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文献综述英语文学原型理论分析哈利波特
文献综述题目:TheAnalysisoftheHarryPotterfromthePerspectiveofJung’sArchetypaltheories从荣格原型理论角度分析《哈利·波特》2012年9月20日文献综述1.前言英国作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在业界和学术界都产引起了强烈反响。哈利波特这股从英伦刮来的魔幻风不仅风行了世界,更是虏获了广大男女老少的心。小说本身的畅销加上电影的宣传,让哈利波特这个骑着飞天扫帚的小巫师形象深入人心。罗琳构筑的魔法世界让人向往,而哈利波特带给现实社会的反响更是让人深思。自小说发行以来的十多年间,对于人们为之着迷的原因诸学者更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寻。2.主体2.1对于哈利波特成功的原因,广大学者主要从小说的题材、叙事结构、主题、人物、内涵及相关衍生产品对作品的催化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近年来针对哈利波特系列的研究主要从女权主义、死亡主题、哥特式背景、隐喻手法及魔幻主义等方面进行,也有少数学者从神话原型角度进行分析。2.1.1从题材来说:从最直接的儿童文学定位到后期的魔幻主义文学考量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黎新华的《“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的叙事艺术》从儿童本位的叙事艺术角度定位哈利波特。而刑楠以《哈利·波特与英国哥特小说传统》重新解读惯常被称为“儿童小说”的《哈利·波特》,分析它对哥特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以及其在世纪之交风靡全球的文化意义。2.1.2就作品主题而言:一如广大文学作品从常见的主题。对哈利波特的主题研究大致有爱、成长、死亡和追寻等角度。例如:曲永锋《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哈利·波特》一文中就以成长这个主题作为切入点。同样的角度,张顺美则在《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多元成长主题》中分析作者罗琳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创新,从而挖掘“哈利·波特热”的社会文化意义。高丽的《哈利·波特折射出的西方人的魔幻情结》将哈利波特让人着迷归因于希腊神话的影响、宗教的原因和现实社会的需求等共同因素。吴奕在《哈利·波特的死亡叙事及其风格》中将作品中的死亡类型进行划分从而理解其存在意义。2.1.3以美学的角度:王宁川在《狂欢中的理智:奇幻文学诗美学解构——以哈利·波特为例》中提出了狂欢诗学的表演和本性回归的论述。刘雪晴在《从哈利·波特看荣格基本美学理论的体现》一文中运用心理学家荣格的基本美学理论来体现哈利波特的成长与成熟。2.1.4针对作品人物进行的探究主要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原型。毕岸在《性格的命运——哈利·波特中伏地魔性格的深层次分析》一文中不同于其他把目光聚焦在主角的论文,该文深入分析了小说中的头号反面人物伏地魔的性格。符晓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与希腊神话的渊源》中从欧洲文明的两大根源之一的希腊神话这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代神话中各色人物的神话印记。2.2关于哈利·波特的其他研究:以上的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哈利波特进行了探讨,但多还只是停留在文学范畴。随着认识的深入,有许多学者开始将哈利波特这一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社会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整合。2.2.1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讨论哈利波特折射的文化现象:董志浩在其《巫师世界中的女性——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哈利波特》一文中以女权主义视角对作品进行审视;程莹在《从神话原型角度再读哈利波特》中运用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和原型批评理论进行探究。2.2.2从认知科学角度讨论哈利·波特小说的文学与文化价值:像《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看恶的本质》一文通过对哈利·波特魔幻世界中人类、巫师以及魔法生物的分析,探讨恶的存在与本质。以及陈少文的《浅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价值观》,从宿命论、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角度来探究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体现的价值观念,以及促使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2.2.3从心理学角度:在心理学实验中将哈利·波特小说作为实验设计的一部分。将哈利·波特与特定儿童群体进行类比。《死亡圣器:哈利·波特和青春期发育》——通过分析哈利·波特小说讨论青春期心理发育,标题所提到的“死亡圣器”其实是在隐喻作者提出的青春期心理发育的三个主要特征。2.3哈利·波特中神话原型至此,哈利波特已不仅仅是一部畅销小说,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它的研究如果只单纯从文学层面的某个角度,或只是把哈利波特的风行归因于成功的产业模式无疑都是片面的。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涵盖了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汇集了各个民族的想象力,包括北欧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英国的民间传说,亚述人和波斯人的神话,阿拉伯神话,和古玛撒该塔伊人的神秘生活传统,和中世纪民间的各种个样关于吸血鬼和食尸怪的传说等等。正是这样哈利波特跨越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的限制风行世界。高原媛在《哈利·波特的文化原型》中提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重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神话史诗,是传统神话中的原型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置换变形。王峥《希腊神话的荣光——哈利·波特原型初探》一文分析了《哈利·波特》在希腊神话中的原型,从而探讨希腊神话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深远意义。叶舒宪作为我国文学人类学的代表学者,敏锐地感觉到世界文学向文学人类学转变的趋势,是我国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巫术思维与文学的复生——哈利·波特现象的文化阐释》中他提出了巫术作为文学思维的返祖归根在后现代艺术中催生出强烈的原始主义倾向,与近代理性的“祛魅”相反,以重新为世界“复魁”的方式对抗物质主义和唯科技主义的精神压迫。2.4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可行性原型批评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对文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自70年代以后,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随着结构主义批评的兴起而逐渐失去其影响。近年来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有人试图从其他角度对原型批评进行重新解读、阐释和重构,研究它与文化研究及其他当代批评理论的关系,尤其是其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及其对当前颇为盛行的文化批评的启蒙影响等问题。施耐德曼在他的《神话,民间故事和宗教的心理学》中指出神话与仪式表演旨在满足人类个体和群体的精神物质需求。在他看来,古老的神话所发挥的心理调节功能随时代演变进而变换表现形式。神话思维时代结束后,是民间故事,传奇之类叙事作品继承着神话的幻想作用。现代以来又有了科学幻想小说和后现代魔幻主义文学作品继续发挥着神话般的职能。可以说罗琳等作家是远古巫医精神治疗传统的真正继承人,通过其文字虚构的魔法世界,使读者产生文学幻想从而得到愉悦的阅读感受。叶舒宪在他的《文学与治疗》一文中提出文学有着文化整合与治疗的作用。文学在人类史上长存不衰,正因为它发挥着巨大精神生态作用,是人性的发展在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幻想,逻辑抽象与直觉体验之间保持平衡。《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丰富的神话因素和深刻主题是获得世界性的认可的必要因素。只有置于文化这更为宏观的背景之下,对哈利波特的研究才能更有深度与广度。3、总结纵观国内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还较少关注小说中神话原型所代表的后现代文化寻根的思想倾向及其对现代人文学幻想的作用。虽然已有前人涉及这一领域,但对原型理论在精神自救与文学治疗的作用阐述还不够深入。本课题将针对这种现象,从神话原型的角度运用荣格、弗莱等人的原型理论剖析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意义。像弗莱一样站在一种大文化的立场上,进行文学与人类学之间联系的研究。以基本的人性关怀为核心,探讨人类学知识对文学批评所发生的效应。这对我国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对我国神话的解读与儿童文学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4.参考文献J.K.Rowling[罗琳],1997,HarryPotterandthePhilosopher’sStone[D]。London,ClaysLTDJ.K.Rowling[罗琳],1999,HarryPotterandthePrisonerofAzkaban[D]。London,ClaysLTDJ.K.Rowling[罗琳],2008,HarryPotterandtheDeathlyHallows[D]。London,ClaysLTDCheng,Ying[程莹],2012,《从神话原型角度再读哈利波特》,《海外英语》Dong,Zhihao[董志浩],2012,《巫师世界中的女性——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哈利波特》[J],《海外英语》Liu,Xueqing[刘雪晴],2006,《从哈利·波特看荣格基本美学理论的体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Michael.Groden[迈克尔.葛罗登],2011,《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M],王逢振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NorthropFrye[诺斯洛普·弗莱],1998,《批评的剖析》[M],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Young[容格]:,2007,《寻找灵魂的现代人》[M],王义国译,光明日报出版社Ye,Shuxian[叶舒宪],1986,《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Ye,Shuxian[叶舒宪],2002,巫术思维与文学的复生——《哈利·波特》现象的文化阐释[J];《文艺研究》Wang,Zheng[王峥],2008,希腊神话的荣光-《哈利·波特》原型初探[J],《大学英语(学术版)》Wu,Yi[吴奕],2008,《哈利·波特的死亡叙事及其风格》[D];山东大学
本文标题:文献综述英语文学原型理论分析哈利波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8418 .html