子。2.干部脱离群众,很可能是因为实行了不受群众欢迎或不成功的政策,这无论如何也不会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有效地转变成征兵和动员的实绩。所以,毛泽东激烈地批评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行为,坚持干部对地方上的具体情况作调查研究,执行政策要灵活。毛泽东思想的结构特征1.尽管毛泽东思想一直在发展和变化,但还是可以把一些东西看作是毛泽东思想的结构特征。首要的两点是革命的民众主义和实践性,这是最基本的两点,其他第三个特征是辩证法、过程的重要性和通过斗争达到联合。2.“文化大革命”同样还表明了,民众主义并不意味着承认民众意图决定政府政策的民主。民众主义的含义被认为是反对剥削的革命,民众的支持有动员的成功而不是靠选票来估量。3.除了毛泽东晚年的革命浪漫主义之外,它的著作中一个最强烈的特征是讲究实效。4.他的辩证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传统的中国哲学。辩证法认为由内在矛盾推动的变化着的世界而不是由各别事物组成的静止的世界。5.尽管毛泽东并不直接反对知识分子,但他深深地怀疑专业化的有效性和动机。6.中国共产主义在其运动的整个历史中一张纸注意识别“人民”和“敌人”,以便在革命目标毫不妥协的前提下结成最大的联盟。循环变化世俗变化1.政治决策的水平线由可获得的资源来设定。2.毛泽东于1976年下半年去世,不仅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领导的第二个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革命时代的结束,这一革命时代的高峰便是走上了意识形态与实践之间毁灭性的绝境——它是由毛泽东的个人威望和他对制度化的怀疑所维持的。中国制度的属类问题1.在中国的各个主要集团中,没有一个放弃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个原则的承诺。2.中国政治中存在比较广泛的主流——从中偏左到中偏右——因而使得大多数政策和政治角色跟着它走。然而,这主流本身却随时间而变动,这就使加入变动前的主流的人成了异端。3.派别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被胜利者所夸大,以便巩固其自身的地位,打击其反对派。4.一个狂暴的中国跑出来将世界推向战争深渊,通过纯粹数量上的优势而赢得了胜利,这种旧印象从来就不正确;同样,看起来中国也不可能逐步地与资本主义融入一体。第五章政治社会化与传播中国领导人不会把社会化当作只是维护现存态度和取向的既定过程,但他们坚持过程本身必须变化,以便促进大众社会觉悟的改造。革命价值与继承下来的政治文化1.个人大多根据自己的特殊经验来看待效忠和责任问题,它创造了一种牺牲局外人利益、保护并有利于自己人的义务网络。2.“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公无私”口号意味着唯一的合法动机是公共利益。3.传统的导向强调维护社会关系中的和谐。当然,现实并不符合这一理想,因为这一制度有它自己的反叛者和个人怨恨;事实上,坚持压制冲突的做法有可能在压制标准被破坏之后而促成暴力和反抗行为。社会化的推动因素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建立在家庭单位的基础上的,但也通过改变家庭内容和向其权力挑战而重新塑造了家庭。2.在“文化大革命”的头一年,中宣部本身也分裂了,这就突显出传播媒体在政治路线问题上特别脆弱。通过改体制传播的所有信息实际上都是中央或夏季领导为了实现中央意图
本文标题: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8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